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流域水生态修复治理后水绿岸翠。
红网时刻通讯员 李立德 娄底报道
11月29日,阳光正好。娄底中心城区孙水河段波光粼粼,市民沿河悠闲漫步,呈现一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人和的生态画卷。这是娄底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取得成效的缩影。
湘中娄底,大小河流519条,水库741座。作为新兴工业城市,娄底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坚持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着力打好碧水蓝天保卫战,为“河长制”绘出一张精彩答卷。
以“河长制”促“河长治”。2017年4月以来,娄底聚焦管好“盛水的盆”,护好“盆中的水”,强化河长制体系创新、制度创新和手段创新,构建以各级河长为关键少数的“河长责任链”,以各部门各行业分工负责的“部门共治圈”,以社会力量参与为有益补充的“治理共同体”,形成党政同责、河长领治、水利牵头、部门联治、流域共治、全民同治的治水护水格局。
娄底河库面貌持续改善、水质稳步提升,国省考核评价断面水质均达到或优于Ⅲ类标准。2020年,娄底市河长制工作获省真抓实干激励表彰,娄底市水利局获评全国全面推行河长制先进单位。
11月1日,娄底市委书记邹文辉在市委常委会上强调,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加强系统谋划,把污染源普查作为河湖治理的基础性工作抓好抓实,推进河岸共治,加快构建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新体系。市委副书记、代理市长曾超群在2021年全市总河长会议上说:“久久为功,做好河湖管理保护,让娄底的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铺就靓丽底色。”
责任治水,四级河长常态巡河
河湖治理与保护,关键在各级河长。娄底高位推动河长制工作,由市委书记任市第一总河长、市长任总河长,13名市级领导任河长;构建以各级河长为关键少数的“河长责任链”,纵向形成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常态巡河体系。“目前,全市共有四级河长2970名。”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杨萍介绍,今年全市各级河长既挂帅又出征,累计巡河9万余次、解决河湖问题2322个。
河湖治理与保护,重点在责任落实。强化各级领导干部“守护好一江碧水”的政治责任;细化市县乡村四级河长职责,建立河长制季度考核与年终考核“4+1”考核模式,把河长制工作与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防汛抗灾责任落实等结合起来,压实河长主体责任、政府属地责任、部门协同责任、河长办督查责任;出台“责任追究办法”,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进行追责问责,倒逼河长制工作落实。
“五长共治”,构建多部门合力治水责任链。娄底创新推出“河长+监督长+督察长+警长+检察长”共治机制,即以各级河长为主体,牵头抓好河湖综合治理;人大常委会领导为监督长,督促河长履职;纪委监委领导为督察长,监督河长制落实;公安部门领导为河道警长,配合联合执法;检察院领导为河道检察长,开展涉河公益诉讼。2020年,市人大交办解决孙水河流域重点问题10个,市纪委监委对12人进行追责问责,市公安系统联合打击水事违法犯罪问题80个刑拘58人,市检察系统立案查处涉水案件71件,联合执法执纪,推进问题整改。
依法治水,河长之治有力有效
2018年1月1日,娄底颁布首部地方性法规———《娄底市孙水河保护条例》。以实施《娄底市孙水河保护条例》为契机,娄底全面依法治水治河,设立4000万元的孙水河保护基金,保障解决孙水河流域重点问题40个;将资江、涟水保护列入地方立法计划,开展立法调研,完成条例草案初稿;将保护水生态环境、禁止垃圾入河写入村规民约,确保农村河段扫得净、看得住、管得好。
新化车田江库区移民曾以网箱养鱼为生,网箱养鱼面积达29万余平方米,导致水质恶化,银鱼绝踪,满目疮痍。2020年,娄底启动车田江水库网箱退养问题清理整治行动,通过退补并举、依法打击、破违拆违等,退养网箱30万平方米,取缔拦网20万平方米,车田江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水质。
污染在河里,根子在岸上。娄底严格执行省总河长5号令要求,强力推进“清四乱”,边查边改、立行立改,发现一起、清除一起、销号一起,2020年以来整治销号“四乱”问题157个;深入落实省总河长7号令和市总河长1号令,将入河排污口排查范围拓展到市级领导担任河长的16条主要河流,全面摸底排查、水质监测、溯源调查。
清单治水,突出问题闭环管理
“河水变清了,在河边观鱼赏花成为出门放松的好方式。”10月30日,正在双峰县湄水河城区段散步的居民聂先生说。自从白燕塘“黑臭水”得到有效治理,这里就成了附近居民的休闲集聚地。
