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杏子铺镇:3200名渔民上岸吃上“生态饭”

6月的溪口水库,阳光灿烂,绿树倒映在清澈的湖面上,水鸟在湖面嬉戏,载着游客的船只在湖面上来回穿梭。一阵微风吹过,湖面碧波荡漾,一派心旷神怡的景象。

溪口水库又名水府庙水库,跨娄星、双峰、湘乡3个县市区,其中水库大坝坐落在双峰县杏子铺镇,该镇双源、溪口、梓园、吴合、双溪5个行政村分布在库区。

“溪口水库过去可不是这样啊!那时湖面上网箱密集、漂浮物成堆、湖水浑浊。”这是一位库区村民的回忆。记者了解到,从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库区群众“靠水吃水”,网箱养鱼成为库区群众的“生存之道”和主要致富门路,最多时达2.2万余口。网箱数量急剧增加,鱼饵饲料大量投放,在危害水库行洪安全的同时,污染了水质,严重影响了溪口水库的水生态环境。

“守护好一江碧水,发展绿色生态,网箱必须退养!”杏子铺镇党委书记王景华表示,为坚定走保护优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还溪口水库一湖清水,从2015年开始,镇党委政府从大局出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一场网箱拆除“战役”在溪口水库打响。按照上级关于保护水府庙水库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工作要求和统一部署,该镇向库区生态治理“亮剑”,把网箱养殖取缔工作作为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在充分考虑广大养殖户利益的前提下,立足实际,精心制定了工作方案及相关补偿政策措施,得到了渔民的普遍认可,成功将库区内所有网箱全部拆除,3200余名“渔民”彻底“上岸”。

网箱拆除,产业不能拆。为了让渔民们吃上“定心丸”,杏子铺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渔业转型发展的新路,从库区休闲旅游发展、经果林种植、职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着手,通过兴办溪砚厂、开办农家乐、发展种养专业合作社、免费供应种苗、发展生态旅游公司等举措,带动网箱养殖户转产转业,让上岸渔民留得住、过得好,彻底告别靠水谋生、看天吃饭的传统生活方式。

双源村村民曾新民“上岸”后,在家门口办起了“农家乐”。“旅游旺季时,每天有近千元的收入。”多年来,曾新民靠着30多口网箱支撑着一家生活,可自从不慎摔倒受伤后,他因病致贫,成了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村里的帮助下,曾新民争取了5万元小额贷款,再东拼西凑借来一笔钱,在水库旁建了一个小农庄。农庄建成后,主打纯天然绿色食品,游客纷至沓来,曾新民的腰包慢慢鼓了起来,顺利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没有好政策和政府的扶持,哪有今天的好生活!”

与曾新民一同“上岸”的渔民,纷纷吃上了“生态饭”,村民刘艳群安心养起了竹鼠。这些年,刘艳群先是种地,后来下水养鱼,响应号召拆了网箱,“退一步”回到岸上养起了竹鼠,一年收入10万元以上。从田农到渔民再到养殖专业户,她的身份变了好几回,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清除网箱养鱼,扶持渔民生态致富,仅是杏子铺镇生态治理的一个样本。近年来,杏子铺镇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有机统一,让“高颜值”与“高质量”齐头并进。如今的溪口水库,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又一个好去处。


来源:娄底日报

作者:王星 罗江 肖展发

编辑:袁雅琴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万宝新区
  • 重要新闻
  • 平安娄底
  • 乐游娄底
  • 质量娄底
  • 治超
  • 公示公告
  • 时评
  • 专题
  • 国内
  • 区县(市)
  • 部门
  • 经济
  • 民生
  • 活动
  • 商圈
  • 红视听
  • 汽车
  • 房产
  • 企业
  • 健康
  • 教育
  • 发现娄底
  • 文化
  • 时政
  • 融媒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娄底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