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观潮的螃蟹丨娄底引才的“链式思维”
2025-11-18 10:53:46 字号: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王义正 娄底报道

近日,“智汇潇湘 才聚湖南”天津站专场招聘活动收官,标志着湖南新一轮以青年为重点的引才行动暂告一段落。

“揽才”其实是一道各地都面临的共答题。在中西部地区,不少地方长期处于人才“输出”状态。

人才流失不是必然,转变在于思路。近年来,湘中娄底凭借揽才的“链式思维”,打出“梅山组合拳”,成功扭转局面。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娄底人才资源总量达58.65万人,专业技术人才增至10.3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达0.9万人,新引进青年人才超过6万,实现了从“净流出”到“净流入”的历史性转折。

看见娄底:让青年重新认识家乡

引才先引心,心动才有行动。

今年7月,北京外国语大学学生陈蕾回到娄底,参加“智汇潇湘·鸿雁归娄”暑期社会实践。

与她一样,2200余名娄底籍大学生在今年暑期从全国各地返回家乡,走进车间、田野与文旅地标,亲身体验家乡的发展脉动。

图片

▲8月22日,“智汇潇湘·鸿雁归娄”2025年娄底市大学生“返家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总结分享会现场。

“智汇潇湘·鸿雁归娄”是娄底为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和“校友回湘”而打造的青年人才品牌活动。在娄底市委组织部、团市委等部门协同推动下,这一覆盖全域、贯穿暑期的实践平台,正成为娄底汇聚青年、链接情感的重要桥梁。

“活动不是‘盖章实习’,而是真正让青年学得进、干得实、玩得嗨、留得下。”娄底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现实中,许多年轻人对远方了如指掌,对家乡却所知甚少。7月25日,在双峰县蔡和森纪念馆,百余名返乡大学生认真聆听讲解——尽管是土生土长的娄底人,不少人却是首次走进这里。

同期,200多名学生走进涟钢、湖南初源新材料、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等企业,在生产一线触摸娄底产业发展的脉搏。

图片

▲学生们参观涟钢。

“哇!完全没想到,陶瓷除了工艺品之外,竟然还可以用作新能源汽车部件!”在参观了娄底安地亚斯电子陶瓷有限公司后,大学生蔡佳馨感叹。

在三一中兴液压件有限公司和湖南初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大学生们更是被现代化的智能生产车间所震撼。他们近距离观察了企业自主研发的挖掘机液压油缸,亲手触碰了电路板印制材料的感光干膜,亲身体验了智能制造的魅力。

图片

▲学生们参观湖南初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图源:“共青团娄底”公众号)

“活动让我拓宽了视野,对家乡的经济、文化以及未来发展规划有了更深认识,我争取早日学成归来。”在娄底市第一人民医院参加实践后,大二学生杨瑞源说。

“我们将优势产业、热门景点、特色美食纳入打卡体系,让大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家乡魅力。”共青团娄底市委工作人员介绍,“智汇潇湘·鸿雁归娄”活动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吸引厦门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多所高校超7000人参与。

正如陈蕾所言:“我将用青春视角读懂娄底、反哺娄底,把热忱转化为建设家乡的实际行动。”

留在娄底:产业筑基,岗位留人

引才靠魅力,留才靠实力。

“湘中明珠”娄底,正经历深刻的产业蜕变。2024年,全市GDP达2131.63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快于全国、全省。

2025年上半年,娄底GDP增长6.3%,增速居全省第四;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0.0%,增速位居全省第二,显示出强劲势头。

图片

▲娄底经开区。(李中声/摄)

就在上个月,湖南省委财经委员会在娄底召开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现场观摩会,这是对娄底从“工业老城”向“创新高地”转型的充分肯定。

产业是人才的舞台,舞台够大,人才自然来。“智汇潇湘·鸿雁归娄”正是产业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的重要切口。

2022年,娄底市出台人才新政“36条”,围绕高端人才引领、青年人才储备、技能人才支撑、乡村人才振兴等领域推出8大举措,最高奖补金额达千万元。

“我们还主动走进中南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向娄底籍学子发出回乡邀请函,并通过‘行走的家乡’产业考察,推动人才与岗位精准对接。”娄底市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

