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可涵走访所帮扶贫困户周志文家,了解其生产生活情况。
红网时刻 刘丹艳 娄底报道
“我出生在农村,对基层群众有着深厚感情,基层的工作也让人感到非常真实,我每天直接面对群众,所做的每一件工作,都是实实在在地落实在了群众身上,为群众追求的美好生活助了一把力、加了一把劲。”初次见到周可涵这名95后选调生时,他对笔者说道。
2017年周可涵从武汉大学新闻系毕业后,通过湖南省委组织部的层层选拔成为了一名选调生,分配到家乡娄星区万宝镇,担任垭古村村主任助理。
从名校“大学生”到基层“小学生”
“在基层老百姓的身上,我可以看到中国的底色,亦是这个国家发展磅礴不竭的力量。”谈及为何选择来基层工作时,周可涵说,大学毕业时,其他同学都热衷去一线大城市,而他放弃已经应聘的高薪岗位,毅然选择成为一名选调生,一头扎进了祖国的乡间田野。
来到万宝镇工作之后,身份的转换让没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周可涵要面对许多从未见过的困难和挑战,如何把自己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基层工作的方法技巧?周可涵说,在基层自己要当好一名“小学生”,一方面,要向基层的老干部、老党员虚心请教,熟悉掌握基层工作的方法和流程。另一方面,要深入田间地头,了解老百姓的所需所求,这样才能找准自己下一步工作的目标。
周可涵在垭古村仔细确认贫困户信息,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带着感情和温度开展扶贫工作
在垭古村,周可涵结对帮扶两户贫困户的脱贫工作。对于贫困户的基本情况,他如数家珍,谁家养了几只鸡、几条猪,谁家适用哪些帮扶措施,他都一清二楚。考虑到两户贫困户家中都有正在上学的儿童,除正常的教育助学等帮扶手段,他在每个节日还会给他们送去文具和书籍,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甚至辅导他们的学习。
“在这几名儿童的身上我看到了这两户家庭的希望。”周可涵对笔者说,扶贫要先扶志,发展产业和社会兜底能让这两家人逐步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可以不愁吃不愁穿,但是如果能把他们的下一代培养成才,那么这两户家庭就真正的甩掉贫根了。
“小周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到村上来三四次,每次看到他,都感觉他的精力永远用不完,他不仅文化水平高、眼界宽,给我们村里发展带来了新理念、新思路,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是他能站在村民的立场,沉下心来地帮村民解决实际问题。”垭古村党支部书记刘仲明对笔者说。
百炼成钢做基层的“全能手”
基层的工作给了周可涵全方位、多角色的锻炼机会。正常的工作以外的他,可能是百姓来电的“接线员”,可能是晚上值班时的“巡逻员”,可能是森林防火的“护林员”,在调节矛盾时又扮演着“居委会大妈”的角色。
对于年轻的他来说,每一件看似新鲜有趣的事情其实更是一次考验,一方面要贯彻落实既有的法规和政策,另一方面又要获得老百姓支持与理解,这个“中间人”的角色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以真情换真心,才能够拉近和群众间的距离,基层工作的这段时间,周可涵用他朴素而真挚感情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
“基层工作不仅要会‘绣花’功夫,更要有‘穿针引线’的功夫。”周可涵说,“能在工作之初就到基层工作锻炼,在知民情、解民忧、暖民心中增进感情、汲取智慧,我十分珍惜这个机会,脚下沾满的泥土一定会让我有更加从容稳健的步伐,在选调之路上敬终慎始、行稳致远。”
来源:红网
作者:刘丹艳
编辑:李梅花
本文为娄底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