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娄底10月16日讯(通讯员 杨风 朱俊峰 刘梦琪 陈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十年,是冷水江市渣渡镇农业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变的十年。这十年,全镇绿色产业筑牢“十年根基”,农村面貌发生“十年蝶变”,农民收入步入“十年连快”。非凡十年,渣渡镇跑出了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为更好更快实现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打造生态宜居乡镇,党的十八大以来,渣渡镇大力发展特色林经济、林下经济等绿色产业,枇杷、杨梅、猕猴桃挂满渣渡的各个山头,红黄相间,翠绿满枝,既是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
在渣渡镇利民村德程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内,1500余亩猕猴桃挂满山坡。绿叶葱茏间,绒毛浓密的猕猴桃果格外引人垂涎。一根根灰白色水泥柱沿着山坡整齐排列,此起彼伏。沿着村道漫步,处处散发着阵阵果香,令人心旷神怡。
渣渡镇德程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董事长谢吉民说道:“响应党的号召,把三农搞上去,我们争取在上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下,我们会越做越大、越做越好,给地方、给家乡父老,带来好的福利。”
渣渡镇利民村村民刘好华说道:“感谢国家政策发展这个农场,我们每年也可以赚钱。”
渣渡镇铁山村是娄底的杨梅之乡,有着上千年杨梅种植历史。近年来,铁山村引进乌梅、东魁等新品种,革新种植技术,种植了近4000亩杨梅林,年产杨梅100万斤。
渣渡镇铁山村党总支书记李英俊说道:“我们利用这个优势,打造千年杨梅古道,百年杨梅古林等一系列景点,带动乡村旅游,带动老百姓发家致富。”
“养女不嫁滴水村,喝起水来勺子分。”这是一句渣渡镇新利村流传的俚语。渣渡镇新利村位于冷水江市东北部山区,由原滴水村、复兴村、柴山村合并而成,地理位置偏僻,海拔较高,水源极为缺乏。一到干旱季节,村民便面临饮水困难。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为打通农村饮水安全最后一公里,渣渡镇建成了以集中供水为主,水窖等分散供水为辅的安全饮水网络系统,如今十年前村民挑水上山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大小村落都喝上了安全放心的饮用水。
吴代克是新利村的危房改造户。以前,每逢干旱时节,他都要与老伴挑着水桶去一公里外的山下挑水喝。这些年,渣渡镇通过从九门洞引水,兴建饮水井与蓄水池等方法,将清沏的自来水送到了村民家门口。现在,吴代克只需在厨房拧开水龙头,干净通透的自来水就自然流入水壶中。
渣渡镇新利村村民吴代克说道:“不用去山里挑水喝了,原来井是没有水的,干了一个月就要去很远的地方去挑水,现在只要打开龙头就有水了。”
在距离新利村不远处的周头水库下方,一座崭新的水厂已经竣工。
利民矿区供水(安全饮水)改造工程项目部经理王荣安说道:“渣渡水厂建成以后,能够解决渣渡社区、利民村、木瓜社区等两万九千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十年来,渣渡镇新建大型水厂一处、中型水厂一处,解决新利村2000余人的生活饮水问题;投资80万元,新打井二十八处,解决了1600余人的生活饮水问题。从地下蔓延而开的水管,将渣渡镇的山上山下全部串联了起来,饮水困难已经成为过去式。十年间,渣渡镇生产总值从2.9亿元增至5.3亿元,年均增长6.2 %;财政总收入从0.087亿元增至 0.4798亿元,年均增长 18.6%;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由2.1亿元增至4.6亿元,年均增长8.1 %。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获评全市高质量发展先进镇。如今的渣渡镇,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一幅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壮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渣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杨俊新说道:“下一步,我镇将聚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从道路交通、高质量安全饮水着手,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建设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新渣渡。”
来源: 红网
作者:杨风 朱俊峰 刘梦琪 陈晨
编辑:刘丹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