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有朋友约我去新化县奉家镇,说那里有一棵历经百年风雨的古梨树,当年红军长征路过新化时,曾在梨树下向村民们宣讲过红军为穷人打天下的道理,因此被当地群众取名红梨树,而结出的梨子,也取名为红军梨。于是,我们怀抱着纪念长征胜利的虔诚心态,驱车前往奉家。
奉家镇处在群山环抱之间,溪水绕村流过,因遍山遍野全是桃树,故有“世外桃园”之称,因不是三月,故看不到桃花盛开的景象,但金秋时节的奉家,以一种成熟的宁静祥和之美欢迎着我们的到来。在奉家镇上团村有一栋古色古香的楼房,全木结构,这就是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红二军团司令部的旧址——竹园。在竹园内,朋友和我讲述了一段长征的故事:1935年12月12日,红二军团在贺龙、任弼时等率领下,在经过奉家镇墨溪村那棵老梨树下时,遇到一些不明真相往山上躲藏的村民,红军战士们向村民们宣讲了红军是人民自己的军队,叫他们不要害怕,并将一位受伤的村民送回家中。进入奉家镇后,红军进行了短暂的休整,村民们亲眼目睹了红军部队纪律严明,秋毫不犯,所到之处,不抢粮、不掳夫,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还热心帮助老百姓挑水、劈柴,救助、接济老百姓。他们从来没有见到过一支军队如红军那样与人民心贴心的。因此,纯朴的奉家村民三人一组、五人一群,自发地为红军缝制米袋和行军袋,为红军加工粮食,很多奉家的青年男女也加入了红军,扩大了红军的力量。
朋友还跟我讲述了当地村民为红军烈士守墓的一个感人的故事。当年,红二军团的一名战士突发疾病,无法随部队继续前进,后因医治无效,被村民们安葬在奉家镇墨溪村的高山之间,当地村民已经接力第四代,坚持每年给长眠在此的红军烈士扫墓。一代又一代,坚持为一个不曾相识的红军烈士守墓,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在坚守?可能令生活在当代的一些人很难理解。
因此,听完守墓的故事后,我便执意要去墨溪村的红梨树下看看。沿着当年红军走过的长征路,我们走到了那棵古梨树下,那古梨树高20多米,树身粗大,需3人才能围抱,虽经百年沧桑,依然枝繁叶茂,在秋风吹拂下,好像在向我们轻轻描述当年红军在树下向群众宣讲革命理论的风采和神态。那是激情燃烧的岁月,在风雨如磐的长征路上,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激励和指引着红军一路战胜敌人,同时也激励和指引着红军战士们不断去宣传群众和组织群众,共同开创人民美好的生活。
站在大梨树下,抚摸着树枝,我思考了很多,红军到奉家只有几天的时间,为什么能受到当地群众的支持与拥护?为什么受到当地人们长久的缅怀和纪念?而一部红军长征史也告诉我们,红军所到之处无不广泛赢得了人民的理解与信任。这是什么原因呢?一缕阳光,从树林之间穿透过来,照耀在古梨树裸落的树根之上,突然之间,我心灵一颤,这道理不是摆明在那里吗?这是因为红军用“高尚的宗旨,严明的军纪,自觉地行动”,让群众真实感受到,由共产党员领导的红军队伍,是真心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队伍,从而在群众的心中播下了希望和信任的种子,把党的根牢牢扎在人民心中。所以,长征不仅是一场用理想和信念丈量的精神远征,更是一次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共同战胜困难的英雄之路。因此,红军胜利是必然的,民心之力不可阻挡,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真理。
夕阳西下,我们即将返程了,回头望去,那棵红梨树,一身金红,挺立在原地,仿佛依依在和我们告别,也仿佛在昭示着我们不忘初心,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作者 谭周易)
来源:红网
作者:谭周易
编辑:谭卫丰
本文为娄底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