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是我们无数人心底的童年记忆和乡愁情愫,也是我们精神家园中最温馨的那一抹橘光。
各地不同的习俗民风和历史人文造就了不同的年俗文化。今天是南方小年,红网“观潮的螃蟹”推出《年俗·湘味》系列报道,展现湖南各地不同的春节年俗文化。2024年是龙年,我们就从娄底的这条火龙说起……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图腾,寓示着吉祥、幸运、尊贵。
据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记载,当时在四季的祈雨祭祀中,春舞青龙,夏舞赤龙和黄龙,秋舞白龙,冬舞黑龙。
在娄底市双峰县杏子铺镇泉坝村,每年春节都会舞龙,这个习俗流传了500多年。
泉坝火龙。(王咏梅/摄)
与别的地方不同的是,这里的龙叫火龙。龙头、龙尾、龙身都点了红烛,龙珠、排灯和灯笼也是红光闪闪,那高大的龙旗赫然是鲜红如火。
每当夜晚,高大威猛的龙头口喷“火焰”,龙身火光璀璨,红光映照着人们的笑脸,也昭示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鸿运当头。
传承
舞龙俗称玩龙灯,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舞龙源自古人对龙的崇拜,每逢喜庆节日,人们都会舞龙,从春节开始,然后二月“龙抬头”,端午节等节日也舞龙。
据《泉坝朱氏源流序》记载,明朝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泉坝朱氏先祖从江西省永新迁来泉坝繁衍生息。
先祖以开船做航运生意为生,因滩险浪急,险象环生,生意凋敝。有一天,一条小蛇上船盘坐船舱,泉坝先祖未加伤害,并虔诚敬奉。小蛇伴他闯荡江湖,每每能遇险化吉,顺风顺水,朱氏从此生意兴隆,家业发达。
有天深夜,他梦见小蛇变身口吐火焰的巨龙在船上盘旋,忽然潜入大江,后又从老家泉坝泉水中飞腾而出,盘坐在团山嘴。
不久,泉坝朱氏先祖将泉坝泉水修堰成井,乡民在端午、中秋、除夕取井水,或饮用或沐浴,疾病消失,瘟痘远遁。
而在团山嘴,朱氏先祖筹资建起了祠堂和火龙殿。
后来,泉坝朱氏族人便在春节时扎起火龙灯,通过舞龙灯迎新春来纪念和感恩火龙,祈求新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龙头高高昂起。(王咏梅/摄)
随着朱氏家族日益兴旺,泉坝火龙名声远播,吸引了远近乡民前来祈福祭拜。
除夕夜的祈福活动和正月舞龙灯,便成了乡民新年祈福的两项标志性活动,历经五百多年,如今仍是当地民俗的一道风景。
“我们通过舞龙这一传统表演形式,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朱氏村民说,这一活动饱含着大家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对未来的期盼。
祈福
除夕之夜,泉坝火龙殿格外热闹。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的这首《青玉案·元夕》中所描绘的场景,在春节期间的泉坝火龙殿,几乎能找到现实版的复刻。
除夕年夜饭刚吃过,火龙殿外就人头攒动,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前来祈福的人络绎不绝。
大殿外,香炉里焚烧着香火蜡烛,村民许愿祈福带来的烟花爆竹,被火龙灯会管理人员接手存放,进行临时监管,指定专人有序燃放。
璀璨夺目的火光照得天地如同白昼,一声声爆竹声伴着人声鼎沸。
在一个硕大的铁盆里,装满了鲜红的鸡肉。
这是“还雄鸡”。所谓“还雄鸡”,就是村民去年在这里许下心愿,今年用雄鸡来还愿。
龙殿里,按序排队进入的村民,一脸虔诚,在新春到来之际,许下新年的祝愿。
除夕24点整,热闹的气氛达到了顶点。这时烟花爆竹连连炸响,震得耳朵欲聋,火光映红了每个人的脸庞。人们紧挨着身子,相拥着移向龙殿里去。
一直要到凌晨五点,村民逐渐散去,龙殿才恢复平静。
制龙
