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娄底: 建言资政谋发展 履职尽责显担当

编者按:在12月28日开幕的娄底市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上,傅小松等7位市政协委员作了大会发言,7位市政协委员作了书面发言,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建言献策。市委书记邹文辉,市委副书记、市长曾超群对提案工作高度重视,认真审阅了提案的发言材料,并作了重要批示。现将14位委员的发言予以摘登,来听听他们的声音。

大力推进娄底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傅小松

娄底地处湖南几何中心,交通区位优越,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和资源优势。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中医药产业发展高度重视,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举措,加大了对中医药产业的财政投入力度,中医药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如何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实现娄底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呢?

建议建设中医药材集散大市场,打造“湘中药仓”。高起点谋划,大手笔扶持,充分发挥娄底中医药产业基础好、交通区位优越等优势,建设中医药材集散大市场,积极融入湘赣粤港澳中医药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构建中药村全过程追溯体系,树立“湘中品牌”。发挥娄底黄精等药材在国内外市场占有重要份额的优势,隆重推出“娄五味”:黄精、青蒿、玉竹、栀子、枳实,打造娄底中药材品牌;推进和完善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利用大数据形成数字化管理体系。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头”。充分发挥新化黄精等一批中药材道地优势,推进道地药材生产、良种繁育等基地建设升级,进一步做大产业;充分发挥湖南健缘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重点龙头企业的作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开展实验攻关,推进植物提取、生物制药、成品制剂的技术突破升级;推进“中药+”融合发展,形成要素集聚、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中医药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

推广新能源车 创建绿色交通示范城市

王高科

娄底空气质量长期以来靠天吃饭。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仅2020年空气质量等级达到二级标准,其他时期均未达标。创建低碳绿色交通示范城市对全面改善环境空气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对构建绿色交通体系和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十分必要。

加快出台新能源汽车推广支持政策。研究出台新能源汽车消费鼓励政策,实施新能源汽车下乡推广活动;加快优化存量燃油车,支持和鼓励新增新能源汽车;将符合条件的充(换)电设施建设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范围、优先供地、执行大工业电价等;简化建设审批手续,优化建设环境。加强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建设规范,严格执行国家建设标准,提高充电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一致性、可靠性,全面提升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加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保障全市电动汽车出行和外地过境电动汽车的需求。加快布局和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着力支持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制造产业发展,加大力度引进高强汽车结构件、新能源汽车电子等产业;着力发展充电桩制造和运维产业,大力引进充电桩制造安装运维项目;着力引进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投资建设新能源商用汽车整车制造基地。

推动全市钢铁行业下游价值链优化升级

黄鸽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娄底钢铁行业亟需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实现快速转型。

围绕中非贸易等重大国际贸易平台开展国际钢铁行业中下游价值链生态调研,发挥钢铁新材引擎作用,加快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制定出台钢铁行业价值链中下游产业规划,精准开展招商引资,依托涟钢、冷钢产能优势,打造湖南钢铁下游产业集聚生态。出台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聚焦大数据等新兴领域,促进数字经济与钢企发展战略深度融合,引导涟钢、冷钢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与区域“新基建”相结合,整合省内现有钢铁生产企业和钢铁使用企业,培育一个覆盖全省的钢铁生产、使用的省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应用公共数字平台,推动要素流通数字化,并申报建设国家级钢铁产业数字化工程中心。加快构建数字化市场体系,精准对接非洲、东盟等国际市场。引导相关企业围绕涟钢、冷钢开展数字化机械零配件开发,加快构建数字化机械零配件产业生态。从财政、金融、科技三方面着手,完善娄底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配套政策。

建设陶龛学校 打造娄底文化地标

李哲

文化地标是指一座城市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建筑、雕塑等,它展示城市的历史风貌与精神品格,是城市精气神的集中体现,是地方的文化名片。由于历史和现实等多方面的原因,娄底中心城区缺少响当当的文化地标,而陶龛学校是娄底特别是中心城区广泛认同、十分难得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打造娄底文化地标的理想标的。在娄底中心城区建设百年老校——陶龛学校,打造娄底文化地标意义重大。建议如下:

