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伍揆祁 邹惠娟 宋青鹏 陈娟 娄底报道
娄底潇湘职业学院秉承“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坚持走专业内涵发展之路,着力在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有机融合上做文章。如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是一个范例,它继承和发扬李小龙截拳道的精髓,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深耕细作,久久为功,三十年磨一剑,学校武术教学和武道文化育人体系走向成熟,并自成特色。
学校武术教学持之以恒,武道文化充盈校园。30年来,娄底潇湘职业学院共培养28000余名武术人才,参加国家、省级各类武术比赛获奖600余个。近5年,获国家级奖7个,其中2金、4银、1铜;获省级奖74个,其中22金、33银、22铜,如此成绩,在全省高职院校名列前茅,摘得全省十佳武术馆校的荣誉,成为办学的一张闪光名片。
确立武术人才培养教育目标
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传承和弘扬中华武术,是中华儿女的重要职责。据2022年修订的职教专业介绍的新表述,武术套路、器械与对练、区域民族传统体育特色项目等武术课程,即属于民族传统体育(以下简称民传)专业教学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学校发挥传统优长和坚持特色办学的底蕴所在。1989年,学校是一家规模并不太大的武术培训机构;1992年,发展为一所以武术培训教育为主的中职学校;目前,已提升为拥有32个专业的高职院校。30年来,学校在民传专业建设及武术人才培养过程中,逐渐确立“文武兼修、德技并重、知行合一”的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武术人才培养质量。
遵循文化与教育结合、体育与德育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改革与创新结合的“四结合”理念,推动“理论与实践、教学与训练、校内与校外”融合发展,打造综合课程,推进课程育人。实施“岗课赛证”创新教学机制,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技能素质养成,注重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致力建设省内职业院校一流的武术人才培养基地。建立完善课程竞赛-校级赛事-省级赛事的三级赛事体系,课程赛事就是课内设立教学比赛,将比赛成绩纳入课程成绩;校级赛事即设立校级体育竞赛,为武术人才提供竞技实战平台,也让其他专业院系优秀选手进入校队提供机会;省级赛事则从全校范围发现选拔优秀选手,由学校统一组队,参加集训并代表学校参加省级及以上赛事。通过这种多类型、多平台、多模块的有机融通,推动学校武术教学体系化的形成,促进以武育德、以武励志、以武健身、以武强技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
构建武术人才培养培训模式
学校继承和发扬武术教学传统,致力培养高素质武术人才,不断探索和构建“学、训、赛”一体化教学模式。这种模式,十分注重运动技能训练,以实战而检验运动技能,以赛绩而评价教学实效。即指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实行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结合、体质锻炼与意志锤炼结合、技巧训练与技能习得结合,通过技能训练或比赛引领,以增进知识教学的实效和张力。
“学”:即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开设民传体育概论、运动训练学、传统体育养生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解剖生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11门,设有武术普修、截拳道、跆拳道普修、散打普修等专业核心课程6门,设有社会实践、专业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核心技能训练等专业综合实践必修课程7门,设有第一和第二专修武术、第一和第二专修散打、第一和第二专修跆拳道等岗位拓展课程18门,并添加梅山武术等地方文化元素,课程设置实现合理化、科学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以阶段性进步为目标,推行场景式教学,增进场景感悟,突出运动技能;探索队组式教学,学长带学弟、强者带弱者;倡导项目式体验,以任务驱动提升课程教学成效,以此增进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学习的习得感。与用人单位合作育人,以行业用人标准引领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探索从大二开始,让武术学生率先进入岗位实习,引导学生快速提升技能水平,现民传专业在校生已全部签订校企合作订单班。