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解密创新创业“135”工程

长沙雨花区机器人产业集聚区航拍图。

邵阳湘商产业园航拍图。

   “135”工程,是两年多前时任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杜家毫在湖南面临经济下行压力时,下的一招冲出经济持续发展困局的妙棋,它在湖南大地引发了创新创业热潮,催生了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成为湖南“创新引领、开放崛起”的鲜活样本。

  回头来看,这招棋看似一招,其实隐含多招,并且出招又快又准,并同时落子在多个关键领域,不到3年时间便换来湖南经济发展格局满盘活。那么“135”工程这招棋落子在了哪些地方?

  落子“创工程”:“百园布局”激发“创活力”

  2014年,“135”工程提出,重点扶持100个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创新创业园区。当年的百园布局,后劲十足,到今年上半年园区已变成了126家,成功引进创新创业型企业6038家。这说明创新创业活力已被“135”工程充分激发,三湘大地“创潮”涌动。

  园区的发展逻辑是先建设、再招商、后服务,只有把这每一步都做好,才能建园兴园。而“135”工程在园区建设、招商引资、服务企业方面的模式都有创新亮点。

  园区建设方面,如果按以前由财政来投入的老路,势必加重地方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负担,挤占对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事业投入的空间,不利于地区全面均衡发展。

  因此,很多地方在省委省政府的引导下,实施“工业地方”模式,园区建设主体和招商主体的市场化,建立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帮政府节约了投资,减轻了负担,市场力量也被激活。

  招商引资方面,如果不善于发挥地方优势招商,很难“引凤入巢”。那么,全省各地又发挥了什么样的优势来招商,完成和带动投资近4000亿元?

  本身已有大企业在园的,便以商招商;外地务工经商人员多的,便以情招商;本地产业集聚优势明显的,便以链招商;靠边地区有外省经开区的,便实施省际合作招商……这些由各地创新的招商模式,吸引大批企业布局落户。

  服务企业方面,企业发展有什么困难、办事有哪些不便等问题,园区不能“失聪”,要拿得出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企业被园区招来后要留得住,考验的是园区对企业的服务“功力”。

  标准式厂房建设优惠、一条龙式政务服务、成立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下放审批权限到园区等方式方法,无一不是各地致力于为企业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而推出的创新举措。这些措施稳定了园区企业存量,不断扩大增量,推动园区向前发展。

  落子“链工程”:产业聚集孕育“链能量”

  一个园区要发展壮大,园内企业各自为战肯定不行,需要构建完善的上下游产业链,利用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来降低生产成本,抵御市场风险,增强竞争实力。

  “135”工程实施有一个现象,很多地方抛弃了传统的招商引资思维,实行的是招商选资。以前园区招商,只要企业来投资,不管其属于什么类型的产业都会考虑。但现在很多“135”工程园区对不符合园区产业定位的企业,就算投资再大创税再多也不要。

  按照“增强产业集聚功能,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思路,各园区依托各自的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建链、补链、强链”,走集约化、集群化发展路子,增强园区产业配套能力,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在“135”工程中新形成的113条新产业链,833个新兴优势产业链项目,延链补链类的1064个产业项目中,无一不体现产业集聚的规划精神,促推了一批产业集群式规模化发展。

  其中长沙县、桃源县、邵东县等地的创新创业园区,对于入园项目一律按行业分类落户相应产业区,避免不同行业间的相互影响、杂乱无章,又有利于相同行业间的互助合作、组团发展。

  湘潭县青山皮鞋工业园、长沙雨花区机器人产业集聚区、邵东博宇箱包产业园等专业园区就某个单一特色产业打造完整的产业链,非类企业禁止入园,集中力量把一个产业做细做深。

  落子“绿工程”:转型升级引领“绿发展”

  “135”工程招商选资,除了要求引进与园区产业相关的企业外,还要引进污染低、技术先进的企业,建设园区生态文明。

  但打铁还要自身硬,要想招来凤凰栖,必须栽好梧桐树。在园区建设上,自身无“绿”,如何引来“绿”企?在“135”工程规划之初,便首先考虑要在厂房建设上“绿起来”。

  “135”工程实施细则要求在厂房建设上,按照绿色工业建筑的要求,充分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的节能、节地、节水、节材需要,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生产、科研人员提供适用、健康、安全和高效的空间。

  为节约每一寸土地,标准化厂房多层是普遍,单层是例外。据估算,“135”工程的实施,为全省节约土地至少15000亩以上,盘活闲置土地、推进低效利用建设用地二次开发13905亩。各园区管委会算账,标准化厂房的集聚效应,还大大降低了供水供热、保障房等各类配套的成本。

  至今年上半年,建成的3833万平方米“绿色”标准厂房,成功进创新创业型企业6038家。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通讯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高加工度和高技术产业领域,它们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低污染、低能耗、高效益。

  抛开智能制造、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不谈,连五金、箱包、中药等传统产业也在转型升级,步入“高科技绿色跑道”。比如,箱包能定位、能充电,老虎钳、打火机生产引入多条自动化生产线,中药饮片接轨欧美先进工艺。

  落子“惠工程”:就业扶贫只为“惠民生”

  任何政策的实施,如果没有让百姓享受实惠,无疑也是失败的。“135”工程给百姓带来的一项最直接的受益就是就业,至今已新增就业近50万人。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们知道2014年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很多竞争力不强的企业经营困难,员工面临裁员和失业。而湖南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而实施“135”工程,在保障就业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长沙市解决就业人数8.4万人,湘潭市新增就业岗位约2万个,岳阳市解决就业32850人,常德市解决就业岗位近3.4万个……各地的就业数据,反映一个基本事实就是“135”工程有着超乎寻常的就业吸纳能力。

  在“惠民生”方面,“135”工程没有缺席扶贫攻坚。它注重与精准扶贫工程相结合,加大政策向贫困地区倾斜力度,将大湘西地区市州直管园区纳入奖补范围。截至今年5月,共向全省51个贫困县下达奖补资金7.58亿元,占全部奖补资金的33%,切实增强了脱贫攻坚合力。

  慈利、新晃、江华、绥宁等贫困县的园区,或吸引老乡回乡创业、或寻求与发达地区的合作发展飞地经济、或利用本地优势农业打造脱贫产业,很多贫困群众因此脱贫摘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宝贵力量。

  2年多时间,只是历史长河的一瞬,而“135”工程实施的2年多时间对湖南却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它给予了7300万三湘儿女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宝贵机会,砥砺奋进,从而转换经济发展动能,用创新创业来奠定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135”工程散播的“双创”火种将继续呈星火燎原之势,推动湖南经济持续健康向前发展。

    红网时刻记者 吴公然 长沙

来源:红网

作者:吴公然

编辑:谭卫丰

本文为娄底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rednet.cn/content/314/2017/0918/134767.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万宝新区
  • 重要新闻
  • 平安娄底
  • 乐游娄底
  • 质量娄底
  • 治超
  • 公示公告
  • 时评
  • 专题
  • 国内
  • 区县(市)
  • 部门
  • 经济
  • 民生
  • 活动
  • 商圈
  • 红视听
  • 汽车
  • 房产
  • 企业
  • 健康
  • 教育
  • 发现娄底
  • 文化
  • 时政
  • 融媒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娄底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