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华为城轨云为上海打造“云上地铁”
2018-12-07 16:02:16 字号:

上海地铁建设始于1990年初,1993年5月上海地铁一号线正式运营。截至2018年3月,上海地铁线路条数16条(1-13号线、16号线、17号线、浦江线),全网运营线路总长673公里。

随着上海地铁建设规模的增加,上海轨道交通逐步进入了以路网规划、路网建设和路网运营为特征的网络化发展新阶段。上海地铁希望将各线路ATS信号系统、设施设备综合监控系统(CIOS)、票务清分系统以及路网CCTV系统、乘客信息系统(NPIS)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合,实现路网层面的实时联动及综合监视。

上海地铁在路网层面实现各类业务数据的整合与统一管理,通过路网信息化平台对聚合数据进行分析、挖掘:

1

实现指标计算、模式分析,汇聚人工事件的报送,形成事件池;

2

在事件池的基础上进行风险评估、影响分析和趋势分析,得到事件影响程度和优先级,从而以集体协作的方式构建调度联动指挥和应急处置能力;

3

部署事件回放审计功能,能够对各种事件的处理进行精确记录,以便事后分析、评估,形成典型案例,以及方便后续的培训、审计等;

4

在数据和案例沉淀的基础上,能够对集团内部执行人员、集团内部管理人员、集团高层、政府管理部门、公众等进行分层、分级的信息共享发布。

针对网络化、智能化运营需求,

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上海地铁既有COCC系统由于建成时间较早,线网运营规模较小,线路之间的关联性相对较低,因此其职能定位、实现功能、系统规模等都凸显不足;同时在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应用场景下,专业骨干力量调动、抢修人员和物资调动、信息不对称、指令多源化等原因,致使应急联动与指挥能力薄弱。在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今天,上海地铁亟需更加安全、可靠、灵活扩展的城轨信息化平台支撑:

1可靠性

信息化平台要求统一承载数据采集、综合监视、运营执行、数据应用等业务系统,因此整个平台的可靠性非常关键。传统物理部署方式,受限于物理节点的限制,难以达到地铁线网级业务平台的要求。上海地铁也希望在保证投资可控的情况下,采用全新架构来构建线网级业务平台,并确保其可靠性。

2扩展性

信息化平台应具备非常强的可扩展性。一方面,除当期确定的数据采集、综合监视、运营执行、数据应用等业务系统之外,未来将会把视频监控、自动售检票、运营管理等信息化业务迁移至该平台;另一方面,该平台至少满足21条线的业务量以及设施设备系统I/O总点数600万点的接入能力,同时还要满足后续十几条线的业务量以及500万点的处理能力的新增需求。

3安全性

信息化平台同时承载多种业务以及多条线路的数据,各业务系统间安全以及数据安全至关重要。尤其是生产网域与管理网域的业务、数据安全,需在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下,提供端到端的安全方案。

针对客户面临的主要挑战,

华为提供城轨云解决方案:

华为对上海地铁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诉求进行深入分析,详细了解客户需求后推出以高速存储、高端网络、高密服务器以及下一代防火墙等为核心的城轨云解决方案。方案具备安全可靠,运维方便,管理简单,经济高效以及可扩展等特性,为上海地铁信息化的持续建设奠定良好基础。

为保证平台安全,在网络层,方案为生产网域与管理网域分别设计两张相对独立的网络,采用防火墙进行严格的安全管控;在云平台层,方案为生产网域与管理网域分别规划不同VDC,保证业务资源池安全隔离,同时针对生产VDC,再次根据不同业务系统规划VPC,防止业务系统间的非授权访问。

方案采用高可靠(HA)、热迁移等技术,大大提高平台业务服务的可靠性;在业务数据层面,采用备份归档技术,保证数据的高可靠。

华为城轨云方案依托资源弹性扩容,按需分配等优势,为信息化平台的持续建设以及新建线路的有效服务提供很好的支撑。根据不同业务特性,方案采用不同物理形态的服务器、存储构建计算、存储资源池,既保证投资可控,又满足业务发展需求。

方案还采用统一的管理平台,实现网络、安全、存储、服务器等硬件资源的可视化管控。

城轨云解决方案给客户带来的价值:

上海地铁信息化平台依托华为云计算,构建运营综合协调和应急指挥管理的线网级平台。信息化平台主要是协调各控制中心及各运营主体,是信息集中、协调指挥、应急处理、信息共享及应急发布的平台,为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的统一运营协调与管理提供支持,为轨道交通线网提供应急处理的手段。

1业务安全

城轨云解决方案严格参照三级等保要求建设,为信息化平台提供全方位的云安全防护,让相关人员更聚焦信息化系统建设。

2节省投资

依托城轨云按需分配资源等优势,上海地铁无需因考虑业务3-5年的发展而进行一次性投资,资源利用率更高,可达50%-70%,实现投资可控。

3敏捷运营

统一运维管理平台,业务部署自动化,设备状态智能分析,简化管理,实现敏捷运营,节省人力成本30%以上。

来源:新浪

编辑:廖小红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