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娄底发改委干部杨理斌在连续三天高强度调研后参加一场会议时突发心梗不幸去世,他生前坚持要做完报告再去医院。图为他生前最后使用的公务包,他准备在会议上汇报的材料还在包中。
娄底市发改委副处级干部杨理斌去世后,他的三姐曾在灵堂上“数落”他活得还不如自己这个农民。
因为“当官”多年的杨理斌所有的积蓄还不到5万元,其中还有3万元的债务需要偿还。他幼年丧父,母亲独自将其养大,在城里当官的他却无力改善母亲的生活条件,让其在乡下住了多年“危房”,村里议论一时。在母亲病危时,为筹办母亲的后事,他还曾向老家的村主任提出借钱的请求,后被二嫂以“丢人”为由打破。
图为工作中的杨理斌。
红网时刻 记者 王义正 李响炮 娄底报道
从10月23日开始,娄底市发改委副处级干部杨理斌进行了连续三天的高强度调研。10月25日上午,杨理斌从冷水江赶回娄底列席市发改委党组会议,在候会时因突发心肌梗不幸离世,享年54岁。
“工作!工作!你不要命啦!”这是妻子李晚燕对着深夜还在加班的杨理斌说过无数次的话,这次却一语成谶。
“前一天在新化时他就说有些不舒服,但他说这个项目对娄底太重要,坚持要开完会做完汇报。”参与杨理斌后事处理的白马桥村村主任杨文说。
“我到现在都无法接受,他就这么走了”。娄底市发改委农村经济科科长彭欣与杨理斌共事超过7年,杨理斌对工作一丝不苟,对下属的真心关怀,她都历历在目。
仅1996年至2008年,经杨理斌之手经办审批的娄底重大项目就有近80个,先后参与了娄底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共六个五年规划和娄底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城乡电网改造、煤矿安全改造、农村公路改造等多个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过去的30年,正是娄底快速发展变化的30年,杨理斌作为一线干部,先后担任发改委工交科长、发展研究中心负责人、产业园区办负责人,娄底很多战略性工程留有他的印记。
人生最后的议题
“下一个议题是我的……”
杨理斌最终没能等到自己的议题。
此前三天,他的足迹几乎遍布娄底所有的区县,10月25日下午,已感身体不适的杨理斌在候会时仍在对汇报材料进行完善。
“看他的额头已经在冒汗,我劝他休息一下,他说扛一扛,等开完会再去医院,中途发现汇报材料有点问题,还爬楼梯去文印室重新打印了材料。”娄底市发改委干部廖毅力回忆道。
几个小时之后,杨理斌成为了亲人、朋友、同事乃至很多可能连他自己都叫不上名字的人心中永远的回忆。
发改工作是为区域决策机构提供可靠、准确的参考数据,并协助决策者制订区域发展规划。如果说决策机构是一个地方的“大脑”,那么发改部门就是为“大脑”收集信息的眼睛和耳朵,一旦提供的参考出现偏差,将会直接影响到决策的科学性。
杨理斌工作30多年的近80本工作笔记。
在制订娄底十一五规划的交通部分时,杨理斌要精确到娄底全市每一个区县的每一个乡镇的每一个村里的每一条路的起点、终点和里程。
娄底市发改委投资科副科长喻振华回忆,2012年娄底提出“融城战略”后,需要规划一条交通要道将“融城战略”中所涉及到的点串起来,才能形成娄底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
杨理斌带着他,每天早上出发,晚上七八点返回,连续一个多月,规划中所有的地方都跑了个遍。
如此高强度的工作,让喻振华这样一个坐车跟班的年轻人都吃不消,而杨理斌还要自己开车,每一处都要详细了解情况。
一个月后,杨理斌拿出了一份数据准确、情况描述精准的规划方案。在上会讨论时,杨理斌几乎是进行了一场脱稿演讲,对每一个地方都是如数家珍,在场的领导们鸦雀无声。“可能领导们也被震撼了,那么多地方,光记地名都是一个不小的工程,还要对每一个地方那么了解。”
如今,这条起于双峰县城,止于新化新区,快速连结全市5县(区)33个乡镇,全长116公里、总投资31亿元的娄底内联线已初步通车。
它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娄底大道。
工作中的“磨刀石”
凡是与杨理斌共事过的人,都会觉得他“爱折腾”。下属们甚至会觉得这个领导“难对付”。
娄底市发改委工会主席刘锐进说,杨理斌有一句口头禅,“什么工作,都要做到八九不离十。”
世界上可能没有真正的完美,但必须要向完美无限靠近。
2012年,上级安排了一项区域经济研究报告的工作,主要是学习杭州的先进经验,为娄底发展提供参考。当时安排了一名单位的经济学博士写这个报告,报告写好后他觉得大致可以,但杨理斌却坚持认为报告写得不接地气,需要再修改。然后加熬了个通宵,拿出了一份更加完美的报告。
对下属严格是不少与杨理斌共事过的人的一致评价:“他对工作有一种追求极致的执着。”
涟源高新区办公室副主任刘宇阳回忆,杨理斌在主持编写《关于加快娄底高新区发展的若干意见》时,曾连续改了七个版本才最终定稿,对很多年轻干部震撼不小。
“他对下属的工作是非常严格的,但他却又给人一种是真心为我们好的感觉。”彭欣回忆,在杨理斌任工交能源科科长时,曾经常因为工作要求大家加班,但他从来不是“甩手掌柜”,只要有一个同事加班,他都会陪着一起。
而他自己加班的时候,就只有他一个人。
在杨理斌的办公室,电脑桌面上满是各种文档、表格,办公桌上分类整齐地放着各类文件。
墙角沙发上一层薄薄的灰尘格外引人注意。“他的办公室基本不会有人什么人来,二是他经常在外面调研或者加班太忙没时间打扫。”一名熟悉杨理斌的干部介绍。
