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记者在扶贫一线丨周正交:从“流浪汉”到安居乐业

红网时刻记者 张兴诚 娄底报道

在脱贫攻坚如火如荼的涟源,总有许许多多生动的扶贫故事。10月12日,记者随涟源市委宣传部驻村帮扶干部廖鹤松,去枫坪镇金家村采访一位有故事的贫困户——周正交。

蓝天白云下的枫坪镇金家村,一栋栋楼房若隐若现,恬黛如画,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条条平整的水泥路,直通到了各家各户的门前。

“这些鸡鸭都是周正交养的。”在廖鹤松的介绍下,记者在一栋新修的楼房前停了下来。“这就是周正交的家。”廖鹤松指着一栋近在咫尺的房子说到。

走进周正交的新房,宽敞明亮、家电齐全。“新房子要注意卫生。”廖鹤松提醒周正交,不要让鸡鸭跑进堂屋。听到熟悉的声音,周正交妻子从厢房走了过来,招呼我们喝茶。

“房子装修的不错啊!”落座后,记者由衷地感叹。

微信图片_20201014121315.jpg

周正交新修的房子装修一应俱全。

“都是党的政策好。”说起房子,周正交两口子打开了话匣子,情不自禁地讲了他自己从流浪汉到安居乐业的经历,言语中感恩有加。

周正交的父亲属于“外来户”,在村里一直都是租房住。周正交没读什么书,初中没毕业就随当地人外出打工,长年累月徘徊在各种建筑工地,过着“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生活,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流浪汉”。

“后来遇到我老婆,有了小孩,也就没时间回家了。”周正交告诉记者,在外漂泊的日子,他做事,妻子就带小孩,东奔西走,日子全靠“熬”。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负担的加重,周正交感到再居无定所不行了,“孩子要读书,再到处‘漂’也不是办法。”

于是,周正交就回到了老家枫坪镇金家村。

但这么多年,回家没有住房,没有工作,摆在他面前的是基本的生存问题。“回来是简单,但以后一大家子住哪里?吃什么穿什么?当时想起就头疼。”回想起当初回乡后如何安身立命,周正交眼里掠过一丝无助的伤感。

在他茫然不知所措的时候,当地的干部们已经动起来了。

当地政府根据周正交的实际情况,主动找到他,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将他列为贫困户。还根据扶贫政策,为他适龄子女申请教育扶贫资金1万多元,让他不再为孩子们的读书费用劳心费神。

他符合申请危房改造的条件,驻村帮扶工作队帮他申请危房改造资金,解决他无固定住处的问题。

微信图片_20201014121323.jpg

周正交通过手机查看销售需求。

“要致富奔小康,发展产业是关键。”在得知他有发展养殖业的想法后,驻村帮扶工作队多方协调,帮他申请政府贴息的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2万元。

“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能拥有自己的砖房,还能在家挣钱。”看着一天天好起来的日子,周正交的干劲更足了,“政府这么帮助我,我更要加油干,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今年,周正交家里养了几百只鸡和鸭,承包了一个鱼塘养鱼,种了20多亩西瓜,工作队还帮他妻子在村里找了一份公益性岗位,每个月有1500元工资。下半年,大女儿如愿以偿上了大学,还可以享受国家相关教育优惠政策支助。

受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周正交养的鸡鸭一度出现“难卖”的问题,工作队就采取“以购代销”的方式,帮助他解决销售难题。周正交妻子告诉记者,自己正在学习网络销售,通过电商把自家的农产品卖出去,准备把养殖规模做大。

不忙时,周正交还在附近的工厂打点零工,一个月也有3000多元收入。每天回到家里,有热饭热菜,有儿女绕膝,周正交感觉“生活特别有奔头。”

看着他们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驻村帮扶工作队长廖鹤松倍感欣慰。他说,近年来通过把“精准扶贫”相关政策落到实处,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家门口就业,目前全村72户236名贫困户,已脱贫59户196人,剩余13户40人也将在今年如期脱贫,携手奔小康。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诚

编辑:李响炮

本文为娄底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rednet.cn/content/2020/10/14/848455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万宝新区
  • 重要新闻
  • 平安娄底
  • 乐游娄底
  • 质量娄底
  • 治超
  • 公示公告
  • 时评
  • 专题
  • 国内
  • 区县(市)
  • 部门
  • 经济
  • 民生
  • 活动
  • 商圈
  • 红视听
  • 汽车
  • 房产
  • 企业
  • 健康
  • 教育
  • 发现娄底
  • 文化
  • 时政
  • 融媒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娄底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