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陶龛学校教师彭杰。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彭瑾 娄底报道
“老彭,我妈给我买的防蚊香水可香了,你办公室有蚊子,我给你喷一点吧!”“老彭,我带的辣条可好吃了,这次你必须得尝一尝味道!”……。被学生亲切地称为“老彭”的他就是娄底市陶龛学校教师彭杰,因最初的“父命”,已在农村教学一线坚守26年。
子承父业 转行从教
“当时,本以为会成为一名建筑项目经理,或者当个技术员。”1999年6月,彭杰从娄底工业学校毕业后,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在待分配的关键时候,身为农村党员教师的父亲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现在家门口学校缺教师,外地的老师不安心,你来教书也算是为家乡做贡献,我还能帮你带带路。”
在父亲的“建议”下,彭杰回到了土生土长的娄底经开区大埠桥,成为了老陶龛学校的一名教师。“半道出师”,加之学校位于水库“库尾”,彭杰遇到了不少难题,也想过“打退堂鼓”。父亲再次出言点醒:“当老师最不应该的是误人子弟,必须要对得起孩子和父老乡亲”。自此,彭杰便把“绝不误人子弟”当成了从教座右铭。课余,把自己当学生,不厌其烦向父亲和其他教师请教;课上,努力了解学生,尽量结合实际情况探寻既适合学生学习又符合自身工作条件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利用自小在河边长大熟悉划船的优势,主动当起了过河学生的“摆渡人”,一摆就是四年。正是在这种“执拗”的追求下,彭杰渐渐成了家长口口相传的好老师。
彭杰上骨干教师示范课。
知难而进 勇挑重担
2006年秋季,大埠桥中心学校(现娄底市陶龛学校)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将年仅26岁的彭杰调到犁头学校负责,他成了当时全区最年轻的完小校长。学校临近城区,有20多位教师300余名学生。办学环境差、教师关系紧张、校群矛盾多,是当时的校情。
“我自己就是那里读的书,老师和群众都比较熟,只要实实在在地干,大家是能够认可的。”当有亲友劝他不要接手这个“烫手山芋”时,他认真思考后,毅然决定接下重担。上任后,他便开始了“三化”行动:利用校友身份化解老师矛盾、常态化走访周边群众和当地乡贤、精细化学校管理。很快,学校工作有了起色,外出学生也 “回流”了不少。
2013年8月下旬,为了保证食品安全,中心学校决定食堂不再对外承包。面对自营无借鉴、开学在即的难题,彭杰再次被“委以重任”。短短一个星期,从食堂改造、招聘工友、设备采购、制度出台等,一个全新的食堂就出现在全校师生眼前。“让师生们吃得放心、开心,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每当说起这段食堂工作经历,彭杰满是自豪,也觉得对得起了自己党员的身份,守护好了师生们“舌尖上的安全”。
2015年,彭杰又“转岗”全区最偏远的宋家学校。接棒校长后,他大力倡导“三个负责”的理念(对师德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在健全管理制度、提升教学质量、改造办学条件等方面发力,做好学校健康发展的带头人。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教育部组织的2017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随机抽检中,宋家学校作为大娄星“中选”的几所学校之一,“高分”通过验收,得到了部、厅领导与专家组的高度评价。“搭帮彭校长有‘强迫症’呢!”每每说到这次抽检,娄底市陶龛学校校长贺艾芳一脸笑意。
彭杰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学生。
牢记叮嘱 不改初衷
26年来,彭杰一直以父亲“绝不能误人子弟”的警言激励着自己。2005年,他被“选调”回陶龛学校本部,当毕业班班主任、教语文。第一次当班主任和教语文的他再次感受到了“压力”,他深信“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更要成为长流水”。一方面,他走进学校优秀语文教师的课堂,感受他们的“现身说法”;另一方面,他买来《小学语文教学》《班主任》《小学语文教师》等书刊杂志,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他常常为一个课程设计,甚至一句导语而苦思冥想,经常对着镜子“自言自语”,纠正自己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动作,以保证第二天课堂的有效、有趣。
正是在这种绝不糊弄的精神下,彭杰的付出有了回报。他撰写的论文、教学设计、制作的课件和微课屡获省市奖励,其中《“秒的认识”教学设计》和《谈学科教学信息化的意义及实现方式》获省一等奖,并在2023年被评为区级骨干教师。
“父亲的‘建议’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但我从不后悔。”回首过去,彭杰感慨万分,表示将继续做好学生人生路上的“摆渡人”。
来源:红网
作者:彭瑾
编辑:李响炮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