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常回家看看”——娄底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驻村扶贫话别座谈侧记
2021-05-21 11:31:10 字号:

“常回家看看”——娄底市人大常委会机关驻村扶贫话别座谈侧记

微信图片_20210521112410_副本.jpg

金龙村村民给驻村工作队送锦旗致谢。

红网时刻通讯员 陈桂元 娄底报道

一听说是去新化县大熊山林场金龙村接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同志“回家”,担任出车任务的刘小军格外激动。

“真是有缘,六年前,第一任工作队就是我负责开车送进村的。”刘小军记忆犹新。

车辆行驶在平稳的水泥村道上,一向话语不多的刘小军开始唠叨了:那时的路坑坑洼洼,这座桥原来是没有的,这户人家的土砖房变成了小洋房,光伏发电站那里原来是一片荒山……

下午3:25,车辆抵达新建的村部。

村民休闲广场旁的石头上,“铭记党恩”格外显目。

3:30,话别座谈会开始。

“平时天天呆在村里,没什么感觉。这两天,心情确实不一样,想到马上就要撤队了,真的有点舍不得,此时此刻,挺留恋在金龙村工作时睡的木房子、吃的萝卜白菜!”市人大常委会机关第三任驻村工作队队长段劲洪率先发言。

“虽然驻村还只有一年多时间,但淳朴的金龙人民已待我如亲人,在村里的每一天,都有回家的感觉。”工作队员黄坚回忆起在村里的工作生活,感到十分温馨。

接过黄坚的话题,工作队员唐青言简意赅地说道:驻村,让我又多了一份美好的回忆!

激动、不舍、感谢、祝福……成为村支两委同志发言的“高频词”。

“村里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从以前的无信号村到如今的网络入户,从喝水靠挑到干净的自来水,从无路、泥巴路到每家每户通水泥路,从一穷二白的村级集体经济到光伏发电、红薯粉丝加工、各类专业合作社,每一个变化都离不开人大常委会机关的帮扶。”村党支部书记陈梦云说,金龙村的巨变,搭帮党中央的英明决策,金龙村民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经广大村民提议,村支两委决定授予驻村工作队员为金龙村荣誉村民,金龙人民欢迎荣誉村民和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全体工作人员常回家看看!”陈书记的“决定”一宣布,会场里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听着大家的发言,望着和谐的场面,老党员陈新民激动地站起来,“我也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的感情,说段顺口词吧:人大扶贫进金龙,埋头苦干访实情;远山近水都走遍,人民满意又称心;精心谋划蓝图绘,步步为营不放松;稳步推进脱贫路,小康生活梦成真;夜以继日为百姓,贫穷帽子丢海中……暂且将离故乡地,真是难舍又难分;金龙人民都盼望,常来故乡访亲人……”

“我要感谢人大领导对我的帮扶,现在,我不仅脱贫了,而且致富了。”

村民陈计书刚一开言,话匣子随即被市人大常委会秘书长邓光吕打断,“计书,你现在又养牛,又种植猕猴桃,你告诉大家,一年的收入有多少啊?”

“具体能赚多少钱,我也没记账。我只晓得,我家现在不愁钱了,我全家都有幸福感了!”面对秘书长的提问,陈计书憨厚地回答道,脸上挂满了笑容。

一问一答,又引来了一阵掌声。

听了大家话短情深的发言,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明华赞叹道,正是因为金龙人民了不起、村支两委和党员干部了不起、驻村工作队了不起、人大常委会机关结对帮扶干部了不起,最根本的是党中央精准扶贫的英明决策了不起,才成就了金龙巨变。

“六载扶贫,在熊山之巅践行初心使命;三任队员,与金龙人民结下鱼水深情!贫穷的帽子已经丢到太平洋里去了,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与金龙人民结下的这份深厚情感永远不会丢!”陈明华深情地说道,我们会常回家看看的,因为这里生活着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每一位干部职工的“亲戚”!

5:15,离开会场的时候,刻着“铭记党恩”的石头前,村民们挥动着双手,一遍遍说着“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啊”,久久不愿离去……

来源:红网

作者:陈桂元

编辑:谭卫丰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