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的肖光盛老人仍奔波在助学的道路上。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响炮 见习记者 刘伟权 摄影 方祥文 娄底报道
左手扶着楼梯,右手攥着一个文件袋,肖光盛蹒跚着走进涟源市税务局,慢慢地拾级而上。尽管已经94岁,腿脚不便,但肖光盛老人募捐的脚步仍未停止,他要为第4个“十年计划”再筹集助学资金100万元。
自退休以来,肖光盛省吃俭用、自费“拼车”,四处“化缘”,他的足迹遍及100多个县市,发动110余万人献爱心,累计募集善款1174万元,其中本人捐款及费用38万余元,已培养出大学生1044人,硕士生173人,博士生62人。
从“老有所乐”到“老有所为”
肖光盛出生于1930年,14岁时离开家乡到长沙市一家印刷厂当学徒,在颠沛流离中讨生活,没吃过一顿饱饭,没睡过一夜安稳觉。新中国成立后,他有幸考入军校,从此“翻身”改写命运。这段经历,让他更加坚信“知识改变命运”。
1956年,肖光盛从部队复员,被安排在涟源市林业局工作,1962年调到涟源市税务局工作,直至一头青丝换白发。
因为少年时候在印刷厂做学徒,肖光盛对绘画和书法产生了兴趣。1991年6月退休后,他曾以绘画、种花、写写人生格言来打发时光。
肖光盛曾经以为写写字、画下画、养些花,“老有所乐”的日子会过得很充实,但实际上,几个月这样的日子过去,他总觉得缺了些什么。1991年冬,一件偶然遇到的事情,触动他彻底改变了自己下半生的人生轨迹。
肖光盛翻看随身携带的电话本,里面记载了2000余人的联系方式。
有一天,肖光盛去涟源一个偏远山村看望年长他10多岁的老朋友,得知老人的儿子一年前不幸触电身亡,儿媳妇又改嫁远走,本该上学的孙子孙女,因为交不起学费辍学在家。肖光盛当即掏出随身带着的500块钱给了老人,让老人送孙子孙女上学。
从老人家里回来后,肖光盛彻夜未眠,总觉得过得不够充实的他决定帮助更多的贫困家庭和贫困学生。“用10年的时间,发动10万人奉献爱心,募捐100万元善款,帮扶100名亟待帮助的人。”这是他彻夜未眠后作出的一个计划。
说干就干,肖光盛联合8名热心老人,走村入户、翻山越岭,收集急需帮助的病、残、孤等特困户信息,并一一登记,开展帮扶。
1997年,涟源市原国税局临时工吴正贤患上癌症,儿子吴业斌还在读小学。肖光盛不仅捐出2000元,还联系涟源市安平镇爱心企业家吴修治,请他资助吴业斌上学,直到大学毕业。
走机关,进企业,到学校,跑农村,肖光盛风雨无阻、乐此不疲。2005年,肖光盛如期完成“爱心十年计划”:发动11万人,募捐101.2万元,帮扶108名急需救助的人。他也被大家唤作“爱心爷爷”。
“老有所乐,只是乐了个人;老有所为,才是乐了大家。”肖光盛说,到部队上的第一堂课便是《为人民服务》,“老有所为”这个“为”就是为人民服务,人生欢乐在于乐于助人,人生价值在于无偿奉献,关爱他人越扎实,自己活得越充实。
肖光盛老人为来客介绍助学故事。
“三特”成“三高” 贫困孤儿变博士
为了募集到更多资金,帮助更多贫困学生,肖光盛自己也记不清磨破了多少双鞋子。“他的衣服鞋子都是我亲手做的,就连头发也是我自己剪的。有一回,我连夜给他做了一双鞋,结果他却送给了帮扶对象。”老伴儿刘穆桂说,为了省钱,肖光盛外出募捐时,能走路的尽量不搭车。车旅费、伙食费,都是自己掏腰包。有时候在路上,一杯水、几个馒头就是一顿饭。
30多年来,肖光盛定下一条“心连心、实帮实、面对面、现兑现”的原则,爱心款都由资助人直接汇入被资助人的银行账户,他本人只负责发动、牵线、登记、回访。后来,为方便管理,他要求捐赠资金全部汇入涟源传承助学会,自己从来不经手善款,留下的只有爱心名册。
除此之外,肖光盛还把自己的部分退休工资、外出讲课所得的酬劳捐献出来,资助贫困学生。有一次,一名大学生带着家里的土鸡土菜来感谢肖光盛,肖光盛难以推辞,就把这些农产品买了下来,并嘱咐他说:“不用谢我。我只希望你努力读书,学好本领,将来也能帮助他人,把爱心传递下去。”
从2008年起,肖光盛的扶贫助学模式由“普遍助”改成了“精准助”,重点帮扶家庭特困、品德特好、成绩特优的“三特学生”。他自豪地说,近几年帮扶过的学生普遍都是“高素质、高学历和高学府(重点大学),三高人才”。
肖光盛回“娘家”到涟源市税务局募集助学款。
孤儿小吴,涟源市安平镇人,父母双亡,与84岁高龄、行动艰难的祖父相依为命。得知这个情况,肖光盛先后3次爬山越岭去小吴家,从自己的积蓄中拿出一个学期的学费捐助给他,并和蔼可亲地叮嘱小吴:“你尽管用心读书,书籍费、生活费我想办法帮你解决。只有努力读书,学好本领,你将来才能够帮助别人。”
在小吴从初中到高中的5年时间里,肖光盛先后为他找了干部、老师、职工和企业家等爱心人士进行接力帮扶,共筹集了资金5.71万元。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吴终于以优异成绩考上中南大学,现已硕士毕业在长沙一家建筑设计院工作。入校头一天,小吴给肖光盛来信:“肖爷爷,您待我胜过亲生孙子,您就是我的亲爷爷啊!”
