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代为师的“老董”一家

微信图片_20200910165306_副本.jpg

“老董”一家。

红网时刻通讯员 肖鹄 娄底报道

端庄的气质,和蔼的笑容,温婉的声音……这是董红菊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而这个印象也恰恰符合她的身份,一名耕耘讲台21年的小学语文老师。要说董老师的故事,不得不先说一说她的爷爷“老董”。

初心:儿时记忆里的“老董”

“我的爷爷叫董启焱,是衡东县踏庄乡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关于老师的记忆就是从他身上开始。”董红菊一直无法忘怀儿时记忆里的爷爷。

董红菊因为幼年丧母,一直是奶奶抚养成人。当时,一辈子从事教师职业的爷爷总给幼年的董红菊一种威严的感觉,再加上长期在学校工作不能经常回家,爷孙之间似乎并未过于亲昵。一次偶然的机会,董红菊第一次接触到了学校,从此爷爷和老师一同铭刻在了她的心灵深处。

那一天,董红菊想购买一本新华字典翻阅,因为家庭经济拮据,这成为一笔很难取舍的开支。这时,董红菊的爷爷二话没说牵着孙女幼小的双手,一步一步翻过几座山,走到了爷爷所任职的学校。

“我还记得当时学校在一个山坳里,全是由土砖建成,环境非常艰苦。”董红菊回想起爷爷带着她穿过一条土长廊,每遇见一名老师就会有人打一声招呼“老董”,爷爷乐呵呵地回应:“我来给孙女借一本字典。”

事后,“老董”这个称谓久久萦绕董红菊的心头,看到当时学校的孩子们、老师们或是用崇拜,或是用敬仰的眼神注视爷爷时,董红菊的心底萌发了一个梦想——我也要成为老师,做像爷爷一样的“老董”。

“那是爷爷唯一一次带我去学校,而他平时的言传身教也感染着我。”董红菊告诉记者,她的爷爷为了履行好一名老师的职责,不仅需要备课,还经常在昏暗的油灯下练习毛笔字,每天通过爬山锻炼身体,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着。除了教书育人,董红菊的爷爷生活中还关照着同村一个孤寡老人,只要休息时回到家,就会给老人送去香烟等物品,与老人拉家常聊天,爷爷的爱心行为成为董红菊记忆不可或缺的一环。

“爷爷热爱老师这个职业,衡东老家至今还留存一个镜框,里面工工整整裱着一级教师的奖状和一份学校发的聘书,这是爷爷留下来最宝贵的礼物。”董红菊忘不了爷爷,更忘不了爷爷留下的那一份关于老师的最初印象。

传承:今天的“老董”

1999年,董红菊如愿以偿走上了讲台,成为娄底星星实验学校(时为娄底师范附小)一名小学语文老师,21年来,关于爷爷的记忆在她的身上得以传承。

“我现在是学校的大队辅导员,可是,我一辈子都不会舍弃三尺讲台。”2017年,担任了18年班主任的董红菊被学校调任学校大队副辅导员,今年被任命为学校大队辅导员,当人们恭喜她可以离开教学一线时,她却给学校领导发了一条长长的微信,其中一句话“语文教学已经是我工作的一部分生命,不能任教语文,我感觉工作失去了灵魂”打动了校领导,让她在担任大队辅导员的同时,还继续担任语文老师,只是不再担任班主任。

一个人担任两份工作职责,繁重的工作任务却磨灭不了对于老师这个职业的热爱,也许就是爷爷最初那份感动让董红菊至今无法忘怀。为此,董红菊最愧疚的就是她的第二个孩子,今年才一岁多。

“我必须随身提着一个大包,包里有语文教材,有工作笔记本,有讲课用的扩音器……鼓鼓囊囊塞满了,就是为了不耽误工作。”董红菊告诉记者,每天都要早出晚归,即使家里离学校只有一步之遥,也无法抽出一点时间进家门。晚上七点以后回到家哄着孩子睡着后,又马上要温习教材、梳理大队工作,往往要忙到凌晨时分才能躺下。

虽然工作繁重,董红菊最享受的还是站在讲台上讲课。多年来,董红菊的教学能力有目共睹,深受学生和家长,乃至同事们的欢迎和赞叹。曾经有一堂公开课,董红菊教授《慈母情深》一文,她联系幼年丧母的经历,声情并茂的讲述让台下的师生们深受感动,许多人潸然泪下,公开课最终在满堂喝彩中落幕。董红菊对教学有着自己的认识:“老师讲课的时候应该像一棵树,像树根抓土壤一样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们有兴趣去听课,这就必须要老师平常去积累学习。”21年来,董红菊的语文课已经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一堂课。