为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娄底科学编制治河方案,建立“一河一档”、编制“一河一策”,通过无人机航拍筛选、现场核查确认,市河长办全面排查摸准,建立河流“健康档案”,逐河梳理问题清单,制订河流问题“一张图”。市级河长对照问题清单组织巡河治水,分轻重缓急逐项整改。2021年以来,市级河长交办解决河湖突出问题146个。
实行河道管护员“一天一巡”、监测断面“一周一测”、河流综合治理表“一月一报”、市河长办“一季一会商”机制,全面加强河湖监管;建立问题清单,对河湖污染、水生态水环境破坏等突出问题,实行交办制、台账制、销号制、通报制、移交制管理,实现问题整改销号闭环管理。
落实河长制,既要一河一策、一段一长、分段负责,又要通盘考虑、整体联动。娄底建立水利、公安、渔政等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和涉水事务案件移送机制;发改、财政、生态环境等部门协同抓好黑臭水体治理、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等13项重点工作的任务落实。将河长制工作渗透到民生、环境、卫生等专项整治中,与污染防治攻坚战、农村环境整治一起实施,共同推进河流管理保护工作落实。
科技治水,河流监管“耳聪目明”
娄底运用无人机开展巡河,实现“天上看、网上管、水上巡、掌上查”,开启智能治水新时代。
“利用无人机巡河,巡查不留盲区死角;通过影像对比同期水质监测数据,精准掌握区域水质动态。”娄底市河长办工作人员介绍,“娄底市的可视化智慧河湖监控系统24小时运行,实时监管。”
科技治水管水,“人防”“技防”并重,发现、处理问题更主动、更精准、更及时。在市领导担任河长的河流县域断面、干支流入河口实行垃圾拦截、水质检测、实时监控试点。市水利局牵头建立视频监控系统,各县市区分段进行垃圾拦截,市生态环境局对断面水质定期监测,把县域断面检测监测情况作为河长制考核重要依据。健全河湖管理信息平台,加快河湖划界成果应用,完善河湖基础数据,加强数据共享。
娄底整合基层“网格”和志愿者巡河护河,利用市县乡三级综治中心信息平台发布任务和收集河湖管护信息,实现全市所有河流全流域网格全覆盖,形成“流域划分+属地管理”“政府主导+社会协同”“传统监管+科技创新”的河长制网格化管理模式。
娄星区水系连通综合治理项目。
生态治水,河畅水清岸绿景美
强力治污。落实全市污染防治攻坚战33项任务、“夏季攻势”124项任务,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13处,清理整改小水电150座,完成退补禁捕等16项省重点任务,流域污染物种类、总量逐年递减;深入推进“湘江保护一号重点工程”,锡矿山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完成27个项目建设,涟溪河、青丰河断面砷浓度值稳定达标。
重拳治淤。实施“小水源、微田园、大生态”战略,打造“千湖盆景”“十万微田园”,对1.8万口山塘清淤,新增蓄水量1300万方,改善及恢复灌溉面积约9万亩,防汛抗旱和水生态改良综合效益已逐步显现。
系统治岸。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思路,以退田还湿为抓手,推进湘江流域“绿带”建设,全面启动资江、涟水、孙水、测水干流共330公里的生态廊道建设,已投资建设生态廊道52公里。在全省率先全面签订生态补偿协议,娄底市与益阳市、双峰县与湘乡市、娄底各县区已分别签订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
全民治水,“大合唱”保护母亲河
全面治水不仅是“政府治”,更是“全民护”。
近年来,娄底市整合各方力量,构建以四级“官方河长”体系为“经线”,以护河员和“民间河长”“娄底红”志愿服务队等民间组织为“纬线”的河湖管护网格,奏响守护一江碧水“大合唱”。
爱护河流,宣传引导。娄底市举办“家乡水·幸福河”美丽河湖摄影巡回展,开展“保护母亲河、河长大巡河”“我是河小青·美丽娄底行”“大手牵小手、共护母亲河”等系列活动,力争“治水护河”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组建12支“河小青”队伍,常态化开展护河志愿服务;在涟水之滨的氐星公园,沿河建设与“水”为伴、与“绿”为邻、与“文化”结缘的水文化长廊,打造全市首个水文化宣传阵地,引导人们更好地识水、节水、护水、亲水,凝聚起全社会珍爱河湖、保护河湖的强大合力。
娄底注重配齐配强基层一线力量,设置乡镇河长办89个,落实乡村级河长2852名、乡级河长办工作人员172名、河道保洁员或护河员1982人,做强做实治水“神经末梢”。发挥民间河长和社会团体的巡河员、宣传员、示范员作用,实行举报有奖,鼓励社会公众参与水环境保护。2021年,依托河湖问题“随手拍”平台,群众参与解决河湖管护问题417个。
此外,娄底建立覆盖全市河库的“一办两员”基层工作体系,激活治水“神经末梢”,力求问题发现和解决在基层。坚持“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赔偿”原则,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防控监管体系,督促企业严守环保法规,倒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企业环境保护建设能力。
来源:红网
作者:李立德
编辑:李响炮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