或许还有另一个未曾亲眼所见的推测,经常在办公室加班的杨理斌可能极少躺在沙发上休息。
杨理斌1995年的工作计划本。
信仰是永远的航灯
常年夙兴夜寐地工作,杨理斌用自己的所有能量烛照着娄底的一方发展,却最终熬干了自己。
杨理斌的初中同学叶怀世回忆,2015年10月他曾见过杨理斌一次,当时觉得杨理斌整个人都有些浮肿,眼睛里布满了血丝,显得非常疲惫。“但他谈及自己的工作时,却又显得亢奋无比。”
“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觉得共产党员就应该是这样。”妻子李晚燕说,他的丈夫是一个领着国家一百元工资,却想干两百元事的人。“1991年,杨程远刚出生20天,组织上一纸调令下来,他就去了乡镇。我也是党员,所有每次叫他休息,他都拿党员责任来反驳我。”
“忠、实、廉、钻、亲、稳、孝,他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这是娄底市发改委党组成员、市优化办主任曾鹏翔对他的评价。
有信仰的人最让人敬佩,杨理斌就是其中之一。他入党先后用了8年时间,写了三次入党申请书,所以格外珍惜。
在杨理斌心中,党员二字绝对不只是一个身份符号,而是一种精神标注,党性早已融入了他的每一个细胞之中。
在离世前,杨理斌曾担任娄底市发改委机关党支部书记,负责党务工作。在统计党员情况时,有的党员在填写自己的入党时间时只写了年份和月份,没有具体到哪一天。
杨理斌通过人事档案,查到了他们的入党的具体日期补上,并挨个打电话提醒,“入党时间是咱们的精神生日,千万不敢忘记啊。”
喻振华说,一次调整办公室,考虑到杨理斌加班时喜欢吸烟,办公室里空气不太好,提出买几盆绿植。“他坚决反对说,公家的钱只能做公家用,我们不能因为个人动一分一毫。”
“他是一个非常喜欢学习的人。”彭欣说,2002年的时候,杨理斌对电脑还一窍不通,但到了2004年的时候就可以熟练地操作各种办公软件,会用五笔打字。而杨程远告诉记者,在离世前,他的父亲依靠自学,甚至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对视频的剪辑。
杨理斌的多名初中同学回忆,杨年轻时在同龄人中个子较高,一头浓黑的头发让人印象深刻。
留给儿子的“遗产”
在从长沙返回娄底的高铁上,杨理斌的独子杨程远看着窗外,突然说,“我是在他去世之后,才真正认识他的。”
追悼会那天,除了亲戚外,杨家只邀请了杨理斌生前的部分同事和朋友。但前来吊唁的人,远远超过了杨家人的想象。
“很多从未谋面的陌生人,通过手机微信得知了父亲离开的消息,赶来吊唁,有的人是从100多公里外的村里赶来的。”杨程远回忆,每次作为家属还礼时,每个人都会给他讲一个关于他父亲的故事。
原来印象中那个只知道加班、出差、深夜里在烟雾缭绕的书房写文稿的父亲,变得更加生动鲜活起来,而杨程远也改变了心中对“父亲”二字的理解。
“父亲给人的感动不是什么丰功伟绩、不是什么一鸣惊人,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朴实无华的点点滴滴和弥足珍贵的真真切切。”杨程远说,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到底如何,或许真的需要在他离开后从其他人的评价中还原。
在追悼会上,杨理斌的三姐曾哭着说,弟弟虽然当官,但过得还不如她这个农民,买房子还向她借钱。
发改委作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杨理斌曾经担任作为主要业务科室的工农科、工交能源科科长多年,工作涉及全市工业、交通、能源、农业、农村和以工代赈扶贫计划工作等多个领域。据娄底发改系统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杨理斌在科长岗位上经手申报的项目资金近30亿元。
因为较强的业务能力与优良的工作作风,杨理斌于2012年被提拔为市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然而,多年来,杨家却一直不富裕。2014年购买新房时,在卖掉原来旧房后,仍举债二十多万元。
据杨理斌身边的人说,在杨理斌去世后,他的所有积蓄不到五万元,尚有三万元的外债需要偿还。所以才有了其三姐在灵堂“数落”他未给杨程远留下遗产的场景。
让人震惊的是,作为副处级干部的杨理斌,在母亲病重期间,曾向老家的村主任提出过借款两万元以备母亲后事的请求。被杨理斌的二嫂知道后,被其以“丢人”为由打破。
杨理斌与母亲的合照。
1965年12月15日,杨理斌出生于新化县西南边陲的槎溪镇石渣牌村,家中五姊妹,排行第五。六岁时,杨理斌的父亲去世,母亲一人将他抚养长大。
1987年7月从湖南财经学院(现湖南大学)计划统计系国民经济专业毕业后,杨理斌就进入娄底市发改系统工作至今。
“崽在城里当官,老娘却一直在乡下住着破房子。”石渣牌村一位村民回忆起杨理斌时说,杨进城后,母亲就一直跟着二哥居住,由于家庭条件艰苦,直到老人家去世,家里也没能盖起新房。这些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了起来,村里的家家户户早就盖起了“小洋楼”,反而是“家里有官”的杨家拖了村里的后腿。
这件事曾在村里引起过不小的议论。
如今,斯人已逝,诸多未明之事终于真相大白。
“他现在是我们村里的名人,也是我们村里的骄傲,希望这样的好干部,能够得到应有的荣誉,留名后世。”该村民说。
来源:红网
作者:王义正 李响炮
编辑:李响炮
本文为娄底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