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杨滋 通讯员 李建新 娄底报道
10月20日,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石林村,刘撸匠将补锅工具摆开来,坩埚、小火炉、煤块、尖锤、小板凳、布卷、抗氧化剂、刷把、担子,一应俱全。
这是他“职业生涯”补的最后一口锅。补锅50多年了,现年75岁的他,看上去精神矍铄。完成这个收官之作后,他将正式“退隐江湖”,不问人间“锅事”。
有句俗语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说的不仅仅是衣服,铁锅破了修补好也是又能用上好几年的。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补锅匠在农村是个很受欢迎的职业,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资越发丰富,人们很少需要修补了,如今这一传统手工艺也就逐渐没落。80后、90后是不太熟悉了,更不要说00后了。刘师傅1963年开始拜师学习补锅,至今有50多年,足迹遍及双峰、湘潭、衡阳、衡山、湘乡等县市。
刘师傅将补锅工具摆开来。坩埚、小火炉、煤块、尖锤、小板凳、布卷、抗氧化剂、刷把、担子,一应俱全。
刘师傅将小火炉里的残渣清理出来,准备生火。
点燃火后,刘师傅为火炉添加煤块。手工拉的旧风箱一拉就是呼哧呼哧响,无法送风,早几年就换上了小电风扇鼓风。
开好火后,刘师傅将收集来的铁片敲碎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然后放到坩埚里,经过高温加热以融化成铁水。
“上世纪60年代,物资匮乏,即使是人们常用的铁锅也很贵,铁锅坏了,人们都会拿去修补修补再使用。那时生意是相当的好,一直至80年代初,我每个月20多天在外补锅。”回忆着生意红火时,刘师傅很兴奋。
刘师傅将坩埚放到火炉里。
在放好坩埚、加满煤块后,刘师傅将小块铁片盖到火炉上,增加火炉温度。
刘师傅取来破损的铁锅,放在倒着的小板凳上清理锅垢和铁锈。
刘师傅回忆道,“不过,那时公社和生产队对出外做手艺的人控制得严,每天要交8角钱至大队抵工分,可抵十分工。我们补锅收费是按铁水计算的,开始的时候,补一个疤即一滴铁水收5分钱,每天一般可以赚2-3元一天,除去那8角钱,也能赚1元到2元左右,比在生产队做工要划得来多了。”
刘师傅用铁锤轻轻敲打破洞的周边,将洞口周边锈坏的铁块敲去。
刘师傅找来土块,和上水。农村有句俗话:撸匠无法,快用泥来刷。撸匠师傅在撸完锅后,一般要用泥巴刷一刷锅底的补疤处,抹平一些缝隙。
刘师傅在即将熔好的铁水内加入抗氧化剂,防止舀出的铁水氧化。
刘师傅将布卷压到烧红的铁块上,确保布卷截面平整,方便下一步平滑地抹铁水。
后来慢慢的涨价,到1角、2角,如今涨到了一滴铁水10元。刘师傅手法娴熟,一边操作,一边介绍。“如今一口普通铁锅的成本就几十元,对于坏了的铁锅,年轻人随手就扔了,也就只有一些舍不得的老人才拿来补一补,补锅的人是越来越少,即使涨到了10元,收入还是越来越少。”
刘师傅将舀铁水的泥匙放到火炉上加热。泥匙只有加热到发红后,在舀铁水时才不会折断。泥匙都是刘师傅自己用泥巴捏出来的,然后烧制而成。
经过充分加热,铁片熔成了铁水。刘师傅用泥匙小心舀起一滴铁水放到手掌中的柴灰上。由于有柴灰隔着,即使铁水温度很高,也不会烫着手。
刘师傅一手将铁水贴到铁锅的破洞边,一手用布卷快速抹平。用布卷抹铁水是保证铁锅里面的那一面光滑顺畅,不会阻碍铁铲在锅内的翻搅,补好后的铁锅也不用砂布打磨平。
铁锅修补完成后,需要对着强光检查修补位置是否有缝隙。
补好铁锅后,刘师傅用泥巴涂抹锅底外面的补疤处,抹平缝隙。整个撸锅的流程就到此结束。
刘师傅将坩埚夹出来,开始退火,整理工具。
刘师傅很是无奈,“如今年纪大了,担子挑不起了,也就不出去了,只是偶尔在家接几个铁锅补一补。”指着篮子里仅有的十来斤煤块和所剩无几的坩埚,刘师傅说,“撸了这次,我就不再撸了。”
刘师傅看着整理好的一众工具,喃喃自语,“伙计们,再见了!”。
刘师傅的六个徒弟和一个儿子,都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转行了。如今,撸匠师傅这个称呼也只偶尔在老辈人口中听到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如今的行业已远远不止三百六十行了,但是曾经在那个年代辉煌一时,现在看起来又充满乡村气息的传统手艺,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多的是活在记忆里,活在怀念里……
来源: 红网
作者:杨滋 李建新
编辑:谭卫丰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