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内,上万亩欧美黑杨被清退。唐俊 傅聪 摄
华声在线5月13日讯(记者 潘梁平 实习生 何昊伟)5月的西洞庭湖湿地开阔平坦,港汊迂回,芳草萋萋,芦苇青青。迎着徐徐清风,13日一早,“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网络主题活动湖南站的70人媒体团,乘船踏上了位于常德汉寿的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感受洞庭生态新变化。
人们常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去年,一场轰轰烈烈的“清理黑杨”攻坚战却在西洞庭湖的核心保护区打响,数百万株欧美黑杨被悉数砍倒。众所周知,过度砍伐森林往往会被视为是破坏生态环境,但在西洞庭湖湿地里,黑杨砍伐是个例外,随着绰号为“湿地抽水机”--欧美黑杨的不断退场,西洞庭湖湿地核心区域才逐渐恢复原有的样貌,再度成为鸟类天堂。
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梅碧球接受媒体记者采访。
大湖“掘金”时代,洞庭湖刮起“种杨风”
西洞庭湖湿是我国淡水湿地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东亚候鸟的重要越冬地和长江流域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库。
这里生长着维管植物87科259属414种,拥有鸟类15目50科217种、鱼类9目20科111种。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白鹤、白尾海雕、东方白鹳、黑鹳、白头鹤,过去都是这儿的“常客”。
上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洞庭湖刮起强劲的“种杨风”。
欧美黑杨生长快、适应性强,五、六年即可成材。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湖区群众砍掉原有的水杉、柳树等,大量引种黑杨,更有甚者围湖种杨。直到整治前,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黑杨种植面积达5万余亩。
只是,欧美黑杨对水分和养分的巨大需求,加速了洲滩湿地的旱化,抑制了原有野生植被生长,西洞庭湖湿地区域内的植被结构被改写,严重影响了候鸟、鱼类的产卵和觅食。加之炸鱼、毒鸟、违规采砂等非法行为发生,曾经的候鸟天堂,渐渐变得候鸟迟迟不愿南归,天鹅更是难觅踪影。
美女记者直播。
“两型意识”觉醒,大开发让位于大保护
西洞庭湿地环境的不断退化,也成为汉寿县经济发展的隐痛。
为了扭转这一不利局面,2009年,汉寿县政府紧急出台《关于河湖洲滩专项整治工作的通告》,吹响了湿地生态环境保护的序幕。随后,又相继印发《关于加强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与管理的通告》、《湖南省汉寿西洞庭湖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暂行办法》。
此外,湿地生态保护力量也不断加强,全国第一个具有综合公安(司法)执法权的湖南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派出所、保护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先后成立。
近两年,汉寿县全面打响西洞庭湖湿地保护区砂石整治、畜禽养殖退养等专项整治攻坚战。
特别是去年10月至12月,汉寿县用不到两个月时间,将保护区核心区内的5万余亩欧美黑杨全部清退。
面对生态与经济孰轻孰重的拷问,汉寿人以实际行动铿锵作答——“有生态的和谐才有经济的长远发展”“把生态优先放在首位,把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西洞庭湖湿地的候鸟。
生态得以修复,再现“落霞与孤鹜齐飞”
“欧美黑杨清理后,地势稍低的地方,树桩容易腐烂,最快1至2年可初步恢复到之前的湿地状态。”湖南省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梅碧球告诉记者:“目前,西洞庭湖已恢复退化湿地面积8万亩,70%以上的退化湿地得到了有效修复。同时,汉寿县通过生态蓄水工程,缓解了冬季西洞庭湖部分区域生态缺水的矛盾,大大增加了鸟类栖息空间,生态多样性得到有效修复。”
据悉,去年冬天,候鸟群提前20多天就回归了西洞庭,单是天鹅就有近2000只。
目前,西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拥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超过50种。近两年来,区域内新记录鸟类12种、鱼类1种、湿地植物5种,每年来此停歇、栖息、觅食、越冬的候鸟种群数量稳定并超过3万只,黑鹳、罗纹鸭、鸬鹚等多个鸟类物种种群数量已经超过国际重要湿地1%的标准。
正因如此,媒体团一行走在西洞庭湖湿地核心区域内,看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和谐画面,没有围栏围档,忙碌的挖砂船、采砂场也没了踪影,曾经茂密的欧美黑杨林只剩下残存的树桩,正在芦苇和新的植被覆盖下苦苦挣扎。(编辑/李响炮)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潘梁平 何昊伟
编辑:谭卫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