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坚持“整村推进”建设美丽家园——市移民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纪实

1.jpg

重点扶持移民产业——新化县桑梓镇天鹏生态园茶叶基地。

QQ图片20190109151649.jpg

省移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新连(左三)在市移民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劲松(左二)陪同下调研柘溪库区重点移民示范村——新化县琅塘镇晚坪村。

红网时刻娄底1月9日讯 偏僻的荒山开发成了一片片茂盛的果林,贫瘠的黄土地上建起了一幢幢崭新的楼房,在移民库区放眼望去,满眼皆是山清水秀,人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构成了一幅幅和谐美丽的画卷。可是换作以前,这样的景象只是库区移民心中的美好愿望,不敢想象现如今能美梦成真。移民库区的“好山好水好人家”已成为乡村振兴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娄底市有列入移民后期扶持的大中型水库16座,移民后扶人口共计32万人,此外,还有淹地不淹房人口、小水库移民和城镇非农移民30万人。全市移民总人数达60多万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28.2%,全市总人口的13.4%,是湖南省水库移民人数和重点移民村最多的市州,是全省整村推进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建设的主战场,同时也是我市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目前,全市1857个行政村中有1592个是移民村,基本都因为生产资源少,贫困程度深,又受到自然资源条件的制约,库区的发展速度一直落后于非库区。现阶段全市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占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6.4%,尚有1.56万建档立卡贫困移民尚未脱贫。可以说,如果移民美丽家园建设目标实现了,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我市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水库移民得以脱贫致富,就意味着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思想,落实中央部委关于移民后扶工作的新要求,落实市委关于全市乡村振兴战略的新部署,市移民局全力推动乡村移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认真落实各项水库移民后扶政策,持续推进移民增收致富、推动库区民生改善,切实维护好移民的权益,为移民群众办成了一系列大事、喜事,解决了一系列难事、实事,让全市水库移民人均纯收入从2006年的1249元增长到2017年的8040元,有力推进了全市移民致富奔小康步伐,确保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和谐稳定。2018年3月19日,我市移民整村推进重点村新化县月弓桥村的新风貌出现在央视新闻联播的画面中,向全国人民充分展示了湖南省、娄底市乡村振兴的新气象、移民工作的新局面、移民工作者的新担当。

QQ图片20190109151646.jpg

水库移民生产实用技术培训班现场。为加快移民脱贫步伐,有效提升库区移民就业技能,移民部门组织对水库移民进行特色产业实用技术培训和委托进行劳动技能培训,累计培训移民36138人次,其中劳动技能培训14952人、生产实用技术培训21186人次。

QQ图片20190109151638.jpg

移民资金重点打造的水府庙国家级湿地公园游客码头及旅客接待中心。2018年国庆长假期间,该中心日接待游客达5000人次。

实施脱贫解困行动 让移民新村“强”起来

全力实施脱贫解困的“民生”工程。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通过准确发放移民直补资金、全面落实移民惠民政策、引导发展移民产业、提升移民创收技能等多项举措加快贫困移民脱贫步伐。同时将特殊贫困移民纳入教育扶贫、医疗救助和低保政策兜底范围进行扶持。

“感谢党和政府到现在都没有忘记我们这些人!”新化县花山村村民陈建伟拿着存折兴奋地说,从2007年起,移民后扶直补资金已经直接发放到他的账上。

移民现金直补是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市全力实施脱贫解困的“民生”工程。它是指对符合条件的移民将每人每年600元的补助资金(或除项目扶持外的直补资金)通过“一卡通”直接发放到移民手中的补助方式。对于原本贫穷的移民来说,这笔资金可以直接用于改善生活条件,稍解燃眉之急。我市贯彻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扶政策工作自2006年8月份启动试点、11月面上工作全面铺开以来,通过“一卡通”,全市按季度发放到移民个人直补资金累计超10亿元。

