移民户贺伟一家三口和母亲在新家园前合影。
编者按:见到他们,离乡背井与他们无关。他们创业的激情和火热的生活,一次次打开记者眼里的乡村图腾,那里有原野乡村、愚公移山、男耕女织……也有现代鸡舍、网红哥哥、新西兰村庄……,他们坚韧勤奋、朴实可亲、智慧有志向,他们互帮互促带动一方不断创造美好生活。娄底移民人家,正走在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近期,娄底市移民局联合红网娄底站陆续推出娄底乡村振兴“四季歌”移民人家篇系列报道。
红网时刻记者 李梅花 通讯员 周友仁 摄影 方祥文 娄底报道
夏日初生的太阳照进娄星区黄泥塘街道双园社区,小区道路干净整洁,红瓦白墙的房子里通透亮堂。这是2006年建成的“小洋楼”,每栋有4楼,地处娄底市城乡结合部。那一年,双江水库的156户移民从偏远山村搬迁至此,开始新的生活。
在社区门前,记者望见移民户贺伟牵着妻子青赛花和女儿的手从小区迈着欢快地步子走出来,一路上他们遇到邻里乡亲总会停下唠几句家常,还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画廊就开在离社区不远的建材城,开车不到10分钟。”见面后,贺伟向记者作了简单的介绍,并邀我们去他的画廊参观。
这个画廊的名字叫皇庭画廊,在贺伟的经营下已走过7年风雨历程。 “店里主要以油画为主,所有的作品全出自姐夫和我之手。” 步入画廊,贺伟说,他主要负责室内设计和拉业务,店里忙不过来时也会帮忙绘画。
“看着父母老了,身体没以前好了,就不想在外奔波了。” 今年31岁的道出了当年选择在家门口开画廊做生意的初衷。他17岁时随父母移民到双园社区,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长沙、广东等地打工。2011年,他回家开起了画廊,和父母一起生活在移民安置区。
移民安置区——双园社区内健身设施、公园等公共设置一应俱全。
“开门是店,关门是家。”移民安置区给贺伟带来了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让他在家门口当起了小老板,还收获了爱情,在移民安置区成了家。“当那些只有在画册里能看到的画真实的展现在我眼前时,我完全被画廊和他身上的艺术性吸引住了。”青赛花是娄底二小的老师,宁乡人,她坦言,她和贺伟相识于画廊,安家于双园社区。嫁进该社区后,她常听邻里聊起新家园给生活带来的变化,“以前住在山沟里时,再好的男儿也是单身,自从搬进了移民安置区,几乎每家每户的男儿都娶到了‘美娇娘’。”社区移民最喜这样互相打趣。
有了家人这支后方力量,贺伟奋斗的劲头更足了。他依稀记得,2014年年底,一客户在画廊订做了近60幅画作,且要求全部一个月完成。如此大的工作量,贺伟接了单,且赶在大年初一凌晨把所有画作装裱好,如期挂进了客户的新房。“那段时间每天只睡4个多小时,夜以继日的创作。” 青赛花对丈夫努力的点点滴滴,她历历在目,既敬佩又觉得心疼。而这些对于贺伟来说,累并快乐着,“能通过自己的双手给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是一种幸福。”
贺伟大学学的平面设计,自开画廊以来,为更好的和客户沟通,学会了画油画、国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画廊在贺伟的苦心经营下,生意越做越好,还开办了一家画框加工厂。未来,贺伟夫妻计划在娄底多开几家画廊,让艺术走进更多的家庭,让多彩的绘画点缀更多人的生活。
贺伟只是双园社区移民群众自主创业、勤劳致富的一个缩影。如今,这里的移民群众经过10余年的发展,通过劳务输出、自主经营等形式已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据娄星区移民局党组书记、局长颜周雄介绍,双园社区是娄星区最大的移民安置区,为促进移民群众“移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娄星区政府、区移民局落实帮扶政策,招商引资引进钢城混凝土公司,解决部分移民就业,带动移民从事运输业,这里的移民全部实现安居乐业。
闲步该社区,几个居民摇着蒲扇,在绿树林荫下聊着天。“吃的健康,住的舒适,生活变幸福了。”面对记者的采访,几个老人你一言我一语,各个笑逐颜开。该社区支书贺润林说,移民安置区内社区服务中心、健身设施、公园等公共设置一应俱全,还给每个移民划分了菜地,并全部设置灌溉系统恢复生产。
来源:红网
作者:李梅花 周友仁
编辑:李响炮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