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兵教师 ①丨傅志斌:以“双育”为翼 伴少年向阳而生
2025-10-21 16:48:56 字号:

兵教师 ①丨傅志斌:以“双育”为翼 伴少年向阳而生

编者按:

当扛过钢枪的手握起粉笔头,当战术板变成黑板擦,从“稍息立正”到“起立老师好”,从战术手势到函数公式,这群“换岗不换色”的兵哥哥、兵姐姐用军旅DNA重构教育生态。即日起,红网娄底站联合娄底市教育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推出“兵教师”系列报道,听听他们从军营到校园,那些藏着热血与温柔的故事!

傅校长A.jpg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丹艳 通讯员 易晴 娄底报道

清晨的冷水江市金星学校,晨光微露,薄雾轻笼。傅志斌的身影总会早早出现在校园,他轻轻推开教室门,黑板锃亮,粉笔整齐。“环境育人,”他常说,“整洁的教室和整齐的队列一样,都在培养一种精神气质。”

从北京某区警卫一师的标兵战士,到冷水江市金星学校的教学副校长,二十八载光阴里,傅志斌完成了一场从“守卫一方”到“守护一课”的温暖跋涉。身份在变,岗位在变,始终不变的是他笃行的信念:“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健康成长、快乐学习’,实现‘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全面发展。”

军营砺剑 育人之心

1996年10月,20岁的傅志斌踏入北京某区警卫一师。四年军旅,将他锤炼成一块坚钢。1998年深冬,京郊某地寒风刺骨,哨位上的他眉睫凝霜、身姿如松,在严寒中诠释着“坚守就是回答”。也正是在这样的极限环境中,铸就了他“令行禁止、精益求精”的军人品格。那些“执勤能手”的荣誉,承载的是重于泰山的责任。

然而这位铁血战士的内心深处,却藏着一片教育的沃土。训练间隙,他在营房一角搭起“临时课堂”,用子弹壳演示算术,用队列变换几何,让知识在军营里生根发芽。更令人动容的是,从入伍第二年起,他便从微薄津贴中省出部分,持续资助远方贫困学子。每一张汇款单的附言栏里,他都郑重写下:“好好学习,未来可期”。

那段在营房里搭起“临时课堂”、从津贴中挤出助学金的日子,为他日后以“双育”理念守护成长,写下了温暖的序章。

教坛深耕 “双育理念生根

2001年,傅志斌脱下戎装,执起教鞭。二十五年来,他先后扎根于禾青镇中心学校、金星学校,始终坚守教学一线。军旅生涯磨砺出的严谨作风,与“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育人理念,成为他教育路上的“双钥匙”。

上课.jpg

傅志斌正在上课。

教学中,他将部队“精准施策”的思维融入课堂,始终践行“快乐学习”的教学理念。物理课上,高压锅成为讲解压强的活教材,玩具车化身演绎力学的实验室;数学课堂中,他借鉴“战术复盘”模式,引导学生建立错题档案,让思考在总结中深化,知识在运用中巩固。

改作业.jpg

傅志斌细心地批改学生作业。

“教育是爱的艺术,”傅志斌说,“真正的教育,源于理解与陪伴。”他曾为受伤住院的学生垫付医药费,在病床前一边补课,一边讲述部队“轻伤不下火线”的坚韧;他也曾深夜叩响迷失于网络的学生家门,不谈批评,只聊“虚拟与现实”的边界,帮孩子设计属于自己的人生“升级系统”。那个曾徘徊在辍学边缘的少年,最终以626分的成绩叩开理想大学之门。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他哽咽道:“老师,您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如何成为一个精神明亮、体魄强健的人。”

活动育人 成长之花绽放

每天大课间,傅志斌都会早早出现在操场。“强身健体,不负韶华”的呐喊,是校园里最具活力的节奏。他将军人“跟我上”的作风,转化为班级“一起干”的文化,修桌椅、办活动、策划义卖,事事以身作则。

为了培养学生的责任与协作能力,傅志斌在班级推行“学生自治”。在他的班级,班委竞选、公约制定、班歌创作,皆由学生自主完成。一次校园义卖,从选品定价到吆喝售卖,全程由学生主导。当善款捐给留守儿童时,孩子们脸上的光彩,是对“奉献”最生动的理解。“既要懂得爱人,也要学会团结共进,”傅志斌说,“这才是完整的教育。”

他还自设“进步奖”“体能之星”等奖项,用励志书籍、运动器材奖励那些在精神或体魄上有突破的孩子。“每个学生都是一颗星,教育要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光。”

静待花开 教育之果累累

从教二十五年,傅志斌收获了从“优秀班主任”到“冷水江市名教师”的诸多荣誉。但他最珍视的,始终是学生的成长与家长的信任。“傅老师,我现在每天都坚持跑步,就像您教的那样,既要学知识也要强体魄!”“傅老师,我也成了老师,想成为您这样的引路人。”这些朴素的话语,是他心中最珍贵的勋章。

日暮时分,傅志斌常漫步于校园。夕阳将他的身影拉长,与奔跑的少年交织成一幅动人的画面。教育的美好,正在于这种生生不息的传承。

“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种子,正悄然在一代代学子心中生根发芽。而傅志斌,这位以“双育”为翼的“兵教师”,仍在他深爱的讲台上,继续陪伴着一批又一批少年,向阳而生,向光而行。

来源:红网

作者:刘丹艳 易晴

编辑:罗子依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