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一座被红色文化涵养的幸福之城,矗立着,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红色丰碑,浸润着,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历史荣光。伟人曾在这里探寻中国革命的逻辑起点,红军长征也曾在这里高歌猛进。
匡时救民 提名“中国共产党”
双峰·和森大道。马驰摄
双峰县城,宽阔的和森大道,四季都郁郁葱葱。每天,无数人经过这条城区交通主动脉奔赴前程。将城区主干道命名为和森大道,表达着一座城市对蔡和森这位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重要领导人最深切的怀念。
2022年7月1日,将成为初中生彭楚雅最难忘的日子,马上要成为一名共青团员的她,特地选择这天去蔡和森纪念馆参观,希望用这种特别的方式,告别自己的少先队生涯。
彭楚雅一家参观蔡和森纪念馆。马驰摄
向巴黎南行一百余公里,便能见到一座波光潋滟的城池——蒙达尔纪。1919年12月,蔡和森与母亲葛健豪、妹妹蔡畅及向警予等30多名新民学会会员乘邮轮赴法勤工俭学。在这里,蔡和森“猛看猛译”,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1920年7月,蔡和森在留法学生蒙达尼会议讨论时,主张组织“共产党”。他又多次致信毛泽东和陈独秀,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明目张胆正式成立一个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得到毛泽东“我没有一个字不赞成”的复信。
在探索强国救民道路,投身中国革命的过程中,青年时期的蔡和森就写下了不少动人的诗文。
蔡和森1918年创作的《少年行》。马驰摄
“‘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这句诗被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十九届二次全会上引用,表达了共产党人坚毅的品格。”讲解员李浩洋总要向参观游客隆重介绍这首《少年行》,“这首诗表达了蔡和森对革命的赤胆忠心,浩然之气充盈于天地之间,如今读来依然令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在1927年5月召开的中共五届一中全会上,蔡和森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随后兼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1931年6月,蔡和森在香港参加重要会议时,由于叛徒的出卖,不幸被捕。最后被敌人将四肢钉在墙上悲壮就义,年仅36岁。
蔡和森同志的故事激励着一代代茁壮成长的少年儿童,也是广大艺术工作者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2021年,经过半年时间的策划构思,双峰剪纸艺术家王开健创作了《蔡和森》系列剪纸作品。王开健说,“创作过程虽然艰辛,但既是对蔡和森革命精神的学习,也加深了党史的了解,希望这个系列作品能让更多人深受教育。”
百年矿山 红色精神长存
冷水江锡矿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李炎林摄
96岁高龄的老兵赵永丰。马驰摄
2022年八一前夕,96岁高龄的老兵赵永丰在家人的搀扶下,又一次来到他曾经战斗过的山头。在锡矿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赵老眼含热泪地低声说道,“战友们我来看你们了。”
同行的还有冷水江市作家协会主席刘道云。数年来,刘道云一直在收集整理红军在锡矿山的故事。2017年,他着手撰写一本有关锡矿山红色革命题材的小说,以此向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献礼。在此后的4年时间里,刘道云和创作团队从认证最基础的矿山地名开始,沿着红色人物的革命足迹进行追溯和挖掘,探访足迹遍布溆浦、新化、涟源、湘乡。
刘道云和创作团队探访红军当年进入锡矿山的路。刘道云提供
作为湖南省最早的工人集中地,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锡矿山就种下了红色基因。
“养崽莫上锡矿山,上山容易下山难;打炮如敲催命鼓,放炮犹过鬼门关。”这段在锡矿山忆苦窿演出的民谣,生动展现了解放前锡矿山风雨飘摇、工人苦难深重的情景。 为解救劳苦大众,1925年,中共湘区委员会派共产党员邹建武、谭国辅、萧石月、仇寿松相继来到锡矿山,成立了湖南第一个矿山党支部——中共锡矿山特别支部,发起了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使锡矿山成为当时湖南省三大工运中心之一和工矿运动的摇篮,为这片热土点燃了红色星火。
苍老斑驳的黄家岭大桥,依然屹立在这崇山峻岭之间。刘道云说,当年红军就是从这条桥上深入锡矿山的。立于桥下,刘道云的脑海里总是闪现着这样的画面,“山路上,红军那一顶顶斗笠,一件件蓑衣,在冬茅草的影映下,一闪一显,蒙太奇般的画面,我似乎在深浅不一的石窝里,还能够感受到红军草鞋在石窝上留下的那一丝温度,和这运锑驮马留下的一串串驼铃声。”
