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两对河南夫妻娄底卖两种鲜货 都蜗居驾驶室

       红网娄底站 记者 李梅花 报道 摄影 刘新山

  晌午过后,趁着金谷市场内的过往行人少了些,胡丽云提着衣服去附近的公厕急忙洗干净后,回到车内取出衣架把衣服晾在了货车后视镜的支架上。还没等把那双每逢冬天即生冻疮的双手揣在兜里暖暖,胡丽云便听见有人在召唤,踩着小碎步就朝后车厢快步走去。

  “梨儿7.5元三斤……”一口浓重的异地乡音让购梨顾客不禁瞧了瞧这面容绯红的北方姑娘。胡云丽和他丈夫李东东开货车拉着近9000斤酥梨到娄底售卖已过去半月,尽管每天有300-400斤的出售量,但掰指头算算回家的日子,他们夫妻俩还是愁眉蹙额。

  夫妻俩来自酥梨之乡的河南省宁陵县,家种了10多亩梨树,酥梨产量达8万斤左右。中秋节前后,他们满载酥梨辗转于娄底、涟源、冷水江、新化等地进行流动摆摊售卖,有时短则半月卖完,有时长则一个半月才返乡,每回趟家,开车需要16个小时。“家里仓库还有4车的库存,等这车卖完我们还得回去拉货。”胡云丽打开手机里的照片跟记者聊着。

  当夜晚的霓虹灯照亮整条街道,城市的喧嚣渐渐远去,夫妻俩拾掇起三两床棉被把酥梨裹严实,从车底水箱放了点水兑上暖壶里的热水相继洗漱完后,爬进驾驶室拨通家里电话,听听四岁的小儿子喊几声爸妈,以慰相思之苦。就此,他们将在这3平米的驾驶室内安然睡下。毋庸置疑,这里是他们在外营生最省钱且唯一的安身之所。

  顾克奇抱起会走路的1岁小女儿,揽入怀中小心翼翼地亲上了几口,逗得小女儿纵声大笑,一旁的妻子李新春也跟着扬起笑脸。此时,就算寒风拂面,山药待售,也没能影响他们一家三口温馨相处的心情。这次妻儿随车跟着顾克奇到娄底已生活了20多天,上一趟开车拉着7000余斤山药从家乡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运至娄底只用了半个月就已卖光。

  “7000余斤山药短则三五天,长则一个月卖完。”顾克奇告诉记者,他都是在娄底民营市场、观化市场、金谷市场、418市场流动摆摊售卖,一般待上一周就会换一个市场。“买一捆铁棍山药。”市民曾女士走到摊位前指着车厢上的山药向顾克奇示意,“只要看到外地人到娄底卖这些农产品都会买些,希望他们早点卖完回家。”说完,曾女士让并排摆摊卖酥梨的胡云丽给她称了些酥梨。

  算着到了喂牛奶的时间,李新春把暖壶里剩下的热水给小女儿泡上牛奶。“女儿两个月的时候,我就抱着她跟随他爸南下卖山药。”李新春说,在外面不好给小女儿做饭,到现在也没给她加辅食,每天就喝5次牛奶。由于货车水箱里的水不能烧开食用,因此他们每择一处摊点都要找一个可接自来水的地方。

  打开后车厢下的工具箱,里边装有煤气罐、砧板、菜刀、锅碗瓢盆……不一会儿,顾克奇在货车旁搭起了一个“透明厨房”,用从附近公厕接来的自来水把菜洗净,便开火炖白菜粉条,两口子再就着早上买的馒头一起吃完晚饭。

  夜幕降下,华灯初上,小女儿早已熟睡。他们两口子怕到驾驶室聊天吵醒小女儿,每晚选择坐在街头拉拉家常,等有了困意才回车上。担心小女儿踢开被褥,李新春不时来到车前踮起脚尖透过车窗往里瞧,顺便看看小女儿有没有被过往车辆的喇叭声惊醒。

  因享有国家规定运输农产品上高速公路免征过路费的福利,一到家乡农产品成熟之际,河南的农户便陆续将自家特产装上货车开往各地售卖,卖完一车再折返回家拉,直到地里的农产品全部售罄。“减去油费、伙食费、摊位费等必要开销,一个月能赚5000余元回家,够养家糊口。”胡丽云夫妻和顾克奇两口子早算好了这笔账。

来源:红网娄底站

作者:李梅花 刘新山

编辑:谭卫丰

本文为娄底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rednet.cn/content/327/2017/1207/133431.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万宝新区
  • 重要新闻
  • 平安娄底
  • 乐游娄底
  • 质量娄底
  • 治超
  • 公示公告
  • 时评
  • 专题
  • 国内
  • 区县(市)
  • 部门
  • 经济
  • 民生
  • 活动
  • 商圈
  • 红视听
  • 汽车
  • 房产
  • 企业
  • 健康
  • 教育
  • 发现娄底
  • 文化
  • 时政
  • 融媒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娄底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