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沃野“双生计”:稻油轮作里的增收账

DSC_2980.JPG

种田大户曾苹正与种植专家查看油菜长势。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响炮 通讯员 王艳红 娄底报道

秋意正浓,晚稻归仓。在娄底的广袤田野上,新一轮的生机正在孕育,越来越多的农户在政府的引导下,巧打“时间差”,在稻田里做起了“加法”,唱响了“中稻+油菜”“双季稻+短生育期油菜”的轮作“丰收曲”。这不仅是一道简单的种植选择题,更是关乎千家万户生计与希望的“增收账”。

种田大户的“丰收账”:从泥瓦匠到田管家,家门口的效益

在新化县洋溪镇朝香村,种田大户曾苹正在大田里查看抛播的油菜长势。今年9月,他从镇里免费领回了50多斤油菜种子。“政府政策好,种油菜有补贴,种子也免费提供,我们干劲更足了!”曾苹笑着说道。

今年53岁的曾苹,曾常年在外做泥工。2021年,他选择回乡,一头扎进了生他养他的土地。如今,他流转了160余亩水田,成了当地的种田大户。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植双季稻,每亩有150元补贴,早稻和晚稻每亩每季能收900斤左右干谷。而轮作的油菜,更是“摇钱树”——每亩能产300斤菜籽,榨出约100斤菜油。“市场上菜籽油能卖到10块钱一斤,这又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去年,他购置了播种、翻耕一体机,农忙时还能为周边农户服务,再添一份收入。

“算总账,收益比在外面打工强多了!”曾苹的脸上洋溢着满足,“最关键的是,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小孩。”

DSC_3056.JPG

村民赵嫦娥将田埂边的垄沟进行疏通。

小户种植的“顺手账”:机械化轻装上阵,二十亩田的“金补贴”

在双峰县花门镇花门村,村民赵嫦娥对“稻油轮作”则有另一番体会。她流转了20亩水田,采用的是“一季稻+油菜”模式。

“现在种田不辛苦,都是机械化!”赵嫦娥感慨道。她介绍,政府提供的服务非常到位,免费帮助开沟、播种、施肥、翻耕,“有时候天气好,我们只需要杀一次虫,就等着收成了。”

成本低、管理轻松,让赵嫦娥能将种田当成“手边上的事情”。她详细盘算:20亩油菜能收5000多斤菜籽,出油后能卖到11元左右一斤。扣除请农机合作社收割的每亩80元费用和少许药水钱,所得收益足以补贴家用。

“种子、肥料、开沟、翻耕全是政府提供的,我们自己的投入很少。”她笑着说,“这20亩田一年带来的效益能达到5万元,老公在家搞装修,我种田,日子过得挺红火。”

DSC_3098.JPG

农机手将肥料、油菜种子等放入机器,实现旋耕、碎土、开沟、播种、施肥、封闭除草“六位一体”高效作业。

政府的“发展账”:全链布局,绘就产业新图景

曾苹和赵嫦娥的故事,是娄底市全力推动油菜产业发展的生动缩影。为确保完成全市61.8万亩秋冬种油菜目标,娄底市不仅精准施策,在一季稻区和双季稻区分别推广高效轮作模式,更在提升产业价值上做足了文章。

双峰县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管理股股长王启华介绍,该县正致力于构建“全区域布局、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挖掘”的油菜产业“双峰模式”。今年,县里拿出100多万元补贴,用于购买先进的油菜耕播一体机,实现旋耕、碎土、开沟、播种、施肥、封闭除草“六位一体”高效作业。

“我们一个乡镇一个品种,全县16个乡镇推广10个高产品种,目标就是实现面积最大、单产最高、效益最好。”王启华指着正在进行的高标准农田改造现场说,“改造完成后,这些土地将全部种上油菜。”此外,部分乡镇通过开发富硒油菜苔等特色产品,效益甚至能达到4000元/亩,极大提升了土地产出价值。

顶层设计也在同步推进。11月初,娄底市人民政府将与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签署油菜全产业链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为这片沃野注入了更强大的科技动能。

从农户账本里溢出的获得感,到政府蓝图里的产业雄心,娄底的稻油轮作,正将秋冬的闲田变为增收的“致富田”。

来源:红网

作者:李响炮 王艳红

编辑:熊小航

本文为娄底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rednet.cn/content/646954/61/15382727.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平安娄底
  • 乐游娄底
  • 公示公告
  • 时评
  • 专题
  • 国内
  • 区县(市)
  • 部门
  • 经济
  • 民生
  • 活动
  • 红视听
  • 汽车
  • 房产
  • 企业
  • 健康
  • 教育
  • 文化
  • 时政
  • 融媒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娄底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