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李思思 王智雄 黄新年 娄底报道
巍巍丰碑,英烈不朽。
娄星区杉山镇同福村“李欣荣烈士广场”内五米八高的李欣荣烈士铜像高举右手,坚毅的脸庞、执着的神情,仿佛向人们昭示着那一段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的艰苦岁月。
李欣荣烈士广场。
这里已成为同福村欣荣屋场的精神家园,如窗口似星辰,指引未来。
谁曾想,一年前,这里还是一大片荒地,垃圾遍地、杂草丛生。每到夏天,这里臭气熏天、蚊虫肆虐,群众对此怨声载道。
这华丽的蜕变是美丽屋场建设的力量。
欣荣屋场成立后,多次召开屋场会,就如何整治这块荒芜之地征求村民意见。最终确定,充分利用当地红色资源,将这里打造成“李欣荣烈士广场”。
在广场建设过程中,屋场党小组、屋场理事会成员示范带头,引导村民筹资筹劳、自主建设、自愿管理。
平整修建广场、铺设广场花坛小道、布设路灯线路管道、栽种观赏花卉、设计铜像和码头……大家纷纷投入到家园建设中。
“欣荣屋场是一块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土地,村民对革命烈士李欣荣怀有深厚的感情。”屋场理事长李桂荣告诉记者,“广场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都是村民自愿捐出来的。”
村民李贤江自营一家商店,每天无偿为参与劳动的村民提供水和食品,并送到屋场。村民李冬初主动把自己家里的地捐出来,共建共享家园……
经过不懈努力,由村民自筹自建的“李欣荣烈士广场”顺利完工,旧貌换新颜,成为屋场一张标志性名片。同时,也成为当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据屋场党小组组长黄星晖说:“每年来这里参观的师生、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达1000余人。”
建好一个广场,带活整个屋场。
“广场给当地环境带来的变化显而易见,群众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李欣荣烈士广场’的建设,成为了欣荣屋场建设美丽屋场的破冰之举。”李桂荣如是说。
建设美丽屋场提上议事日程后,屋场多次召开屋场会,居民自发对屋场人居环境整治进行大起底、大排查,并逐条逐条加以整治。
村民每天开门第一件事就是打扫房前屋后的卫生,清除道路两旁的杂草。一时间,欣荣屋场人居环境整治蔚然成风:“脏乱差的”旱厕不见了、堆成山的杂物铲走了、沟渠里漂浮的垃圾清理了、以前长满杂草的路边栽上了鲜花……
“我们快赶上城里的生活了。”享受着环境改善带来的实惠和温馨后,年过七旬的老人李冬财由衷地说。
李欣荣烈士铜像。
在精神上“筑魂”,唱响时代主旋律;在道德上“立身”,培育文明新风尚;在气质上“焕颜”,打造和美新家园……“李欣荣烈士广场”,正如一座灯塔,为欣荣屋场指引发展新方向。
随着“李欣荣烈士广场”的建成投入使用,欣荣屋场依托高灯河流域旅游风光带,把发展乡村旅游服务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推进,成立了合作社,并在合作社的鼓励和带领下,村民大力发展民宿、餐饮、百货零售。
以广场为依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解决了村内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村民增加了收益,尝到了甜头,真正做到了在家门口就业,逐步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屋场合作社带来的好处还有很多。”黄雄文介绍,“过去,村民种地的热情不大,收入不高,大部分青壮年只能长期到外地去务工,农村出现了大片土地荒废、经济萧条的情景。现在,有了屋场合作社,村集体、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共同参与,流转土地200余亩。此举不但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而且补齐了村集体经济的短板。”
目前,屋场合作社主要收益由两大块组成,一是种植水稻,其次是发展生态钓鱼。村民参与管理屋场专业合作社、产业园等工作,并以每年不低于600元/亩的效益进行分红。
“以前我在外面工作工资不高,还要租房生活。‘李欣荣烈士广场’建成后,来村里游玩的人多了,村里的钓鱼基地生意也逐渐火爆起来,现在,我在家门口的钓鱼基地工作,月收入可达3000元,我很满足。”村民周小尧告诉记者。
红色精神代代传,在红色文化的指引下,欣荣屋场正朝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迈进,努力实现自己“欣欣向荣”的美好愿景。
来源:红网
作者:李思思 王智雄 黄新年
编辑:罗子依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