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复绿效果显著。鲁钦轲摄
惠风和畅,漫山遍野的花草葱葱郁郁,迎风舒展,勾勒出一幅岁月静好的美丽图景。这里不是北方的广袤草原,而是位于“世界锑都”冷水江市锡矿山26座废渣集中管控填埋场的其中一处。
时间回溯到十多年前,这块土地还是一片荒凉,地表裸露,植被荒芜,不见一丝绿意,只留下一个个工业烟囱升腾着废气。
锡矿山作为中国锑工业的发祥地,锑资源贮量、锑产品产量、锑产品质量均居世界第一,可以说撑起了世界锑产业的半壁江山,它的开发历史至今已有120余年,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辉煌矿业史。
据当地居民回忆,锡矿山最热闹的时候莫过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鼎盛时期矿工最多达10万余人。当“热闹”落幕,由于长时期、粗放式的矿业开发,7500万吨历史遗留废渣遍布于各个角落,房屋、耕地受损等多重生态问题层出不穷。
2009年,冷水江市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2021年10月14日《娄底冷水江锑煤矿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成功入选自然资源部发布的《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集》。
在近十余年的时间里,“世界锑都”锡矿山是如何实现生态巨变,让青山再现?
还旧账,从“疮痍荒山”到“秀美青山”
一本生态账,牵动众人心。冷水江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以“寻千谋万策,护千山万水,历千辛万苦,为千秋万代”的精神,打响了锡矿山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攻坚战。
为解决遍布堆存在锡矿山区域数千万吨历史遗留固废问题,冷水江市政府投资近6亿元,兴建了26座废渣集中管控填埋场,安全处置了7400万吨一般固废和60万吨野外混合砷碱渣。
然而填埋并无法彻底解决生态问题,尤其是锑精炼过程中产生的砷碱渣,易溶于水,有剧毒。长期以来,国内外不同团队对砷碱渣开展了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研究,均未取得成功,已成为世界性难题。
冷水江市政府在砷碱渣实现“三防”储存的基础上,联合湖南黄金集团、中南大学、湖南省环科院等科研单位进行多次技术攻关。
据冷水江锑都环保有限责任公司的专家介绍道:“2020年11月30日到2021年3月18日,历经了三次技术迭代,‘中性中温连续盐析工艺’终于出世。这种工艺处理成本较低,无需蒸汽辅热,生产水系统循环使用,实现了生产废水、废气‘零’排放。”
2021年6月,该工艺终于稳产至30吨/天。2021年7月,经过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组织的专家技术鉴定,该工艺技术属于砷碱渣处理技术的重大创新,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同年8月,扩产改造;11月份,改造完成,达产达效。
如今,2万吨/年的砷碱渣无害化处理能力的装置顺利投入运行,减污降碳效果十分明显,实现了有色冶炼行业砷碱渣的“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建立了砷碱渣处理技术标杆。
一边治“灰”,一边添“绿”。冷水江市还深入开展“矿山复绿”“万亩大造林”等专项行动,对主体灭失矿山和石漠化山体进行植被恢复。累计建成防污抗污林1.1万亩、矿区复绿示范基地2万亩,栽植乔木4万余株,灌木9万余株,藤类2万余株,撒播花草籽3.5万平方米,完成已关闭矿山企业和47家关闭煤矿覆土绿化,昔日“灰都”重披“绿装”。
不欠新账,从“秀美青山”到“金山银山”
如果说还旧账是无奈之举,那么矿区要想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不欠新账才是治本之策。
对此,冷水江市从源头企业入手,关停涉重金属企业89家,取缔非法锑企业6家、手工选矿小作坊145处,关闭淘汰落后产能17.5万吨,锑采矿权从12家整合为2家,锑冶炼企业从91家整合为9家,积极推动锑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建设,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子。
车行至山上,从高处鸟瞰矿区,目光所及皆是青山,只剩下零星的烟囱还在冒着气。再往山上走,“万马奔腾”的石林和娇艳欲滴的玫瑰花海紧紧吸引着游人的目光。今年“五一”假期,位于锡矿山的“爱琴海”“万马奔腾”等景区摇身一变成为网红打卡点,每天超2万人前往赏花游玩,已累计接待游客10万余人。
“看到游客越来越多,我就想回家创业,就在家里开了个小小的农庄。”七里江社区村民杨美兰于2019年回到家乡,在锡矿山花海附近开起了餐饮店,借着玫瑰花海景区的“东风”,她一家人也吃上了“旅游饭”。
如今的锡矿山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机遇,打造别具特色的“工矿景区”。当地深入挖掘和开发工矿文化资源、地质演变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探索“生态观光+矿业文化+地质研学+红色教育”新模式,修复英雄纪念碑、忆苦窿采矿遗迹、世界锑都矿冶遗址等红色工矿遗迹,精心打造万马奔腾石林、玫瑰爱琴海等人文景观,实现“红色文化与绿色生态”交相辉映,真正将“青山”变成“金山”。
生态修复是百年大计,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头换面,仍需久久为功。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锡矿山如今由内而外实现了绿色“蝶变”,昔日满目疮痍的“世界锑都”又见青山。
来源:人民网
作者:彭应兵 鲁钦轲
编辑:李响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