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咏玲
黄咏玲,湖南娄底涟源人,1930年生,1951年在长沙参军赴疆,在伊宁市农四师退休。
“我们是这里一团火,融化了冰雪赶走了荒原;我们是这里一滴雨,一滴雨,播种下绿洲浇开了花朵……我们是边城树一棵,风吹雨打今天结了果;我们是蓝天云一朵,云一朵,化作甘露落进伊犁河……”
这首《情满伊犁河》是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四师而作的军垦歌曲。每当黄咏玲唱起,作为兵团人,在沙漠、荒坡、高原艰苦生产的经历,历历在目。
她的思绪也会飘往半个世纪前。作为八千湘女投身祖国边陲,踏上屯垦戍边的西行之路,青春的歌声,在她少女时代唱响,跨越四千公里的湖南和新疆。
1951年,黄咏玲是长沙城裕湘纺织厂的一名女工人。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成为湖南省纺织工业的基地和人才发源地,裕湘纺织厂也迎来了长沙轻工业的鼎盛时期。
黄咏玲原本顺利可见的人生轨迹,被这一年3月的一则征兵消息打乱了。
“当时,长沙城里各处分发着新疆招兵的消息。广告多得很!我哥哥正好在省委工作,他鼓励我报名参军。”
湘女长沙集合赴疆。
黄咏玲的哥哥曾是一名中共地下党员,他希望妹妹也能成为一名进步女青年,投身军营。黄咏玲知道这则消息后,“很激动”。“我一直想当兵,可一直没有机会。”
黄咏玲拉着同在工厂工作的表妹,商量好一起去报名参军。
原本招兵团的要求是高中文化程度,黄咏玲只有小学毕业,她很沮丧。没想到,后来招兵团把要求放低了,初小便能达到要求。她和表妹同时报名,一同被录取。
“过去看到解放军就非常羡慕,现在自己当了女兵,我高兴得唱起来、跳起来!我们厂里好几个女工人都报了名,我们一同去参军!”
据新疆军区档案馆的资料统计,1951年共招收湘女3862人。从1950年到1952年,湖南先后共有三批女兵从戎赴疆,她们拉开了中国内地万千年轻女性西上天山的大幕。
怀着少年时期的人生梦想,告别三湘四水,这群湘女从长沙出发。
“坐火车到西安,再坐敞篷卡车。进疆土匪多得很,我们就女扮男装,戴帽子时把头发放到帽子里,车上都架了枪。兵团战士要我们晚上不能出去,我们就坐在车上,座位就是自己的背包。”
抵达新疆后,黄咏玲被分到阿克苏2军5师,经过集中学习后,她后分到13团宣教科。
“到了新疆后,全是苦,但大家一起苦。”当年在家的安逸、在工厂的按部就班,以及温和舒适的湖南气候和大米饭都没有了,“新疆和湖南的一切都不一样了。”
大家首先在思想上要改变,因为这群湘女已经成了兵团的女战士。她们扛枪,拿起“坎头曼”,挖地,种麦子,“他们干啥你干啥,没有男女差别,女同志来例假也没有照顾,同样下地干活。”
黄咏玲和这群来自湖南毛主席家乡的湘女加班加点干,“自觉地很,谁也不愿意落到后面。”
在新疆屯田垦荒是一场艰巨、漫长的战斗。面对望不到边的沙漠戈壁、碱滩沼泽,当时几乎没有人想到在这里能种植出粮食、建设出城市。
但是这群湘女在荒凉的戈壁留下了青春和生命的印迹,使新疆的戈壁变成了绿洲。
湘女们也有怕的,她们最怕听到那个“谈”字——只要一听说哪个首长要找你谈话,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首长找谈话。”黄咏玲还清楚地记得当年的情景。
1953年,黄咏玲分到团里后,团长、政委就开始做她的工作,介绍了一位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在部队屡立战功。
当黄咏玲见到他后,老红军比自己大22岁,是个优秀的军事指挥员,也是个本分老实人。“我看年龄相差大,北方风大,他皮肤粗糙,也晒得黑黑的,就显得老”,黄咏玲拒绝了。
见黄咏玲不同意,老红军说:“那就做个革命同志吧。”
黄咏玲和爱人的合影。
类似黄咏玲经历过的“谈话”,很多湘女都经历过。一方面,在当时特定的环境和组织的轮番“工作”中,当年上天山的湘女大多都在1953年、1954年便早早成了家。她们找的丈夫也大多是部队的中层指挥员,年龄大都比她们大7至15岁。
另一方面,在尊重双方意愿的基础上,也给予了他们恋爱和婚姻的自由。
“你今天不同意组织的介绍,有些哭哭啼啼后便也同意了,有些坚持不同意,那么后来也就自由恋爱。”
1953年3月,黄咏玲通过自由恋爱,与一位比她大4岁的连指导员结了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岁月洗濯,90%以上的湘女家庭是幸福的。
黄咏玲荣获“奉献四师杰出母亲”称号。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新疆建设需要人才,于是动员内地青年前来援建新疆。1958年,黄咏玲的弟弟和两个妹妹也来到新疆,母亲也作为家属接到了新疆。“我们一大家子人,都来到了新疆。”
黄咏玲在新疆成家、安家,建立了自己幸福的小家。八千湘女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黄咏玲的儿孙也留在新疆,建设边疆。
如今,近90岁的黄咏玲是一个“幸福的老太太”。耳不聋眼不花,少许白发,身体硬朗,她每天看书看报几小时,早晚打拳、跳舞,锻炼身体。“就在这个‘十一’,我还参与了文化表演,跳了集体舞。”
黄咏玲(后排中)参加文艺汇演合影。
前些年,香港、澳门、北京、上海……都是她旅游的“打卡地”。除了西藏,其他的地方,黄咏玲已基本游遍。
半个世纪过去,她和湖南之间的缘分和牵连,却始终断不了。
如今,黄咏玲的大儿子在湖南师范大学担任教授,从30多岁时通过人才引进去到湖南,如今一辈子也就奉献在湖南。
之所以选择留在湖南,很大原因也是受到母亲的影响,“我的母亲是湖南人。她说湖南是毛主席故乡,这里人才辈出。”而今,他毫不犹豫地说:“我喜欢长沙。”
他以另一种方式,完成了母亲的还乡之愿。
来源:湖南力量
作者:黄璐
编辑:谭卫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