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履职沉下去 民心暖起来 ——娄底市六届人大娄星区第二代表小组一年一件事破解群众“急难愁盼”纪实
2025-09-11 17:55:44 字号:

履职沉下去 民心暖起来  ——娄底市六届人大娄星区第二代表小组一年一件事破解群众“急难愁盼”纪实

代表小组成员在民营市场后街改造施工现场察看_proc.jpg

代表小组成员在民营市场后街改造施工现场察看。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刘恒材 黄诚 娄底报道

人大代表小组活动是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代表依法履职的重要形式。娄底市各级人大代表始终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头,以“一年盯紧一件事,办实一件暖一片”的朴素承诺开展代表小组活动。市六届人大娄星区第二代表小组聚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从根治二十年内涝到疏解交通拥堵,从守护五千师生安全到优化城市动脉,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解决,书写着基层民主的生动篇章,绘就了一幅温暖的民生“幸福长卷”。

1200户居民的贴心人

在娄星区长青街道竹山社区民营市场后街,居民颜先生家门口的墙上还依稀可见那道深褐色的水痕,像一圈圈积水的年轮,刻录着当地1200余户居民曾经的焦虑。此片区域的地下管网建于上世纪末,20余年来,由管径狭窄、淤泥沉积引发的问题层出不穷。每逢暴雨,污水便倒灌进居民家中,严重时积水深达1米以上。“水漫金山”的戏谑背后,是群众日夜担忧的安全隐患。

人民群众有期盼,人大代表有行动。2023年11月3日,一场以“新时代、新使命、新作为”为主题的现场调研,在民营市场后街、技监局小区、电子研究所家属区拉开帷幕。市六届人大娄星区第二代表小组的代表们带着卷尺、笔记本,逐户走访居民,测量相关数据,记录群众诉求。经过一周的细致调研,最终形成了一份载着民意的调研报告,报告中详细梳理出管网老化、资金缺口大、牵涉部门多等一系列问题。

“地下管网是城市的良心,更是民心的温度计。再难,也不能让群众再蹚水!”在协调座谈会上,当讨论因“资金不足、部门权责难厘清”陷入僵局时,代表小组成员、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监委主任唐浩然坚定地说。这句话像一剂强心针,打破了现场的沉寂。很快,市纪委监委、市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主动驻点督导,住建、财政、城发集团等9个部门组建专项工作专班,创新提出将管网改造与历史违建拆除、断头路打通、燃气管道更新捆绑推进的方案,既整合了资源,又提高了改造效率。在短短2个月的攻坚期里,拆除了存续时间长达40余年的历史违建,3.2公里的地下管网完成全面清淤,47个雨水收集井全新建成。当娄星区第二代表小组再次察看改造后的道路和管道等设施情况时,当地居民代表兴高采烈地把写着“一心为民、热情服务”“为人民办实事、做群众贴心人”的两面锦旗,送到了唐浩然手中,表达对代表小组的感激之情。

“现在再大的雨,家里也不会进水了,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居民颜先生谈到此事,脸上满是笑容。更让居民欣慰的是,这次管网改造还带来了意外之喜——因管网扩容腾出的空间,为后续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提供了极大便利。

民营市场后街改造前后对比科_proc.jpg

民营市场后街改造前后对比。

2025年5月31日,娄底四中人行天桥正式通行,为长期困扰师生及周边居民“过街难”问题画上了圆满句号。当天,唐浩然等代表小组成员到场调研。_proc.jpg

2025年5月31日,娄底四中人行天桥正式通行,为长期困扰师生及周边居民“过街难”问题画上了圆满句号。

5000名师生的心愿桥

“每天看着孩子们在车流里穿梭,心都跟着悬着!”提及娄底四中校门口曾有的交通乱象,教师毛金日至今仍心有余悸。而这一让5000余名师生和众多家长揪心的难题,如今因一座天桥的建成迎刃而解——这背后,离不开市六届人大娄星区第二代表小组的持续推动,更凝聚着政企协作的民生温度。

2022年神童湾大桥通车,2024年甘桂北路北延线建成,打通了涟钢厂区向南的新通道。与此同时,位于甘桂北路旁的娄底四中门口的车流量迎来“爆发式”增长。作为娄底四中党委书记、娄星区人大代表的周宇文,最先察觉到这一变化带来的隐患:每天早晚高峰,5000余名师生要4次横穿这条繁忙的交通要道,每次等待与穿行至少需要30分钟。“有的学生为了赶时间,会在车流里小跑,哪怕我们反复强调安全教育,还是有险些出事的情况。”周宇文的担忧,也是全校师生和背后5000个家庭的共同焦虑。

2024年,代表小组成员在梳理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事项时,对娄底四中学生上下学安全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当年8月,代表小组针对学校师生、群众反映强烈的“过街难、人车混行现象多”问题进行实地调研,提交了增建人行天桥的书面建议,一场围绕师生安全的“攻坚行动”就此展开。

