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杨志慧 张政 娄底报道
跳广场舞,散步,打乒乓球,打羽毛球……在蛇形山镇新红村曾家畲屋场,这些已成为村民的生活常态。
说起屋场的变化,新红村党支部书记、屋场党小组组长丁利军很是自豪:“现在环境好了,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还很漂亮;休闲广场,运动设施也都有了,我们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休闲广场。
但往日的曾家畲基础设施差,道路凹凸不平,垃圾随处可见,是典型的落后村。近年来,娄星区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涌现出了很多示范美丽屋场。旁边村的幸福生活让曾家畲人羡慕不已,也让曾经自豪的他们坐不住。
“我们这里是工程院院士‘中国模锻之父’曾苏民的故乡,这些年,培育出了硕士、博士和一批大学生,乡村振兴我们不能拖后腿!”谈起当初的情形,丁利军感受很深。
想建!如何建,谁来建?
“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村民甚至将公共区域改为自家菜地,那怎么建,大家都要提建议,都要参与。”建设之初,屋场党小组组织召开屋场会,积极引导村民从“你说我听”变为“大家来议”。
“那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大包大揽,保持原来的生态环境。”“作为院士故里,在屋场建设中文化底蕴要体现得深厚点。”“要有个休闲的地方,添置些健身器材,很有必要。”“有一分钱办一分事,大家满意才好……”
组织召开了十多次屋场会后,大家终于统一意见,确立了以山水特色、田园风光,“院士故里”为依托,筹资筹劳的建设思路。
为了更好的推进美丽屋场建设,屋场发动村民、能人、乡贤群策群力做贡献:成立了以老党员曾正谷为组长的建设工作组;并派出户主“考察团”,奔赴万宝镇石塘村,杉山镇花溪村、万乐村等先进村学习取“经”。
“退休之前,我就一直在建设公司上班,屋场要搞建设,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那肯定要出一份力。”今年75岁的曾正谷主动挑起了屋场建设牵头人的责任,不仅出图纸设计、组织施工,还主动出资5万元用于屋场建设。
美丽“小菜园”为屋场添魅力。
“美丽屋场要搞一个休闲广场,我们家前面正好有块空地”,村民曾林辉主动让出自家3分地,用于休闲广场的建设。
曾家畲美丽屋场建设中,共筹资15万元,每家每户出工10个。
为节省资金、突出特色,村民还将原有的菜地进行了规整、修饰,种上当季蔬菜,装扮成精致“小菜园”,减少了绿化苗木的栽植量;民居改造中,不搞大拆大建和“穿衣戴帽”,只对部分有碍观瞻的房屋外墙、瓦面进行适当修整,保持村居的“原汁原味”;将原来屋场内的水塔改建成一支巨型毛笔,与对面的“笔架山”,交相辉映,成了曾家畲屋场“耕读传家、崇文尚教”的精神坐标。
不到2个月屋场建成,共拆除空心房500余平方米,整修山塘3口,加装路灯20盏,修整菜园10余处,建设文化广场1个、仿古凉亭1座,增设健身器材10余套。曾家畲旧貌换新颜。
住在广场边的老人龙新民每天都会去广场锻炼身体。她笑着跟笔者说道,“吃完饭,溜达溜达,打个乒乓球,运动运动,住得比城里都舒坦”。本可以跟儿女去城里享福的老人,却坚持要住在村里安享晚年。
幸福生活让村民喜笑颜开。
屋场建好了,谁来管理?
为提升村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曾家畲屋场结合实际,出台“屋场公约”,组建人居环境整治服务队和评比组,积极开展垃圾分类、道路清扫、宣传等工作,按月对村民房前屋后的卫生进行评比排名,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屋场管理,提升自治意识。
同时,还通过开展“文明家庭”“书香家庭”“最美庭院”等评先树优活动,以活动组织抓落实,以工作评价促成长,通过榜样带动,在制度上破解陈规陋习,在行动上传承优良家风,推动形成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浓厚氛围。
“屋场环境越来越好,在小菜园里种点蔬菜,鞋子都不要换,规整得好。大家都养成了勤俭节约、爱护环境的好习惯,邻里之间和睦相处。”谈及屋场里的新变化,村民谭春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如今,曾家畲屋场“颜值”飙升,新风劲吹,村民参与建设、干事创业的心劲更足了。丁利军说道,“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挖掘‘院士故事’,更好地传承耕读文化,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文化灵魂”。
来源:红网
作者:杨志慧 张政
编辑:罗子依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