“训”:即制定实施武术训练计划,由教练员(教师)建立运动员(学生)训练档案,从运动员入队开始,定期对队员竞技能力进行测试诊断,根据队员运动技能水平高低,建立训练梯队,教练员做到有训练计划、训练日志,运动员每次训练必须撰写训练日志,以总结反思训练成效;武术课程主讲教师须在课程内设置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等相对应的训练环节,作为课程教学的必要补充。“赛”:即组建校赛训练队,民传专业以自然班级为单位组建训练队,其他各个专业则以所属分院为单位组建训练队,以参加校级体育赛事;通过校赛遴选参加省市赛事的运动员,共建有截拳道队、跆拳道队、散打队等多支专业队,实行灵活性强的集训,以参加省市级比赛。这种武术工匠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训、赛训融合”教学目标提供了重要保障。
创新武术人才培养管理机制
学校根据高职院校的办学要求和民传专业武术学生的身心特点,遵循管理出绩效原则,严字当头,采取课堂管理、训练管理和赛事管理等有机结合办法,多管齐下,分类施策,机制灵活,有效提升教学组织和师生管理的实效。
实行准军事化管理,以新生军训为切入点,结合武术专业课、课外训练、体育赛事等一体化建设,以推进武术人才培养、武道文化培育。军事化管理,即为涵养储正气、有勇气、能吃苦的武术尖端人才,效仿部队正规化管理模式,结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所实行的内部规范化标准化管理。由教练员与辅导员配合,严考勤、强纪律、抓作息、重规范,实行“生活制度化、行动军事化、秩序规范化、活动群体化”。推行绩效管理,出台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学习、自我实践”方案,对学生提出目标、任务、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军事素质、身体素质、作风纪律素质;创设激励制度,对于训练刻苦、成绩优异、贡献突出的学生,在评优评先,评奖助学金给予优先,人才市场有需求时优先推荐;鼓励学生参加武术跆拳道等体育类考级考证,对取得证书的学生,由学校提前推荐到有关用人单位,或者由学校作为教学助理使用,并将武术教学的触角不断延伸,现已面向全社会开展服务。对武术教师采取开放式建设管理办法。建立完善教练员(教师)管理制度,实行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与赛事集训“三结合”的管理机制,既严格管理,又机制灵活;组织教师开展武术教学研究,编写出4部武术课程校本教材,主动邀请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专家联合开展武术非遗项目申报,开发既适应校园武术推广又符合市民健身要求的武术套路及技术动作;打通武术教师晋升高水平教练的通道,鼓励教练员教学科研出成绩,个人发展有保障。目前,通过内培外引,已建起一支由国家级武术、截拳道教练、段位制指导员和考评员组成的近10人的高水平教练团队。
畅通武术人才市场输出通道
学校根据产出导向原则,紧贴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提供人才市场紧缺产品、高精尖产品,着力构建产品输出通道。学校持之以恒地为武术学生拓展成长就业空间,形成了就业渠道广、就业质量高的良好格局。
立足区域性、地方性特点,准确定位武术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为当地政府、公安、部队、各级体育局、武术馆校武术俱乐部以及体育相关企业(体育培训机构)、中小学校等单位,培养掌握民传专业基本理论与运动技能,拥有扎实传统文化素养和能够传承弘扬体育精神、人文精神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根据职业教育的性质,“校门面向市场开”,不断推动专业设置与专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实践对接。坚持服务地方和开放办学,建立校企合作中心,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学校与省内外30多家体育行业龙头企业、企事业单位协同育人,建立起稳固的人才培养合作关系,也为武术人才输出疏浚了通道。发掘利用办学资源,采取“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策略,坚持和深化与广州体育学院、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等多所兄弟高校的合作交流,促进与东方文武学校、南北职业学校等本省14所武校的协作且共建武术优质生源基地;开展与湖南省武术协会、娄底市梅山武术文化研究院等省市民间武术文化组织的合作及资源共享,并邀请省武术协会常务副主席担任学校武术总教练;推动成立娄底市武术协会,并由该校领导担任名誉主席、副主席并出任秘书长单位;多次邀请李小龙截拳道弟子李恺先生和国际武打明星梁小龙先生等来校,开展武道文化交流,促进了学校武道文化的生长,也推动了学校的特色办学。
来源: 红网
作者:伍揆祁 邹惠娟 宋青鹏 陈娟
编辑:刘丹艳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