精准实施脱贫解困的“安居”工程。即对大中型水库移民中,生命财产安全受山洪地质灾害严重威胁、或人均耕地0.2亩以下生存环境极端恶劣不搬迁无法摆脱生活困境的困难移民、或长期居住在船上以捕捞为生且岸上无地无房的水上漂移民等三类人口实施搬迁补助。先后扎实开展了大中型水库移民避险解困三批试点工作,共投入避险解困移民资金4.25亿元,共计扶持移民21579人。其中:第一批试点的新化县于2014年完成试点任务,投入移民资金3.3亿元,建成移民避险解困安居房5786栋(套)120万平方米,解决了6124户16876人的安居问题。第二批试点的涟源市,2015-2016年投入移民资金3650万元,解决了1825人的安居问题。第三批试点的双峰县、冷水江市、新化县,2017年起投入移民资金5756万元,解决了2878人的安居问题,基本达到险有所避,困有所解,水库移民过去那种“水上漂”,居无定所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着力实施脱贫解困的“基础”工程。重点解决移民群众最关心的饮水、道路、排污、灌溉等与生活息息相关问题。近年来,全市累计实施水库移民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000余个,实施了涟源古塘大湾村渡改桥工程、新化河西沿江公路、梅花洞通库公路、大江口水库环库公路、燕霄水库常双公路、双峰县杏子铺镇集中供水、新化县琅塘镇太平水厂、冷水江市禾青镇炉竹村饮水工程、经开区大埠桥集中供水工程等重大民生项目,兴建渠道600km、堤坝2.5km,维修山塘水库212座,新增灌溉面积3.7万亩,开发土地5400亩,兴建公路1900km、机耕道510km,新架和改造供电线路82km,解决6.5万人饮水安全,改善校舍12万平方米,建设村卫生室4万平方米,库区“行路难、用水难、用电难”等问题基本解决,广大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库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库区移民新居如雨后春笋,成为库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让移民有房住,有钱花,处处洋溢着满满的幸福感,整个移民新村自然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实施产业优先行动 让移民新村“富”起来

吃水果,听音乐,晨跑……在双峰县杏子铺镇水府庙旅游区内的库区移民村内,一群山鸡在这里惬意生活,这群山鸡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水果鸡”,鸡的主人就是有梦想敢闯敢干的曾海南、刘亚夫妇。“水果鸡的名气越来越大,一只鸡可以卖到200元至800元不等。”刘亚指着鸡棚里的鸡告诉记者,因为野性十足而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各地的采购商都是慕名而来。

这仅是我市移民部门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推动产品变商品的一个缩影。充分挖掘移民重点村的资源和产业优势,重点扶持发展能让移民直接受益的种植、养殖、加工等特色产业,努力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在移民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国藩溪砚、天鹏有机茶叶、渠江薄片等知名品牌已享誉全国,杨梅、黄桃、红心柚、稻田有机鱼、水果鸡等产品也声名鹊起,有的产品甚至已远销海外。

为了激发更多移民群众的创业热情,移民部门采取以奖代投的方式,推动移民转型成“市民”。鼓励他们建起了一批又一批特色产业基地,以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而带动移民开展特种养殖、种植及农产品深加工业等全面发展。如曹家镇娘家村,投入50万元的移民资金,带动全村60多户移民加入合作社,引导移民参与投入共计600多万元,建起了湘中最大的鱼苗鱼种场以及500亩蔬菜基地。要说起移民户中典型的创业代表,市移民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劲松更是如数家珍:“新化县打工青年蔡辉华,返乡投资1800万元,发动移民群众投资入股,县移民局整合资金1080万元支持创办年产值1800万元的天鹏生态园,实现年利税400万元。袁叙用等5人成立水果种植合作社,目前已开发黄桃基地1000亩,由移民部门负责提供技术支持和资金补助,现在合作社的年产值达到300余万元。”为展示库区产业发展、乡村振兴新面貌,2018年,我市各个移民部门联合红网娄底站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娄底市乡村振兴四季歌·移民好人家”主题宣传活动,通过宣传发动、基层推荐、资格审查、集中宣传、网络投票、综合评定等环节,在14户大中型水库移民“好人家”候选对象中评选出10户“娄底移民好人家”并进行表彰推介,在红网时刻新闻客户端和“湖南水库移民培训”微信公众号开展的网络投票宣传展示中,参与投票人数达到3万多人,访问人数超过100万,通过传递榜样的力量,积极地带动我市广大移民群众的创业就业的激情,省移民局对此项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移民富不富关键看产业,而产业成功的关键在于吸引市场主体参与。如何引导市民下乡、能人回乡、企业兴乡,我市移民管理部门在这方面有过积极的探索。2017年,移民部门采取以奖代投的方式投入的项目资金,吸引了社会其他资金及移民自筹资金高达3亿元,真正起到了移民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QQ图片20190109151644.jpg

