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源城管党员志愿服务队入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城管执法人员冰雪天气帮忙推车。
城管执法人员送迷路老人回家。
红网时刻记者 谭卫丰 通讯员 吴业平 王万超 肖赛 涟源报道
70年来,涟源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科学发展等理念,扎实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园林城市,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功能品质、宜居宜业水平显著提升,民生改善和获得感有效增强,先后荣获省卫生城市、省优秀旅游城市、省文明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在城市空间格局上,实现大突破
涟源城区蓝田是一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镇,受多种因素影响,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初期,涟源城区规划面积为4.86平方公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近20年,涟源市实施“北扩、东移、南完善”城市发展战略,确立“一心、三轴、多点”的市域城镇空间格局体系,高标准完成了城东新区、经济开发区等控制性详规,城市发展框架不断拉伸,城市发展空间不断拓展。通过空间的拓展和布局的优化,提升了城市承载力,释放了城市活力。如今,城区规划面积已拓展到24.88平方公里,相较于改革开放初期,翻了5倍多。
在城市功能上,实现大提升
进入新世纪后,市政基础设施进入了大规模、高起点的发展阶段。加快推动城市路网建设,完成了人民东路、梅亭东路、石马山路、六亩塘路、S210绕城线、燮和路、福源路一段、体育路和高新区路网的建设,拓展了城市框架,一环三横五纵的城区路网格局基本成型。大力推进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建成了日处理能力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日供水能力3万吨的涟源市二水厂、设计库容166万立方米的富洪垃圾填埋场和总投资2亿元的城市管道天然气建设项目等一批重大民生项目并投入使用。截至2018年底,城区供水普及率100%,燃气普及率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生活废水处理率92.8%。通过交通、水、电、气等公共设施的改善,城市功能品质得到了较大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有了长足进步。
在人居环境品质上,实现大飞跃
近年来,涟源市坚持功能完善与提高城市品位并举的原则,突出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彰显城市特色,打造城市亮点。
在环境品质提升方面,加快老城区改造,着力改善城市主次干道通行条件和环境品质,推进了交通路、芙蓉路、树亭路、国师路、红旗路等道路提质改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在园林绿化建设方面,主要以增加公共绿地为重点,以庭院绿化建设为核心,加快居住区绿化和道路绿化的提质改造,形成了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庭院居住区绿化为依托,以周边自然山体为屏障,以公园广场绿化为亮点的园林绿化新格局。积极推动游园绿地、城市公园建设等,扩大城市绿地总量。新建了涟水风光带、涟水公园、国师广场,改造了人民公园、洪水岭公园,加快了居住区绿地、道路绿化和绿道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8.62%。
在住房条件改善方面,积极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建设了惠民廉租小区、建中廉租房、润中小区、城西公租房等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发建设了滨江国际城、涟水名城、家和名都、蓝田豪苑、盘龙湾等一批商住楼盘,实现从“住有所居”迈向“住有宜居”。
在城市管理上,实现大变革
城市的快速发展取决于高站位的规划、高质量的建设,更离不开高标准的管理。为此,涟源市不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创新城市管理模式,实施环卫作业、渣土运输市场化改革,吸纳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形成“作业市场化、管理制度化、质量标准化”的工作格局。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坚持高标准定位,进一步细化城市管理标准、作业标准和考核标准,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完善常态化工作机制,建立了城市管理台帐登记制、“门前三包”责任制和网格化管理等工作制度,启动了智慧城管建设,并针对城市管理工作特点,推行错时、延时工作制,推进城市网格化管理全覆盖。
来源:红网
作者:谭卫丰 吴业平 王万超 肖赛
编辑:刘丹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