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通讯员 余笋)相传宋朝历庆年间,湖南湘中地段,有一处依山傍水的坡地,其间有三株斗大的枫树,枝繁叶茂,参天蔽日,人称枫树坳。山坳下一条小溪蜿蜒东去,此处是宝庆(今邵阳)至巴陵(岳阳)必经之地,当地几户人家相中这块依山傍水、交通便利的风水宝地,在树下搭棚做草鞋、茶饭等小本生意,随着时间的推移,过往客人络绎不绝,饭庄、米店、南杂百货应运而生,至清朝宣统年间改名城江铺,时有店铺200多户,铺面对立,上下共垛连接,路面用青石板铺路,店铺名类繁多,各类货物一应俱全,是当时有名的石板商业街,解放初期,人们根据当地的"壶"形地形将城江铺改名为壶天乡,后经撤乡建镇,壶天镇因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繁华的边贸经济而成为湘乡西北的一个边陲重镇。壶天镇位于湘乡市城以西64公里、其北面与宁乡接壤、南与娄底市毗邻,西与涟源交界。因处湘(潭)、宁(乡)、娄(底)交界点,素有“金三角”的称号。
壶天镇因所处地形和位置而得名。由209省道从湘乡方向进人较宽地段似为壶身,由壶天去娄底的狭长山谷为壶把、去宁乡的向北山谷为壶嘴,“置身壶天,别有洞天”人们使将壶中村落和逐渐形成的小镇,叫成“壶天村”和“壶天镇”。
壶天镇的形成,可追溯到宋庆历五年(1046)。壶天的中心原有三棵参天蔽目的古枫树。村子便被叫成枫树坳。一条小溪名城江河,在坳下东流。因为此地是宝庆(邵阳)至巴陵(岳阳)及宁乡、益阳、长沙等地的必经之地,过往行人常在枫树下纳凉歇息。张家山几户人家便在枫树下搭几间草棚、打草鞋、烧茶水、做饭菜,为行人提供方便。行人渐多,几户人家的草棚也改成茅屋铺面。生意日渐红火,以这户人家为中心,上下左右不断扩充,南来北往生意人看准此地的交通优势,都来投资兴业建房开铺,饭庄、米店、客栈各色店铺应运而生。至清同治年间,已发展成热闹小镇。因城江之滨形成集市,枫树坳便改名城江铺。
至清光绪年间,随着商贩的增多,以坳上店铺为中心,街市延伸成一条长街,又从中支出一条横街,与长街形成“人”字形布局。这时的城江铺已有店铺200多家,成为周围百里范围大米、薯粉、茶叶、花生、茶油等土特产的集散地,出现了数家手工作坊和武术馆、会馆、商会等民间团体。镇上常住人口达1500人,每日流动人口上万人。 因为地处壶天盆地的中心,城江铺演变为壶天街。
百业兴旺,居民富裕,由傅、黎、喻等姓绅土出面等款。将老街全部以青石铺成石板街。
壶天老街长1华里的青石板街, 可称为能工巧匠精心制作的美丽图案。所用青石,每条长短、宽窄、厚薄各不相同,横竖有致,嵌合平整。街中铺横石板,宽0.8m,两侧镇嵌直石板,宽0.3m。街两边砌排水沟,条石砌沿,以青石凿出地漏。青石板街将上街头、下街头、坳上连成一个整体,充分凸显了壶天老街的建筑特色的商业元素。
由城江铺到壶天街,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但主体建估自存完整。全街房屋为土木建筑,东西两边街多为三进直屋,一进为铺房,有楼板和天井,二进中间为厨房,两边为卧室,三讲为仓库,充分体现经营生意的适用性。全街共998间房,排列有序,错落有致。占地面积达27.3亩,现存古建筑面积11280平方米。一条镶嵌成趣的青石板街,街两边一色小青瓦建筑。街入口处有更棚哨卡,上下街各设名更夫,每晚五次敲梆鸣锣,巡街守夜。让人仿佛置身200年前的古邑小镇。改革开放以来,壶天镇经济得到飞跃发展,地理优势更为凸显,新街紧挨老街迅速形成,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老街的古韵和新街的繁荣,相得益彰。(余笋)
来源:湖南都市网
作者:余笋
编辑:廖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