被评为"娄底市十佳水库移民好人家"之一的娄底经开区大埠桥办事处华胜村移民陈小文看着长势喜人的稻田,脸上充满了喜悦。

当农业产业慢慢走入平稳的发展时期,再突破单一的种养殖方式,推动库区变“景区”。新化县月弓桥村以牛郎织女文化为背景,招商建起了全省闻名的“斗牛”广场;娘家村以蔬菜大棚、杨梅产业、鱼苗鱼种为抓手,创新性地开展农业采摘观光游;双峰县双源村依托水府庙库区旅游资源,引资建成了旅客接待中心,仅2018年国庆长假期间日接待游客数突破5000人次。娄底经开区华胜村利用毗邻娄底中心城区的优势,联合周边几个村流转土地3000多亩种植油菜,举办了经开区第一届油菜花节,吸引十多万人来观光赏花……零零散散的水泥土砖房屋变成了错落有致的企业厂房区,普通的库区基地变成了游人络绎不绝的观光景区,不得不说这是一种质的飞跃。在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优化产业布局,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方向上,再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适度规模产业基地,做长产业链条,是长远之计。我市移民部门从政策、资金、人才和技术上加大对移民库区产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融合发展第一、二、三产业,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实现了产业兴旺、移民增收。

实施全村改造行动 让移民新村“美”起来

当走进新化县琅塘镇晚坪村,踏上我市第一条村庄彩色生态自行车路,虽然耳边听到的依然是不变的乡音,可眼中看到的却是户户通的水泥路,整齐有致的路灯,以及路边争相斗艳的花草绿植……

水库移民美丽家园建设的兴起,全面促进了试点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的改善,激发了移民共建美丽家园的热情和内生动力。我市充分发挥移民资金杠杆作用,建立以移民资金投入为主,整合文化、卫计、旅游等部门资金和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对示范村的村容村貌进行大改造、大提升。根据村庄不同的自然肌理、建筑风貌、地理环境、社区形态,进行特色塑造和规范管理,展现移民村“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别致风格,实现村容村貌的整体提质。

鼓励村民自建庭院,引导农民相对统一房屋建筑的形状和色调,适时适度对原有房屋进行风貌改造。实现家家户户、每个院落“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把人居环境美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大力实施房前屋后庭院化,把房前屋后的零星地块变成了“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既美化了人居环境,又展现了田园风光。同时大力实施“村—组—院落—农户”网格化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庭园、清洁水源的“四清”行动,推动田园变公园,着力打造林院相依、村田相连、山水相融的生态田园风光。乡村美了,乡亲富了,乡愁也留住了。

在抓好示范村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改造的同时,还重点突出对移民群众感恩、法治、自强“三大”教育,大力推行“宣传转民风、党员带民风、法制束民风、典型引民风、制度传新风”五位一体建设。提倡文明建设行动,广泛开展村规民约“大讨论”,“好人好事”宣传榜,农家书屋“大科普”,居民围墙“道德栏”等“四大”阵地,让广大移民群众潜移默化地接受道德、法治、政治教育。同时开展禁燃禁炮、文明办事、文明家庭和“娄底乡村好人家”推选活动,引导群众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在全市试点示范的移民重点村,依旧保持着零投诉、零上访的记录。

近年来,我市移民部门按照“统筹安排、分类实施、试点先行、示范带动、重点突出、解困优先”的原则,投入移民专项资金1.4亿元,配套实施移民美丽家园建设项目1203项,新建或改造移民房屋127750平方米、村级文化活动室589个、公厕62座3100平方米,实施环境整治170处,着力打造了水府庙库区中阳村、双江水库清桥村、柘溪库区中联村等45个移民美丽家园示范点,改变了全市移民村基础设施薄弱,增收渠道单—,村庄布局不合理,村容村貌脏、乱、差等现象,促进了移民收入稳步增长,改善了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移民素质也得以明显提高。

群众关系变和谐了,社会风气变好了,人的心灵变美了。水库移民示范村“好山好水好人家”已成为娄底乡村一张靓丽的名片。(娄底日报记者 贺杨依依 通讯员 钟青锋)

来源:红网

作者:贺杨依依 钟青锋

编辑:李革革

本文为娄底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rednet.cn/content/2019/01/09/4631571.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万宝新区
  • 重要新闻
  • 平安娄底
  • 乐游娄底
  • 质量娄底
  • 治超
  • 公示公告
  • 时评
  • 专题
  • 国内
  • 区县(市)
  • 部门
  • 经济
  • 民生
  • 活动
  • 商圈
  • 红视听
  • 汽车
  • 房产
  • 企业
  • 健康
  • 教育
  • 发现娄底
  • 文化
  • 时政
  • 融媒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娄底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