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兵支书⑧丨罗立永:从“三不书记”到“三能实干家”

编者按:

钢枪在手,他们是保家卫国的铁血长城。

锄头在手,他们是田野乡间的超级“尖兵”!

在娄底这片热土上,有一群“最强王者”切换了战场——从军营到村庄,ID没变:“兵支书”!军装虽脱,但Buff满格:纪律性Max!执行力Max!奉献值Max!

他们不搞“纸上谈兵”,玩的是实打实的“野区发育”!八一来临,红网记者深入娄底一线,看“兵支书”如何用军营智慧破解乡村难题!听乡亲们真情实感的点赞!拍下村庄肉眼可见的“颜值+实力”双升级!

这波报道,不唱赞歌,只讲故事!故事里,有泥土的芬芳,有奋斗的汗水,更有退役军人们那颗永远在线、永不掉线的赤子之心。他们正用行动证明:最硬核的“军魂”,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照样能Carry全场!

微信图片_20250814123614.jpg

坐标:双峰县石牛乡湴田村

关键词:“三不书记”“三能实干家”

红网时刻新闻见习记者 熊小航 记者 李响炮 刘丹艳 摄影 方祥文 实习生 丁欣艺 通讯员 常彬 李建杰 娄底报道

盛夏的湴田村,水泥路蜿蜒至家家户户,茶园里飘来阵阵清香,路边的格桑花开得鲜艳。村民们见了罗立永,总爱拉着他说上两句:“罗书记,研学基地什么时候能弄好?”“今年的‘最整洁户’评比,我家肯定能得奖!”

这随口的问询里,藏着沉甸甸的信赖,更映照着村庄十年间的蜕变。十年前,罗立永脱下军装,将部队锤炼的拼劲带回大山。彼时的湴田村,还困在“路难行、钱难赚”的困境里,是个被边缘化的村庄;而如今,在他带领下,这里已蜕变为“道路洁净、灯火通明、产业兴旺”的样板地。

谁能想到,这位带领乡亲闯出致富路的“兵支书”,上任之初竟是个连村名都念不对的“三不书记”?他的蜕变密码,正是十年如一日的实干—— 从“认不全人、摸不清地、搞不懂村务”,练就了“能认民情、能谋产业、能聚人心”的真本领。

微信图片_20250814161925.jpg

林业资源丰富的石牛乡湴田村。

能认民情:“小菜鸟”变“老师傅”

2014年刚上任时,当了5年兵、只有初中文化的罗立永,是个名副其实的“三不书记”——认不全人、摸不清地、搞不懂村务。攥着皱巴巴的村民名单站在村委会门口,他能认出的还不到一半。

“罗书记,湴田的‘湴’,可不是‘并’啊!”村里的老人纠正他。他红了脸,把 “认人、认地、认难题”写在笔记本第一页。

彼时的湴田村,是由3个村合并而成的“大村”,人心散,路更难。穿村主干道仅3.5米宽,会车得来回倒;有的路段甚至只有3米,村民常因车辆剐蹭闹矛盾。

“修路!”他在第一次村委会上拍了板。可修路要动土,征地补偿、房屋拆迁成了“拦路虎”。有村民拍桌子骂,有老人躺在地上挡施工。他定下铁规矩:“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关键是解决问题。”

姚金莲老人的老宅恰在规划路线上。老人怕危房改造补助不够,自己年纪大、残疾儿子没人照顾,迟迟不肯挪。罗立永天天往她家跑,一边耐心劝说,一边实打实办事,帮她争取镇上扶持资金,联系工程队,还为她儿子找好了养老院。最终,新房建起来了,路也通了。

“以前回村跟考驾照似的,会车得倒半天;现在一脚油门直抵家门口!”村民罗慎之的话,道出了村里最直观的变化。

“刚来时我是‘菜鸟’,老书记教我‘村民的事,急不得’。”罗立永笑着说,“现在他们信我了,不是因为我多能干,是因为我把他们的事当自家事。”