涟源市桥头河镇的朱晓鹏,其父早年因事故离世,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家庭十分困难。2010年,朱晓鹏以化学竞赛全国一等奖的优异成绩被保送清华大学,学费却没有着落。
得知这一消息后,肖光盛将朱晓鹏纳入扶助对象,帮他解决了学费和生活费问题。2011年,朱晓鹏因病休学,肖光盛再次组织爱心人士为他筹措善款。2012年,朱晓鹏终于战胜了病魔,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学校批准为硕博连读生。在肖光盛的发动下,众多爱心单位为朱晓鹏求学治病累计捐赠善款38.2万元。
今年6月,30岁的朱晓鹏获得博士学位,清华大学党委书记邱勇为他拨穗,成为众人敬佩的“轮椅博士”。9月中旬,朱晓鹏赴新疆大学工作,投身国家西部地区的基础学科教育。
“贫困孤儿变博士,这是我平生最愿意看到的奇迹。看到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我心里特别高兴!”肖光盛赤诚讲述,退休前40年,献给党和部队;退休后,力求也是40年,能将自己献给家乡的教育事业。
永不言休的“爱心爷爷”
2019年,89岁的肖光盛被评为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由于年岁已高,亲戚好友都劝他“你还是歇歇吧”。但肖光盛怎么也放心不下他的爱心事业。2020年,在90岁生日之际,肖光盛给自己制定了第四个“十年计划”:资助200名“三特学生”完成博士、硕士学位。
2022年9月8日,肖光盛接到了一个海外电话。电话里,梁瑶不停地向他致谢,并承诺等她博士毕业后回国报答党、报答祖国、报答“爱心爷爷”。
梁瑶是肖光盛第四个“十年计划”资助的一员。2020年,她以优异成绩考上日本某大学医学博士,但因家庭困难负担不起她巨额学费。肖光盛获悉后,不光积极为她争取各项助学资金,还自掏腰包,每年负担她5000元助学金,让她顺利出国留学。
梁瑶到日本后,每月都给肖光盛打一通电话,问问他的近况。“非常感谢肖爷爷,他不仅在物资上帮助了我,还时常开导我,鼓励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努力成长为一名对党和国家有贡献的人。”梁瑶说,她现在已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只待毕业回国服务人民。
肖光盛骄傲地说,在自己资助的学生中已培养了7名留学生,毕业后他们没有留恋于国外的高薪聘请,已有3名回来参与祖国建设,另外4名完成学业后也将回国。
肖光盛与儿子肖前进整理受助对象名册。
正如肖老期待的,受资助的孩子们也在想方设法回馈社会。肖光盛帮助过的学生中,有很多人也走上爱心助学路,"杨柳文、盛斌都工作不久,就从工资中拿出钱来助学。钱虽少,但意义大。"
如今,肖光盛的孙子肖忠耿接过了爷爷的爱心接力棒,年仅26岁的他已经资助了4名学生完成学业。湖南省税务系统也组建了“肖光盛志愿服务队”,越来越多的老干部加入声势浩大的“爱心大合唱”,为肖老第四个“十年计划”提供部门联络、爱心筹款、捐资助学等志愿服务。
2021年,肖光盛曾两次前往涟源市白马镇桐柏村入户走访,惊讶地发现这个小小村落中竟涌现出了许多高校学子。"这个村文化基础这么好,我要把这个村打造成为一个在全国都有名的文化村。"这个想法在肖光盛的脑海中逐渐形成。
于是,他先后6次深入该村走访调研、详细摸底,发现该村有在高校就读的高学历人才39人,他们都向往成才,但大都家境一般。肖光盛暗下决心,要在这个村培养出15个博士生,为党和国家输送人才。2022年1月22日,桐柏村被列为"肖光盛学硕博圆梦计划"重要基地,拟奖励优秀学生、扶助困难学生,为乡村振兴提供持续强大的原动力,为民族复兴培养堪担重任的时代新人。
今年,肖光盛94岁了,但他仍奔波在捐资助学的道路上,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状态,谱写初心不改、终生践行的壮丽篇章。“共产党员,永不言休!”肖光盛在他编纂的人生格言中写道。
来源:红网
作者:李响炮 刘伟权 方祥文
编辑:谭卫丰
本文为娄底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