加强宣传,扩大影响。通过主流媒体宣传、组织举办大型专题活动等方式,多渠道宣传推介陶龛学校的教育思想、办学成果、血性教育特色和历史底蕴,进一步扩大陶龛学校在全省、全国的知名度。创建基地,建设地标。以血性教育特色为依托,创建陶龛学校全国“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根据“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和文化地标建设需要,在陶龛学校设置建立陶龛校史馆、娄底教育博物馆、娄底历史名人纪念馆;改善现在陶龛学校场地狭窄、条件简陋的办学现状,赓续文脉,异地扩建陶龛学校。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市委、市政府高位推动,市区共建,宣传、教育、文化、发改、自规、住建等部门共同推进。

强化医防融合 促进公共卫生服务提质增效

郭超兵

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2月7日发布“新十条”,迎来了疫情防控策略调整拐点。3年来,娄底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经受了冲击与考验,为守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后疫情时代,为更好实现健康中国战略,保障人民群众公共卫生健康安全,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十分必要。

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规划设计。整体谋划、系统重塑和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推进“医防融合”。强基固本,加快基建提级扩能。加大公共卫生经费投入,将应急物资储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和处置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推进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中心、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和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建设,加速推进县市区人民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传染病区建设;逐步增添疾控、卫生监督和医疗救治基础设施、设备,尽快补足医院重症监护、传染病床位数。多措并举,夯实基层服务网底。推行“公益一类保障、公益二类管理”的人事薪酬改革制度,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引进、培养、聘用机制;注重医防领军人才引进、培养和夯实一线工作队伍两手抓,探索建立疾控、医疗和卫生健康行政柔性流动、多岗位锻炼机制,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严格控制非专业医卫人员进入基层医疗机构,因地制宜深化村卫生室的体制机制改革。

打响文旅品牌 助推旅游强市战略

李笃成

2022年9月,娄底旅游发展大会在新化成功举办,“蚩尤故里湘中明珠”旅游品牌大放异彩。为推进旅游强市战略,把娄底加快建设成为全球知名的山水人文旅游目的地,打响“蚩尤故里”文旅品牌条件具备,正当其时。建议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成立领导小组,组建工作专班,举全市之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抢抓时机,做大做强“蚩尤故里”这一世界级文旅品牌。

办好“蚩尤大书院”平台,充分挖掘和拓展蚩尤文化内涵。市县有关部门从财力、人力上支持“蚩尤大书院”开展工作,通过“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促进会”强大的研究团队,开展系列学术活动,进一步挖掘、研究、丰富和发扬蚩尤文化内涵。做实“蚩尤屋场”载体。市委、市政府统筹安排旅游发展资金或向上级争取专项资金,支持“蚩尤故里”品牌打造;利用桃源峒、梅山峒前后的建筑体陈列和展示梅山民俗物品,具体根据规划设计或仿制,或从文管部门调用;利用2016年傩文化节成果和梅山文化研究会平时所搜集的傩戏影像资料分别以图片、文字、视频的形式,将傩文化全面展现出来。举办蚩尤始祖祭拜大型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高规格的蚩尤始祖祭拜大型活动,吸引海内外游客走进蚩尤故里,在进一步扩大“蚩尤文化”影响力的同时,推动娄底旅游产业提速发展。

打造高端共享科创中心 升级先进陶瓷产业生态

曾毅刚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建议政府搭台科创、市场主导生产,以打造高端共享科创中心引领创新生态、制造生态、应用生态建设,升级先进陶瓷产业生态,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中部地区“材料谷”提供有力支撑。

打造以科创中心为主体的创新生态。创新生态由三部分组成,主体为科创中心,市内设试制车间,市外设前沿站,科创中心一次建成,试制车间、前沿站酌情分步推进;建设硬件的同时,加快科创团队打造、人才培养。打造以创新生态为基础的制造生态。制造生态主体由若干产业基地组成,每个基地包含若干陶瓷园,其中一个为主陶瓷园,园内各企业间配套协同、相互支持,降低创业门槛、减少投入风险、提高产出效益。打造以制造生态为支撑的应用生态。努力把现有产品单重拓展至小到微纳器件、大到百公斤级耐磨耐温结构件,把产品原料拓展至碳化硅等及其复合,把产品品种拓展至传感器等;不断完善“原料→零件→部件”的先进陶瓷产业链,大力拓展国防军工等的严苛应用场景,全面开辟先进陶瓷新领域、新赛道。