1935年11月27日深夜,红六军团第16师先遣队抵达锡矿山。两天后,主力部队在军团政委王震的带领下来到锡矿山。在锡矿山驻扎的六天里,红军发动群众,宣传北上抗日的主张,打击矿霸劣绅,没收财物分给穷苦百姓。一时间,“投红军,闹革命”成了锡矿山的一股风气潮流。
陶塘街,位于锡矿山海拔最高的岳家岭山脚下,这里赫然矗立着红军驻地旧址石碑。1935年,就在这条店铺云集的街上,上演了一场刻骨铭心的相送。当时正是寒冷的初冬,天下着细雨。陶塘街的店铺悉数关门,人们从四面八方汇集起来,只为亲自送一送红军。
从小在锡矿山长大的杨真理老人,听父辈描述过那一天的盛况,“虽然红军只在这里停留了六天,但是结下的恩情令人难忘。当时红军要走了,有的送儿子去参军,有未婚妻送爱人去参军,都舍不得红军走。”
由一千多人组织起来的‘工人团’汇入到红军部队,他们忠贞不渝地凝聚在党的旗帜下,坚定不移地踏上了铁流万里的长征征途。锡矿山是红军北上抗日唯一进驻的矿山,也是筹粮筹款最多的地方。
刘道云曾和创作团队重走了一次1935年红军进入锡矿山的这条路,荆棘遍布,走得特别辛苦。“重走这条路上,我们就认识到当时中国革命的艰辛,如果他们没有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吃草根扒树皮这种艰苦的日子也是熬不过的。”刘道云无比感慨地说。
一段段炙热滚烫的红色记忆被重新拾起,让这座饱经风霜的老矿山拨开历史的云烟,走近了人们的视野。以长轴画卷再现锡矿山党支部星火燎原历程,2021年,历经几番打磨的《大矿山》正式出版。
作为《大矿山》的忠实读者,锡矿山闪星锑业有限公司党群工作部部长廖朝勇评价说,“《大矿山》以革命先驱在锡矿山成立中国共产党湖南工矿第一支部为主线,以20余万字,再现了地下党组织在锡矿山传播共产主义思想,艺术性地再现了锡矿山锑工业的发展和红色革命斗争的光辉历程。”
丰碑不朽鱼水情深永不忘
新化墨溪村修葺一新的无名红军烈士墓。李炎林摄
打开湖南地形版图,南北走向的雪峰山脉雄踞其上,山峦如聚,苍郁如海,绵延千里,美丽的新化县奉家镇墨溪村静谧其中。
罗教灵是墨溪村的一名村医,医术来自于父亲罗承忠的手传身教。除此之外,他还肩负着父亲传下来的一项光荣使命,成为了无名红军烈士墓的第三代守墓人。
盛夏草木葱茏,罗教灵仔细清理了红军烈士墓前新长出的杂草,他回忆起和父亲一起护墓的日子,“从小父亲就带着我给红军扫墓,那个时候红军墓还没修建的时候,这里路不好走,杂树丛生,我记得有一次下大雪,雪都掩盖住墓碑了。”
1935年12月,红二军团长征路过奉家镇,决定在这里进行短暂休整。获得当地群众的同意后,红军以三人一组,住进了村民家里。其中有一位红军战士,因病被部队留在墨溪村疗养,虽然得到了村民的悉心照料,最后仍不幸因重病离世,烈士英魂长眠于墨溪红旗界。从此,为红军战士扫墓的习俗在墨溪村延续至今,奉显地、奉显情、奉名鼎是红军烈士墓的第一代护墓人。三位奉姓老人去世后,罗教灵的父亲罗承忠接力这一使命,成为了第二代护墓人。
2012年,88岁的罗承忠病危。临终前,他给儿子罗教灵留下了遗言,“父亲要求永远陪伴红军,把他安葬在红军烈士墓旁,并要求我把红军扫墓这个事一代代传下去。”就这样,红旗界的山峦之上,两座紧挨着的坟茔,静静躺在青山之中,昭示着军民鱼水般的深情。
2022年“八一”建军节前,相关部门重修无名红军墓,罗教灵第一时间通过手机视频连线,将这个消息告诉了远在深圳的儿子。“你们是第四代扫墓人,你们还要继续给红军和你爷爷扫墓。”罗教灵郑重嘱咐儿子罗富文。
在这片红色热土上,无数革命先烈汇聚在信仰的旗帜下,不求显达于世、不求暂得于己,为了理想信念前仆后继、舍生取义,今天,浸润着他们热血的红色遗迹被精心守护,他们谱写的英雄壮歌在久久回响,他们留下的红色故事被代代传唱。
胡如庄整理布置的“中共地下党山斗冲陈列馆”。马驰摄
在双峰,退休干部胡如庄长年奔走山乡,倾尽心血,挖掘整理本土红色故事,布置一系列山村红色陈列馆,只为红色精神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在涟源,党员教师李晓丽一次次走进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开国上将李聚奎的故居,为参观者义务讲解李聚奎“千里行乞寻找党”的故事,每一次讲解,都是对初心的一次叩问。
在娄星区,老支书黄良生自筹资金建设农民书院,将自家小院打造成弘扬红色文化、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阵地,用乡风文明之“魂”铺就着乡村振兴之“路”。
丹心从来系家国。湘中儿女的家国心、民族魂,浸润在陈天华“作书警世,蹈海殉国”的慷慨悲歌里,镌刻在成仿吾“从文化人到革命战士”的坚贞风骨里,烙印在贺国中“骁勇善战,英勇捐躯”的英雄本色里,映照在蔡畅“把遗产交党费,把好传统留给儿孙”的绝对忠诚里……
丹心永照后来人。今天,先辈们用生命和热血点燃的理想信念之光,照亮夜空,照亮大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涟钢职工走访锡矿山红色基地。李炎林摄
奋进新征程,梦想的世界天高海阔,建功新时代,我们的未来无限光明。(作者:宁如柏)
来源: 红网
作者:宁如柏
编辑:罗子依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