图片

▲8月,娄底市中心医院为返娄大学生提供门急诊导诊、临床医技辅助等贴合医疗场景的实践岗位。

“选择娄底,是我最正确的决定。”北京科技大学博士胡学武的感慨,道出了众多青年人才的心声。

胡学武就职于华菱安赛乐米塔尔汽车板有限公司,作为冶金技术人才,他正与团队攻关汽车用先进高强钢的轻量化难题。

“博士5年可享63万元补贴,加上雄厚的产业基础,这里能让专业价值最大化。”胡学武说。

乐在娄底:软引力强化归属感

人才竞争的下半场,比拼的是城市的“温度”与“质感”。

上个月,《中国共青团》杂志重点推介了“智汇潇湘·鸿雁归娄”十大系列活动,并评论:“娄底深知,吸引青年靠的是实打实的诚意、心连心的真诚。”

在娄底吾悦广场,“反卷行动!谁是‘躺平王者’?”躺平大赛、二次元动漫嘉年华让年轻人尽情释放;在双峰艺芳商业街,百余名大学生在美食、游戏与中医文化中共燃“夜经济”;在娄底开放大学,古典舞、新媒体运营等夜校课程场场爆满。

图片

▲百余名大学生参加青年夜市现场。

青年夜市、“阅”动青春、“材料谷”车间行、乡村振兴文旅体验……一座城市想要赢得青年的心,必须懂得为青年的“诗意与远方”留出空间。

共青团娄底市委工作人员说,“只有用年轻的叙事方式和话语体系搭建交流平台,才能让青年真心乐意留在娄底。”

解除后顾之忧,是娄底留才的又一关键。位于城区黄金地段的人才公寓,两室一厅、家电齐全,拎包入住。

图片

▲娄底吉祥人才公寓。

“都是60多平方米大小,有248户,目前已入住237户。”人才公寓负责人李华介绍道。

“平均5.5元/平方米每月,含物业费,算下来440元左右一个月,家乡为我们安居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湖南中医药大学博士、娄底市中心医院2023年引进人才刘迅一入职,就拎包住进了人才公寓。

目前,娄底市已建成人才公寓2000余套、人才驿站3家,并为高层次人才发放“湘中英才卡”,提供政务、医疗、旅游等一站式服务。

图片

▲娄底市娄星区“人才小镇”乡村振兴学堂外景。(图源:娄底市娄星区委组织部)

过去两年,娄底实施“名医健娄”“名师育娄”行动,建立了762名院士、国医大师等医卫人才组成的医卫专家库,开展合作诊疗1100余次,惠及群众8万余人;教育领域签约合作项目65个,凝聚4000余名优秀校友形成资源网络。

除了教育、医疗、住房等生活上的便利,青年人才来到娄底还有广阔的事业发展前景。

南华大学杨吉军教授专家团队的引进,就是娄底礼遇人才的一个典型实例。

作为疫情防控指导专家,2021年杨吉军团队落户娄底。短短几年,杨吉军已成长为娄底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还入选了省芙蓉计划卫生健康高层次人才“青年骨干人才”。

图片

▲2024年3月,“名医健娄”人才发展大会举行。

近年来,娄底对青年人才的引育力度不断加大,近三年招才引智专场活动累计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4800余名,其中引进博士40余名;重点培育青年人才600余人,其中30余人入选省级人才项目。

“链式思维”:引才重在生态建设

人才工作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生态建设。

当更多年轻人奔赴而来,这座城市便拥有了走向未来的强劲引擎。

图片

▲2月6日,娄底市“材料谷”人才与科创大会上发布娄底经开区“人才与科创新政二十条”。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人口流动长期呈现出从农村向城市、从中西部向东部沿海地区流动的趋势。而近年来,人口回流现象逐步显现——中西部地区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就业选择。

今年初,多所高校发布了2024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向社会公布毕业生的升学和就业去向。

翻阅这些报告,记者发现,除了涌入“北上广深”等超一线城市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留在院校当地、或户口所在地和中西部地区就业创业。

图片

▲青年夜校《新媒体短视频制作》课堂现场。

比如,近几年北京大学毕业生前往湖南等长江经济带省份的比例持续上升。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胡薇薇介绍,近年来,该校赴中西部就业人数逐年上升,其中2024届毕业生赴中西部及东北地区就业率创下历史新高。

这也说明,娄底的揽才之举并非“孤芳自赏”,而是把握大势下的顺势而为。

图片

▲8月22日晚,冷水江市“青春当燃 同风而歌”青年草坪音乐会。

在吸引青年人才这道“共答题”上,娄底深知,产业才是留住人才的根本,始终把培强产业作为人才工作的关键阵地。

同时,娄底像打造产业链一样,用“链式思维”吸引人才,从看见娄底,到留在娄底,再到乐在娄底,让人才不仅引得进,还留得下,与城市共成长。

人才因城而聚,城因人才而兴。只有形成良好的人才生态,青年与城市才能双向奔赴、彼此成就。

文末gif.gif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编辑:罗倩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