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美国专家经20年调查后发现,电子化产品使用与近视并无关联

日前,教育部向社会公开发布了《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方案》中针对我国中小学生视力下降的问题,明确指出要控制电子产品的教学时长,原则上要求老师布置纸质作业。

控制电子产品使用的初衷固然是好的,为了保护青少年视力采取相应的举措也无可厚非,但就倡导老师布置纸质作业这一条来看,似乎与18年初才颁布的《教育信息2.0行动计划》有些背道而驰,从而让那些受到《计划》鼓舞而大范围兴起的在线教育企业陷入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窘境。

一方面,若想实现以人工智能大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教学,助力教育减负增效,作为“基础设施”的电子产品必不可少;但在另一方面,电子产品使用与视力下降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让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探索受到一定程度的波及。

当前的矛盾点其实有两个,一是我们对触发近视的真正诱因是否有相应的了解,还是仅凭过去片面的认知,就把视力下降的罪责统统归咎于电子产品的使用?二是我们是否要因为电子产品潜在的一些负面影响而因噎废食,将市场上改进教学方式的创新型在线教育产品扼杀在摇篮?倘若能解答这些疑问,或许就能找到一个应对“取消电子类作业”的最佳解决之策。

事实上,国内外目前对近视诱因的各项研究及调查,都指出电子产品与视力下降之间没有直接和强制的联系。

美国验光协会(American Optometric Association)一项针对工作中近视成因的调查研究表明,计算机等电子产品的使用不是主要导致永久性视力下降的原因,工作环境中的光线(workplace lighting)、电脑与工位的设计和放置(computer and workstation design and placement)、使用电子产品时的距离和角度(Viewing distances and angles)才是导致近视的重要原因。同时,研究结果中也提出,由于使用电子产品带来的一系列如眼睛酸涩、模糊等暂时性视力问题,都能通过及时的引导和预防措施避免。

英国每日电讯报也曾报道过一则关于近视成因研究的新闻。来自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专家小组,在对美国4500名6-11岁学生进行了长达20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青少年视力下降与他们在电子产品上花费多少时间没有任何关系。俄亥俄州立大学验光学院的院长Karla Zadnik表示:“在超过100年的时间中,观看电子屏幕一直被认为是近视的成因,但在此项具有大量数据基础支撑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二者间并无实际关联。”

在国内,关于近视成因的研究也一直在进行。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科研处处长、眼科教授张纯指出,造成近视眼的病因非常复杂,首先是遗传因素造成的先天性近视,此类型近视很难有效规避;其次是近距离的高强度工作,所以要解决青少年的视力问题,关键点不在于是否使用电子产品学习,而是帮助其摆正学习中的不良姿态,并适当地增加户外活动的时间。

同时,基于目前所能搜集到的权威视力专家观点,一些在线教育企业也对产品增添了相应的护眼模式,比如设定最大使用时长、每隔20分钟强制休息,以及通过手机内置的摇杆功能检测学生不良姿势以及根据光线感应调节亮度等功能。

国内调研机构艾瑞咨询在2017年对中国在线作业情况进行的一项调查中显示,使用在线作业平台后,有46.7%的学生能够在30分钟以内完成作业,比没有使用在线作业平台的比例提高14.9%,从侧面证明了在线作业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减少作业时间。换一个角度来说,作业完成效率的提高,也帮助学生缩减了用眼的时长,更有利于学生减轻负担与保护视力。

由此可见,针对近视问题的防治措施需要抓住主要矛盾而不是次要矛盾,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方式全面取消电子作业,或是否定在线教学产品对教育的重要推动作用,都是没有抓住问题根本成因的消极举措。防治近视,除了在社会范围内普及正确用眼方式外,还需教育行业内各大企业积极参与,在创新发展的路途中将近视防治功能纳入从产品设计、产品研发到产品落地的各个环节中,让每个青少年都能在良好的用眼环境中享受到教育信息化设备带来的高效和便利,健康快乐成长。

来源:深圳热线

编辑:廖小红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万宝新区
  • 重要新闻
  • 平安娄底
  • 乐游娄底
  • 质量娄底
  • 治超
  • 公示公告
  • 时评
  • 专题
  • 国内
  • 区县(市)
  • 部门
  • 经济
  • 民生
  • 活动
  • 商圈
  • 红视听
  • 汽车
  • 房产
  • 企业
  • 健康
  • 教育
  • 发现娄底
  • 文化
  • 时政
  • 融媒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娄底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