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赋能“材料谷”建设

吴石坚

近年来,娄底出台了系列政策措施,促进技术、资金、人才等关键要素向培育企业集聚,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娄底“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作虽然成效明显,但对标先进地区和保持持续创新动能的角度来看,仍面临入选企业总量偏少、中小企业发明专利不足等问题与挑战。为此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打好政策“组合拳”。全面落实中央、省里促进“专精特新”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健全娄底“专精特新”企业政策扶持体系;建立完善“专精特新”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和融资担保体系,提升金融供给能力;保障“专精特新”企业空间需求,积极培育建设“专精特新”特色园区,引导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优化政务机制,开好服务“直通车”。组建工作专班,精准满足“专精特新”企业需求;搭建公共平台,持续组织市内企业参加“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推动合作对接,引导大企业向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中小企业开放资源;开展宣传引导,帮助“专精特新”企业树新品拓市场。完善培育体系,建好梯度“后备库”。建立培育库,实施精准扶持;实施提升工程,帮助企业对标对表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推动协同创新,加大招商引智力度;汇聚人才力量,打造与“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支撑体系。

提升课后服务质效 让“双减”走深走实

易加玉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课后服务虽然最初是为解决“三点半难题”而提出来的,但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已经成为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求、促进学校教育主体地位的回归和强化、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的重要民生工程。建议提升娄底中小学课后服务质效,并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完善。

加强领导,实现课后服务全覆盖。从市级层面出台城区学校结对帮扶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的政策性文件,在县域范围由教育部门平衡使用课后服务经费;充分挖掘潜在教育资源,鼓励志愿者、退休教师等走进乡村学校;因地制宜开展课后服务,鼓励乡村学校利用地处农村的优势开展劳动教育。创造条件,改善课后服务大环境。用好公共资源,引入社会力量,鼓励学校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与一些有资质、有特色、服务质量和社会信誉较好的社会培训机构或第三方机构合作;增加财政投入,因地制宜对教室、活动场所进行改造,购买必要的体育、艺术器材。完善管理,用好课后服务指挥棒。不断完善激励政策,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建立课后服务管理体系,及时对课后服务进行评估。

全力打造中部地区废钢集散中心

付莉

当前,中部地区“材料谷”建设正处在快速上升的关键时期,建议依托现有基础优势、政策优势、市场优势,乘势而上打造中部地区废钢集散中心,进一步擦亮“全国材料名城”新名片。

制定全市废钢产业专项发展规划,部署打造中部地区废钢集散中心。围绕“打造中部地区废钢集散中心,税收超20亿元”目标,把废钢产业作为娄底钢铁新材产业链延链补链的重要一环来抓,纳入娄底“材料谷”建设统筹发展;实施废钢产业2023-2025年行动计划,组建工作专班,强力推动落实。加强要素保障,优化营商环境。保障企业用地,加大地方税收奖补力度,促使流入外省市的废钢税收回流娄底;设立废钢期货交割库,支持建立废钢产业基金和相关投融资机构,为废钢加工体系、钢渣处理体系等提供建设发展资金。加快建立中部地区大型废钢集散中心。充分发挥华菱涟钢、娄底城发与娄底创发等国资国企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完成物理空间和线上体系的建设;建立一个大型废钢交易市场和一个大型废钢仓储服务基地,创建废钢电子交易平台,推动贸易和产业相互促进发展;打造一个废钢产业龙头企业,示范引领废钢行业发展。

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助力乡村振兴

龚光辉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娄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稳步推进,2021年娄底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8.62万亩,覆盖5个县市区,到2022年7月底已全部完工。2022年省下达建设任务19.65万亩,任务更重,质量要求更高。为此建议:

建立一套健全的工作机制。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制定一套符合娄底实际、操作性强的制度办法,指导开展项目前期准备、申报审批、招标投标、工程施工和监理、竣工验收、监督检查等工作,实现农田建设项目集中统一高效管理;完善“建后管护"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程管护标准,对所有工程进行全方位的管护、维护;各县市区要建立高标准农田管护维修基金,分步骤将工程管护责任制度落实到人,最大限度地提高工程设施的利用率。探索一条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地方政府一方面要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效能,另一方面要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吸引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金融资金和其他社会资金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并全力争取地方政府债券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提高投入标准和建设质量。打造一支业务过硬的队伍。市、县、乡农业农村部门要尽快引进专业技术人员,充实队伍力量;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适时组织观摩学习,努力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组织管理水平。

