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涟源市湄江镇中心,湖南花鼓戏经典剧目《五女拜寿》在观众的一片叫好声中拉开了序幕。
娄底市非遗文化传承人旷建标。
娄底市非遗文化传承人旷建标做上场前的准备。
红网时刻娄底12月29日讯(方祥文 报道)“丹心报国立朝纲,且喜夫人寿而康;莫说膝下无儿子,姣花朵朵尽成双……”在涟源市湄江镇中心,一个简易舞台上锣鼓声响起,湖南花鼓戏经典剧目《五女拜寿》在观众的一片叫好声中拉开了序幕。这是涟源市桥头河建标花鼓剧团开展的送戏下乡活动,让花鼓戏走进千家万户不仅丰富了当地村民的文化生活,还让更多的人了解花鼓戏这一湖南特色文化。
花鼓戏作为湖南文化的土特产,早在清朝嘉庆年间就有记载。它以其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深受家乡百姓欢迎。娄底市非遗文化传承人旷建标介绍,桥头河花鼓戏最初起源于长沙花鼓戏,早在清朝年间,就有花鼓戏流传于桥头河及周边地区。上世纪八十年代,花鼓戏一度盛行,许多“凑成班”也相继产生。1984年,自幼喜欢花鼓戏的旷建标进入原桥头河花鼓戏剧团学唱花鼓,师从谢征南、周固坚、姚美容等老师。1988年,剧团被迫解散,旷建标与团里的其他10多名同仁一道,继续从事花鼓戏演唱,将富有乡土气息的桥头河花鼓戏传承下来。如今,桥头河建标花鼓戏剧团有了固定的演员20多人,传统剧目和改编的现代剧目160余个,成为涟源乃至娄底市范围内为数不多且颇具影响力的民间花鼓戏剧团。
现年51岁的旷建标表示,作为娄底市非遗文化传承人,2014年重新组建建标花鼓戏剧团的目的就是一心想把花鼓戏传承下去,在传承本流派表现手法的同时,又不断吸纳新的元素,提升在舞台上的艺术表现力,摈弃一些过时的东西,年轻人才能接受,不能死死地守。如今,花鼓戏的演员出现了老年化趋势,而收入相对较低也使得行业演员不断流失。只有加强对年轻演员的培养,才能避免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一种艺术形式要传承,必须要后继有人,相信花鼓戏在众多喜爱它的人们的关注下,会有更多的爱好者会加入进来,一定会更好的传承下去。
来源:红网
作者:方祥文
编辑:袁雅琴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