每年除夕夜,火龙灯会就会在龙殿正厅张榜公布新年的火龙接灯户的姓名、地址、联系方式及线路安排。虽然每年报名的接灯户超过400家,但确定上榜的只有140户左右。
泉坝火龙会远到双峰的洪山、走马街、青树坪及湘乡的棋梓桥、虞塘、潭市一带。那些落选的接灯户,则会开车来到泉坝,备好香烛等到龙殿祈福许愿。
龙灯每年要新扎的,而且要到祖传纸马艺人那里提前订制。泉坝火龙灯是由泉坝朱氏族人朱林坤负责制作。
民间艺人朱林坤扎龙灯。(张惠/摄)
今年51岁的朱林坤技艺精湛,已有32年制作经历了。
火龙分龙头、龙尾和龙身三个部分,龙头是竹篾扎骨架,蚕丝蒙皮,高2.8米,龙身是9个龙拱和一袭白布做的龙被组成。
扎制龙灯工艺精细,需选材、破篾、锯料、扎筋、上节、编圈、围布、蒙纱、涂彩、画鳞等一百多道工序,每一步都透着传统文化的传承。
据朱林坤介绍,原来的火龙蒙皮,采用的是纱布材质。自己在向老一辈请教的同时,也不断摸索改进工艺,最终确定选用更为精致、更加耐磨的蚕丝。
扎龙灯需要上百道工序。(张惠/摄)
一般的龙灯,每年只要一两套龙头龙尾就够了,而泉坝火龙,因正月初三出行,一直要正月十五才游回龙殿圆灯,接户多,路程远,磨损大,需要每天换一套新的龙头龙尾,所以朱林坤每年要为泉坝火龙制作龙头龙尾十多套。
舞龙时,每节龙身的灯笼里都点上蜡烛。“不管怎么舞,那烛火就是不会熄灭。”朱林坤说,“火龙”的称谓因此而来。
舞龙
春节最激动人心的场景,就是泉坝火龙出游。
中国人历来对红色有偏爱,春节尤其如此,红红火火的场景让人憧憬红红火火的生活。
正月初三早上八点钟,泉坝龙殿锣鼓喧天,旌旗飘扬,泉坝火龙点燃了民俗盛宴的激情。朱氏族人按公布的名单,早已在龙殿前集合。
焚香点蜡,给龙点晴,打卦求吉……一番庄重而神秘的仪式后,身披红光的火龙在朱姓子弟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开始出游。
按灯会规定,泉坝朱姓男丁被编为6个舞龙班,每班48人,包括舞龙手、乐队、旗手、挑夫、舞珠人和领班。每天一班,依次轮换。
舞龙班里,既有在家务工的农民,还有在外打拼的游子。年关时节,大家欢聚一堂,一起舞动火龙、一起挥起希望。
朱和仁今年75岁,年轻的时候曾在舞龙班担任过“龙头”。他说,通过火龙,让文化得到了延续,让文脉得到了传承,让许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留下了记忆,记住了乡愁。
火龙出游,场景威武热烈。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沿途经过村民家,大家都会开门放花炮爆竹。
见此,舞龙队轻摇龙头,以示回应,但并不入户。因为只有上榜者,火龙才入户。
火龙在夜晚更显红火。(王咏梅/摄)
到了上榜者家门口,“咚咚咚……”随着锣鼓声一声紧过一声,龙灯在龙珠的引领下,在地坪里舞动起来。龙头威严气派,双眼闪亮,龙鳞光彩夺目,23米长的龙身蜿蜒盘旋,随龙头上下飞舞。
龙灯进到厅房前,接灯户主人早早站在大门前迎接,恭恭敬敬接住龙头送到厅房大桌上供奉。
休息一会,锣鼓响起,火龙灯又舞动起来。东西南北,四方八面,火龙都会游走四顾。这时,当地很多英俊小伙会跃跃欲试,他们接过舞龙队的龙拱,跟着火龙飞舞盘旋。
锣鼓声,花炮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把热闹的气氛推向高潮。全部步骤完成后,火龙灯在火树银花中簇拥着游出,游向下一个接灯户。
泉坝朱氏龙殿。
一直到正月十五夜里,泉坝火龙才游回龙殿,在泉坝井边,举行仪式,焚化龙头龙尾龙珠和龙身,让火龙隐归大海,保佑生民。村民们祈求五谷丰登、生活富足、岁岁平安。
作为湘中年俗文化典型代表,泉坝火龙融合了民间众多艺术元素,集火龙制作技艺、竹马制作技艺、舞龙表演技艺、春节祈福习俗等于一体,集中展示了湘中民间手工技艺和民俗文化的精华。
在泉坝火龙灯会负责人朱文伟看来,舞火龙,是祈福,是传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礼敬。
来源:红网·观潮的螃蟹
作者:谭卫丰 周伟华
编辑:罗子依
本文为娄底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