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娄星区瓦屋里屋场:“一池春水”漾生机
2023-12-13 09:42:14 字号:

娄星区瓦屋里屋场:“一池春水”漾生机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刘艳琼 张政 黄新年 娄底报道

“多亏这美丽屋场建设,让我成功‘脱单’啦。”在蛇形山镇姚桥村瓦屋里美丽屋场,村民王中勇的脸上每天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单身多年的他,每次在家相亲时,女方都被村里原来“脏乱差”的环境“劝退”。如今,依托美丽屋场建设,村里不仅基础设施完备、公共服务便利、人居环境舒适,村民的幸福之船也顺利“上岸”。

文化微景观。

“作为村里第一个建屋场的小组,一开始我们真是有些摸不着头脑。”瓦屋里屋场理事长朱孺娇告诉笔者。当时,村民都知道建屋场是好事,但美丽屋场建设的概念是什么、如何建、谁来建?大家心里既想建,又有疑虑。

想建,那就下定决心建!有疑虑,那就各个“击破”。

作为瓦屋里组的组长,朱孺娇建立了美丽屋场建设微信群,在村干部的带领下,组织党员、村民前往双江、杉山和涟源市等地学习“取经”,将考察期间的所见所闻在群里分享。在耳濡目染中,村民对美丽屋场建设的思路越发清晰,信心也越发充足,村里迅速组建了由组长、党员、乡贤为成员的屋场党小组、理事会统筹屋场建设工作。

建设过程中,屋场党小组、理事会成员不仅全程带头干,还家家户户做工作,引导群众自发筹资、自愿管理、自主建设、自觉服务,同时积极引导群众拒绝攀比。做好群众工作后,瓦屋里屋场“空心房”整治、厕所革命、村级垃圾分拣中心等如期完成;休闲广场、休闲六角亭、健身器材、太阳能路灯亮化工程等基础设施接连配套。同时,村民还慷慨捐资,筹资筹劳,自主建设屋场公共部分外的“美丽庭院”“美丽菜园”等。

屋场建好了,如何管理维护是一个大问题。

瓦屋里屋场以自治为抓手,建立环境卫生整治机制。即以“屋场会”为平台,出台“屋场公约”,加强宣传,引导群众搞好自家房前屋后卫生,并做到及时清扫和长期保持;通过“积分制”管理,按月对村民房前屋后的卫生和参与屋场管理进行评比排名,提升自治意识。

70多岁的彭光明夫妻俩,每月积分排名都靠前。他们不仅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打理得井井有条,还义务承包了屋场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扫。“自家变得干净整洁了,帮屋场也打理得清清爽爽,还能有积分换奖品,我心里别提多高兴呢。”彭光明说,自己虽然年纪大了,但只要能参与到建设家乡中来,就还有使不完的劲儿。

图片

新建的健身娱乐设施。

在屋场建设中,“屋场会”打通了群众自治的“任督二脉”。

瓦屋里屋场有1000多平方米闲置土地对外出租,可是这笔租金是平摊到户,还是用于公共建设,让理事会犯了难。怎么办?“屋场会”上,大家来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畅谈各自的想法,提出中肯的意见,一致决定,将这笔钱用于屋场的自来水到户安装,既免了攀比,又真正用之于民。

集体事有着落,个人事也有回应。

三十年前村里调整土地时,少分的0.09亩地,一直以来都是花甲老人谭学文心里放不下的疙瘩。虽说当时的组长答应下一轮土地调整时补给他,并且做了文字记录,可年代久远,当年答应给他补地的组长已去世,档案资料也丢失了。

怎么办?朱孺姣通过屋场会,邀请村里有威望且知晓情况的老干部,一起商量解决。经过查证和重新测量,屋场将这少的0.09亩地原数补齐。“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一直放不下的事屋场帮我解决了,我总算放下心中的大石头了。”谭学文对此很满意。

正是依托屋场会这一有效的治理平台,干群连线、群众自治,纾民困、解民忧,畅通了民意、凝聚了共识、增进了感情。村民不再是屋场大事的“失语者”,而是成为关心屋场前途命运的“发言人”。

图片

村民在黄金贡柚基地劳作。

屋场会消除了矛盾,也凝聚了人心,大家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也成了屋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力量源泉。

过去,村民大多守着几亩薄田瘦地刨食度日,生活毫无起色。2021年下半年,姚桥村以屋场为单元,整合“三资”,激活“屋场资源”,形成“集体资产”,以“村集体+农户+公司”的产业组织形式,探索实行土地入股分红、保底租金和薪金创收“三金合一”的利益联结机制。

乘村里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的东风,瓦屋里屋场鼓励村民以土地和闲置资产入股,建立以屋场为单元的经济合作社,村民变股民。通过整合助农资金,进行合并改造,完善农田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再将这些增值潜力大的“集体资产”打包流转给农业企业连片开发,实行农业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推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屋场合作社+经营主体”聚合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在源容开生态农业综合发展有限公司的黄金贡柚基地,村民王福义正在忙着管理果树。“现在,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每天都是干劲满满,日子也跟以前大不一样了。”王福义笑着告诉笔者,自家的土地交给屋场合作社进行统一流转后,每亩每年可得租金350元,年底还有分红,在合作社干活,每天还有150元至180元的工资,一年下来,自己的年收入可达到3万元。

薄地变成了“生钱”资本,也激活了屋场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真正实现集体增收、农民获利、企业发展的“三方共赢”。

小小屋场蕴藏着大大的基层治理能量。如今,奋发向上的瓦屋里屋场,正一键开启“幸福模式”。

来源:红网

作者:刘艳琼 张政 黄新年

编辑:罗子依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