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兵支书⑥|罗新文:敢啃硬骨头 能种 “摇钱树”

编者按:

钢枪在手?他们是保家卫国的铁血长城。

锄头在手?他们是田野乡间的超级“尖兵”!

在娄底这片热土上,有一群“最强王者”切换了战场——从军营到村庄,ID没变:“兵支书”!军装虽脱,但Buff满格:纪律性Max!执行力Max!奉献值Max!

他们不搞“纸上谈兵”,玩的是实打实的“野区发育”!八一来临,红网记者深入娄底一线,看“兵支书”如何用军营智慧破解乡村难题!听乡亲们真情实感的点赞!拍下村庄肉眼可见的“颜值+实力”双升级!

这波报道,不唱赞歌,只讲故事!故事里,有泥土的芬芳,有奋斗的汗水,更有退役军人们那颗永远在线、永不掉线的赤子之心。他们正用行动证明:最硬核的“军魂”,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照样能Carry全场!

微信图片_20250811151058.jpg

坐标:冷水江市渣渡镇周头村

关键词:实干担当 富民兴村

红网时刻新闻见习记者 熊小航 记者 李响炮 摄影 方祥文 实习生 汪娟 邹慧怡 通讯员 常彬 李建杰 娄底报道

烈日当空,冷水江市渣渡镇周头村的集体经济产业园内一派繁忙。

“咯~咯~咯”,还没看到养鸡场的大门,就听到了大公鸡的打鸣声。随着大门缓缓推开,一群 “跑山鸡” 扑棱着翅膀,争先恐后地涌向饲养员。

“以前车到不了,运饲料全靠小推车挪,费时又费力。现在这条路修通了,方便多了,真是省了大力气!” 养殖户蔡朝晖说,“基础设施能这么好,多亏了罗书记有本事,为我们解决了大难题。”

蔡朝晖口中的“罗书记”就是周头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罗新文。

一把 “铁扳手”,拧开村子发展的 “死结”

要解周头村的困局,得先扳开最卡壳的地方。

2017年,罗新文刚回村担任村主任时,周头村还是另一番模样。山头光秃秃的,泥巴路深一脚浅一脚,村民守着几亩薄田,日子过得紧巴巴。罗新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他首先盯上了光秃秃的山头。没有机械,就靠人力;没有捷径,就凭实干。他带着村民扛树苗、挖树坑,一锨土一瓢水地“喂”着幼苗。如今,曾经的荒山渐渐被1600亩林子裹成了绿团,900 亩杨梅树枝繁叶茂,红果缀满枝头,连空气都飘着甜香。

路是最较劲的“死结”。村里的毛坯路,雨天能陷进半条腿,村民出门得套雨靴、拎皮鞋,孩子上学摔得一身泥。

修路款批了下来,却卡在了占地纠纷上。罗新文一家一户地“磨”,蹲在村民门槛上算细账:“路通了,收粮方便、看病及时、小孩上学安全,哪样不省心?”

这账一算就是四年,罗新文一次次往镇里跑,跟施工队谈价格、跟村民讲政策,嘴皮都快磨薄了,终于把坑洼的泥路修成了水泥路。

水也清了。他带着大伙找水源、铺管道,想尽一切办法让家家户户喝上放心水;夜里也亮了,一盏盏路灯把孩子们的上学路照得通明。乡亲们笑着说:“黑灯瞎火的日子,总算过去了!”

微信图片_20250811154421.jpg

冷水江市渣渡镇周头村。

微信图片_20250811154436.jpg

位于冷水江市渣渡镇周头村的周头水库。

一颗“热心肠”,焐热全村人的“心”

村子像样了,罗新文却盯着人心:“房子新了,心不齐,还是一盘散沙。”

他给村干部上了“紧箍咒”。每周一必须开例会,上周的事得“清账”,本周的事要“落袋”,谁拖着村民的事不办,他第一个不答应。

去年夏天,两户人家为鱼塘边界吵得要动手。例会上一提,他马上跑到村民家,蹲在塘埂上听两家人“摆理”,“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划条线,以后互相搭把手喂鱼,多好?”没隔几天,俩人头对头给鱼撒食去了。

他不爱在村委会 “关起门说事”。一张方桌、几壶热茶、几条长凳,就到村民家门口开起了 “屋场会”。谁家盖房、村里修渠,大事小情都摊开了聊。“部队里就是这样,众人的事众人扛。” 他常说,大事小事都要大伙一起商量,任何时候都不能搞一言堂。

退役军人、党员被他组成“突击队”,汛期扛沙袋、旱季找水源,谁家有难处,喊一声就有脚步声。去年暴雨冲垮水渠,他们连夜冒雨抢修,天亮时水顺着渠流进田里。罗新文说,当时乡亲们端来热茶,杯沿烫得手直缩,心里头比啥都暖。

慢慢地,吵架的少了,搭手的多了;说闲话的少了,想辙的多了。

微信图片_20250811151012.jpg

罗新文走访养殖大户。

微信图片_20250811151051.jpg

罗新文与种植基地负责人察看油茶林长势。

一股“闯劲”,蹚出致富的“道”

环境顺了,人心齐了,罗新文又盯着大家伙的钱袋子。“日子要甜,得有实打实的进项。”

“我先蹚蹚水!”2018 年,他拉上几个退伍兵,搞起“党支部 + 退伍军人 + 基地 + 贫困户”模式,牵头成立合作社,在山坳里栽下 200 亩黄桃、沃柑、梨…… 后来,还养起了藏香猪。

为了把这些“宝贝”养好,他跟着技术员泡在山上,从果树剪枝的角度、施肥的配比,到藏香猪的饲料搭配、疫病防治,样样学在实处、干在细处。

功夫不负有心人。挂果第一年,黄桃甜得能粘住指尖,沃柑一咬就淌出蜜似的汁水;藏香猪也养得膘肥体健,肉质紧实。23 户贫困户在园子里务工,摘果、喂猪、除草,年底算账时每户都多了几千块收入,村民李汉民擦着汗笑:“这比在外头打零工稳当多了,守着家就能挣钱!”

合作社成了,罗新文更有底气了。他带着村民往龙盘山拓荒,上万只跑山鸡在林间刨食,145亩油茶树挂满 “金疙瘩”。如今,龙盘山成了实打实的 “聚宝盆”。

眼下,他又规划起了新蓝图。把村边小河清淤绿化,放些鱼让城里人来钓;把产业园的 1000 米路修平,开个采摘园,让游客自己摘果子、吃农家饭。

“我们这生态就是本钱,得让它变成真金白银。” 他望着远处的山,眼里闪着光,“当过兵的,骨头硬、韧劲足,就没有跨不过的坎。周头村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来源:红网

作者:熊小航 李响炮 方祥文 汪娟 邹慧怡 常彬 李建杰

编辑:罗子依

本文为娄底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rednet.cn/content/646942/55/15193805.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平安娄底
  • 乐游娄底
  • 公示公告
  • 时评
  • 专题
  • 国内
  • 区县(市)
  • 部门
  • 经济
  • 民生
  • 活动
  • 红视听
  • 汽车
  • 房产
  • 企业
  • 健康
  • 教育
  • 文化
  • 时政
  • 融媒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娄底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