微信图片_20250814152629.jpg

湴田村探索出来的“稻鸭共生”生态循环种养模式。

能谋产业:“空口袋”变“钱袋子”

路通了,罗立永又盯上了村民的“钱袋子”。

刚回村时,湴田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他深知,要过好日子不能“等靠要”,必须盘活资源搞产业。

他先盘活村里闲置山地,建起百亩茶园,注册“鸡啼峰”茶叶品牌,添置生产设备、拓宽销售渠道。如今茶园年收入达10余万元,带动30余名村民和困难户增收,成了集体经济的“龙头”。

紧接着,他紧盯市场需求,专程赴长沙理工大学取经,引入越光稻,在专家指导下建成200亩标准化种植基地。“这个项目年创收10多万元,高峰期每天用工20多人,让村民能在家门口挣钱。”村干部李玉兰说。

罗立永的笔记本上,一笔笔“增收账”记得清清楚楚。如今湴田村的集体经济年收入已从“零”稳步增长到15万元,直接带动200户村民年均增收1.2万元。

而罗立永的规划还在继续。利用闲置学校建研学基地,用闲置民房搞民宿,修林耕道发展竹产业深加工和林下经济,借助现有资源做休闲旅游,让乡村美景变成“致富资本”。

微信图片_20250814152601.jpg

罗立永走访村民。

微信图片_20250814152624.jpg

湴田村民俗馆。

能聚人心:“吐槽点”变“幸福点”

“口袋鼓了,腰杆硬了,村民对日子的盼头更高了。”罗立永清楚,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更要“美家园”。

他带着班子成员走家串户听心声,把村民的“吐槽点”变成治理的“发力点”,在村容村貌提升上做足“精细活”。

硬件上,新硬化的十公里道路通到家家户户,20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夜归路;残垣断壁、废弃石块被清理一空,闲置荒地变身“小菜园”“小花园”,村民雨天不“踩泥”、夜晚不“摸黑”。

软件上,他推行“以奖代投”。集体出水泥沙子,村民认领任务整治自家庭院,定期评选“最整洁户”,赢了能领洗衣粉、菜籽油。家家户户比着扫院子、擦窗户,昔日的“脏乱差”,成了“四季有花赏,月月有果尝”的美丽庭院。

而湴田村的“美”,更在人心。退役军人防汛抗旱、森林防火时穿起迷彩服冲锋,平时还帮着调解家长里短;司法所干部、乡贤、老党员凑一块,用“情理法”化解矛盾。

党员更是带头往前冲。修路灯时扛电杆,种茶树时挖树坑,谁家有难处第一个到场。“党员往前站,群众跟着干”,在湴田村不是口号,是看得见的行动。

从路通到业兴,从村美到民乐,湴田村的变迁里,藏着罗立永的“较真”,更藏着全村人“一起干”的热乎劲。

相关报道>>>兵支书①|谢时文:从“砂场废墟”到“甜蜜果园”的逆袭战

兵支书②|从老板到“拼命三郎”?梁四华四年跑完尖山岭五年路

兵支书③|袁勇洪:白衬衫下的“乡村逐梦人”

兵支书④|虎塘村的“三牛书记”黄水堂:犟得值 拼得值

兵支书⑤|方林松:乡村振兴路上的“突击手”

兵支书⑥|罗新文:敢啃硬骨头 能种 “摇钱树”

兵支书⑦丨毛坪社区的“领路人”:刘军用实干踏出四条“振兴路”

来源:红网

作者:熊小航 李响炮 刘丹艳 方祥文 丁欣艺 邹慧怡 常彬 李建杰

编辑:罗子依

本文为娄底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rednet.cn/content/646942/58/15201264.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平安娄底
  • 乐游娄底
  • 公示公告
  • 时评
  • 专题
  • 国内
  • 区县(市)
  • 部门
  • 经济
  • 民生
  • 活动
  • 红视听
  • 汽车
  • 房产
  • 企业
  • 健康
  • 教育
  • 文化
  • 时政
  • 融媒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娄底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