可难题也随之而来。在天桥建设方案论证会上,有部门提出了现实顾虑:“传统天桥造价不低,短期内财政压力较大。”就在讨论陷入僵局时,代表们拿出了连日调研的“硬核数据”,更用一句恳切的话打动了在场所有人:“5000名师生的安全,比什么都重要!财政有压力,我们可以一起想办法,探索政企协作的路子。”

思路一开,办法就来。在代表小组的积极协调下,涟钢集团主动伸出援手,不仅提供了技术支持,还在材料选用、施工优化上给予保障;住建部门则根据学校实际需求,反复调整桥体设计方案,将原本需要8个月的工期压缩到5个月——所有人的目标只有一个:让天桥尽快建成,赶在2025年高考前投入使用,让师生们尽早走上安全路。

建设期间,唐浩然也始终关注着工程进展。他多次实地走访施工现场,查看施工质量、询问进度,叮嘱施工方“既要赶工期,更要保安全、保质量,一定要让师生走得放心”。从方案优化到施工推进,从细节调整到安全监督,每一个关键节点,都有代表们的身影,也正是这份“紧盯不放”的执着,让天桥建设始终朝着“快、好、省”的方向推进。

2025年6月3日,这座全长58.4米、宽4.5米的天桥终于顺利落成。它一头连着娄底四中校门,一头通向对面的社区,不仅缩短了师生上下学的物理距离,更串联起了一套“人大代表履职+政企协作+部门联动”的多重保障机制。

9月1日,新学期开学首日,记者再次来到这座天桥,看到学生们背着书包从容通行,脸上满是轻松。“以前妈妈每天都要送我到校门口,就怕我过马路不安全,现在有了天桥,我自己走她也放心了!”学生黄山的话,道出了许多师生和家长的心声。

2025年7月17日,代表小组组织赴长青街交通拥堵点现场调研_proc.jpg

2025年7月17日,代表小组组织赴长青街交通拥堵点现场调研。

三维解法下的民心路

站在娄底城区核心地段的新改造的长青桥上,宽敞的6车道路面车流有序,交通指示灯规范指引,这幅焕然一新的景象让人眼前一亮。可视线转向东面与大桥衔接的长青街,画风却瞬间转变——车道狭窄导致通行效率大打折扣,交通拥堵的痛点依然存在。每到早晚高峰,车辆在这条街上排成长龙,公交车辆靠站时极易截断车流,违停车辆占用车道、行人随意穿行更是家常便饭,不仅影响通行效率,更暗藏安全隐患。

这一堵在群众心头的“难题”,很快被市六届人大娄星区第二代表小组盯上。2025年7月17日,代表们专程来到长青街开展实地察看,他们沿着街道往返巡查,根据不同时间段的车流量变化,精准锁定了“公交靠站阻流”“违停占用车道”“行人横穿马路”等主要堵点。

在随后的协调会上,相关部门却有不同意见:有部门主张通过严罚违停来缓解拥堵;有部门建议增设护栏,扩宽站前广场,规范行人通行;有部门则担忧改造过程中移树会影响生态环境。在讨论陷入僵局时,代表们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维解法”:平面扩容(将车道由四向增至六向)+立体管控(安装智能抓拍系统)+人文关怀(对古树移植进行听证),这套兼顾效率、秩序与生态的方案,得到了与会人员的一致认可,也为长青街改造指明了方向。

方案确定后,各项推进工作紧锣密鼓展开。9月1日,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目前长青街改造(娄星南路至万富路段)已正式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这一阶段不仅是将“三维解法”细化为可落地的施工蓝图,更在细节设计中融入了对民生需求的深度考量,让城市治理的温度悄然显现:针对公交靠站截断车流的问题,设计方案明确将公交站台整体向后迁移20米,并同步增设港湾式停靠区,使公交车停靠时能脱离主路车流,从根源上避免对正常通行的影响;对于群众关注的树木迁移问题,设计方案充分尊重自然规律,预计将迁移工作安排在11月份气候适宜的时节进行,届时将组织专业团队制定精细化移植与养护方案,最大限度保障树木的存活率,实现交通疏堵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作为一名人大代表,解决老百姓可感可及的民生问题,就是我们的责任。”谈及代表小组的履职工作,市六届人大娄星区第二代表小组组长、长青街道党工委书记卿月华语气坚定。她向记者介绍,小组每年都会根据市人大代表工委明确的活动主题,结合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先深入一线开展实地调研,再基于调研情况梳理形成多个备选方案。“遇到困难时,我们不会只盯着一个方向钻牛角尖,而是组织所有代表集思广益,从效率、成本、民生影响等多方面综合考量,反复打磨方案后再向上汇报。汇报时不仅要说明‘为何实施’,更要讲清‘如何实施’‘何时实施’,就是要让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能得到实实在在的回应和解决。”

这份以民为本的履职理念,早已融入娄星区第二代表小组的日常工作中。三年来,他们每年聚焦一件群众急难愁盼事,一步一个脚印推动实施,履职答卷上写满了群众的笑容与认可。

来源:红网

作者:刘恒材 黄诚

编辑:罗子依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