董红菊除了教学上的认真负责,对于学生的关爱更是无微不至。在担任班主任期间,董红菊时刻关注班上或是家庭困难,或是学习吃力的孩子。曾经有一个姓黄的女孩子,她与母亲从乡下赶到娄底插班读书,因为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只能住在娄底城区一个工地的窝棚里。董红菊得知这个情况后,一方面安排班上的老师和同学对这名女孩子进行了学业上的辅导,将其落后的数学成绩补了上来;另一方面则积极联系学校、班委会等,发动学校的师生在六一儿童节等节日开展慰问,并免去了班级活动经费,学校更是为其母亲联系到了市园林处一份临时工……如今,女孩已经顺利进入娄底一中附属星星中学,她的母亲感动地说:“董老师是我这辈子最感激的人。”

今天,已到不惑之年的董红菊仍忘不了爷爷“老董”,她对记者说:“我现在也很喜欢‘老董’这个称呼,因为爷爷用自己几十年的教育生涯赢得了这个称呼,我也希望能传承爷爷这个称呼。”

携手:子承父业的“另一半”

对一个班级来说,语文老师和数学老师是天生的搭档。巧合的是董红菊是一名语文老师,她的丈夫刚好是一名数学老师,他们都是娄底星星实验学校的教学骨干。传承爷爷是董红菊的梦想,她的丈夫戴良则传承的是父亲的理想。

“我的父亲是一名中学老师,因为工作调动频繁,父亲曾经带着儿时的我奔波在各个学校,似乎从小就与学校有不解之缘了。”戴良接受记者采访时,笑着谈起了儿时与学校的故事。

当年,戴良的父亲戴新民是一名中学语文老师,辗转在涟源几个中学教书,为了照顾年幼的戴良,只得在哪教书就带着孩子住哪。因为工作繁忙,再加上生活艰苦,工作闲暇之余,总要抽空赶回家忙农活,那也成为戴良小时候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这样的状况持续到戴良读初二的时候,内敛的戴新民并未有更多时间去陪伴孩子,但是因为在各个学校的奔波,戴良却拥有了众多的同学,以及对老师这个职业朦胧的憧憬。

“父亲是希望我成为一名老师。”戴良对于父亲的期盼最好的回应就是考入了师范院校,在17岁时就站上了讲台,真正成为了一名老师,至今仍耕耘在三尺讲台上。

记者问起第一次站上讲台的感觉,戴良如此回答:“我也许真有当老师的天赋,记得第一次上台的时候,一点都没有怯场,就感觉讲台就是我的舞台,如此熟悉,如此挥洒自如。”23年的教学经历,让戴良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数学老师,一个又一个孩子在他的教导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正是因为其过硬的教学本领,以及高尚的教学品格,他成为娄底星星实验学校首次校长奖的唯一获得者。

从爷爷到孙女,从父亲到儿子,董红菊与戴良伉俪的教师家庭值得尊敬。也因为有这样的传承,让我们的下一代有着更美好的未来;也因为有这样的传承,“老董”的故事还会延续,“老董”也会越来越多。

记者手记

爱是为师之道的初心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因为有老师,文明得以传承;因为有老师,我们得以有一技之长、谋生之道。老师,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尊敬。

“老董”一家的故事,不仅是一个关于老师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爱的故事。采访中,还有一些细节。比如“老董”不仅教学,还一直坚持不懈锻炼身体,坚持不懈关爱孤寡老人,他在用自己的行动教育身边的人要学知识、强体魄、有爱心。当然,更多的还是“老董”对于老师这个职业的无比热爱,这种热爱传承在了董红菊的身上,也传承在了戴良父子身上。

动力源于“爱”。做一名具有教育生命力的好教师,首先就应做一个“乐教”之人,热爱教育,热爱学生,永葆教育的理想、信仰与情怀。

爱是教育事业的灵魂,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金钥匙。

爱蕴含着宽广的含义,一方面指教师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只有热爱自身的教育事业,才会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完成和履行教师的义务,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促进自身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表现在对教育对象也就是学生发自内心的关爱。爱是相互的,是永恒的,只有教师将广博的爱无私地奉献给学生,才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宽容与理解学生的行为,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因此,热爱教师职业,关爱学生身心,是为师之道的初心,“老董”一家传承的正是这颗初心。

最后,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再次感恩有“爱”的老师们,再道一句:“老师,谢谢你!”

来源:红网

作者:肖鹄

编辑:谭卫丰

本文为娄底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rednet.cn/content/2020/09/10/8296641.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万宝新区
  • 重要新闻
  • 平安娄底
  • 乐游娄底
  • 质量娄底
  • 治超
  • 公示公告
  • 时评
  • 专题
  • 国内
  • 区县(市)
  • 部门
  • 经济
  • 民生
  • 活动
  • 商圈
  • 红视听
  • 汽车
  • 房产
  • 企业
  • 健康
  • 教育
  • 发现娄底
  • 文化
  • 时政
  • 融媒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娄底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