盘活存量土地 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

熊燕妮

近年来,娄底以培养产业、提升配套和多措并举提高土地亩均效益等方式,推进园区集约用地,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园区“批而未供、闲置土地与低效用地”三类土地存量仍然较大,土地供给水平仍难以满足企业现实需求。推动园区土地集约利用,盘活“旧巢”、引来“金凤”,为促进园区高质量发展开拓新空间至关重要。

建议以出清“僵尸企业”为切入点,稳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开展园区“僵尸企业”出清专项整治行动,建立“僵尸企业”出清联席会议制度和“法院+企业”“税务+企业”“人社+企业”“市监+企业”的服务制度,推动园区“僵尸企业”快速稳妥出清;建立完善土地二级市场和土地储备机制,有序推进园区烂尾楼、闲置土地和低效土地处置。以优化顶层设计为着力点,不断提高园区土地使用效率。分县分区分块科学修订工业园区和园中园的土地利用规划,引入“互联网+”,定期开展土地利用水平评估工作和研究对策;提升工业用地开发准入标准,严格项目用地预审和供地审查,建立建设用地增量与存量挂钩机制。以推进土地集约利用为落脚点,全面激活现有存量土地。出台园区土地节约集约管理办法,引入市场运行机制,改革土地出让方式;探索工业用地弹性出让、租赁等供应制度,出台扶持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效能。

让法治阳光为基层治理增光添彩

李军

近年来,娄底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强基层、打基础,全面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娄底法治建设虽取得长足进步,但对标先进地区和全面依法治市目标要求,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为推动“法治娄底”建设,提升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建议:

加强组织领导,提升治理效能。全面加强党对基层法治建设工作的领导,推进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坚持依法行政,推进阳光政务。健全基层治理法治化制度体系,落实乡(镇)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制度;建立乡(镇)村(社)法律顾问队伍,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审批清单和程序,确立执法过错责任制度;打造阳光政务、法治政府,聚焦解决基层群众意见集中、矛盾突出的问题。锻造法治队伍,加强法治力量。加强基层一线执法队伍法律培训,积极组织基层工作人员参加法律职业资格和行政执法资格考试,加大政法干部与行政干部交流力度,进一步优化市、县两级警力配置,扎实推进“法律明白人”工程。强化基层保障,构筑法治网络。推进乡镇司法所标准化建设,完善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站点,落实乡(镇)村(街道)两级法律顾问工作经费和普法工作经费,配齐工作人员和办公设施;健全全媒体法治宣传体系,落实“谁执法谁普法”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加强基层法治平台和网格化建设,高质量推动娄底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市工作。

坚持综合施策 破解中心城区停车难

刘爱辉

目前,娄底中心城区停车现状堪忧,区域性停车难、局部性停车乱、资源利用不均等问题层出不穷,该如何有效破解中心城区停车难问题?

建议以“规范”为抓手统一标准。加强停车场管理,统一规划、建设、管理标准,严格许可准入,对不标准的督促整改;规范收费服务,统一收费范围、标准,逐步将建筑红线退让区域的停车泊位纳入智慧停车收费。以“科技”为抓手数字赋能。在现有智慧停车平台基础上升级扩容,建立停车场、路内和路外停车泊位三级停车引导系统,将全市停车资源“连成一张网、管理一体化、运营一盘棋”,真正实现全市停车“一网统管”。以“扩容”为抓手整合资源。通过新建改建一批、挖潜一批、激活一批、共享一批、清理一批,做好“加法”,推动“扩容”,全面扩大、盘活停车资源供给。以“治理”为抓手形成震慑。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停车难、停车乱三年整治行动”,持续整治停车乱象;实现城管处罚平台与交警六合一平台的有效对接,建立城管与交警信息录入、数据查询、处罚终结等共享机制。以“宣传”为抓手提升意识。开展文明停车大宣传,持续加强舆论宣传引导;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线上”“线下”相结合,充分利用各大媒体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引导广大居民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来源: 红网

作者:鸿轩

编辑:罗子依

本文为娄底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rednet.cn/content/646656/63/12186106.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万宝新区
  • 重要新闻
  • 平安娄底
  • 乐游娄底
  • 质量娄底
  • 治超
  • 公示公告
  • 时评
  • 专题
  • 国内
  • 区县(市)
  • 部门
  • 经济
  • 民生
  • 活动
  • 商圈
  • 红视听
  • 汽车
  • 房产
  • 企业
  • 健康
  • 教育
  • 发现娄底
  • 文化
  • 时政
  • 融媒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娄底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