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扛过钢枪的手握起粉笔头,当战术板变成黑板擦,从“稍息立正”到“起立老师好”,从战术手势到函数公式,这群“换岗不换色”的兵哥哥、兵姐姐用军旅DNA重构教育生态。即日起,红网娄底站联合娄底市教育局、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推出“兵教师”系列报道,听听他们从军营到校园,那些藏着热血与温柔的故事!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刘丹艳 摄影 方祥文 通讯员 易晴 娄底报道
清晨的阳光透过枝叶,在娄底市第五中学的林荫道上洒下斑驳光影。曾伦走过这条再熟悉不过的路,路的那头,是父亲耕耘数十载的讲台,粉笔灰染白了岁月;路的这头,是他倾注心血的工作岗位,承载着对教育事业别样的理解。
从钢花飞溅的厂房边成长,到军歌嘹亮的军营中淬炼,再到书香弥漫的校园里扎根——他的人生轨迹画出了一个温暖的圆。这个圆里,镌刻着钢铁的坚韧、军人的担当,更流淌着师者的温情。
“钢铁摇篮”里长大的“硬气”少年
曾伦的童年记忆里,交织着两种独特的声音:父亲在黑板上写字的沙沙声,还有涟钢厂区传来的低沉轰鸣。
他的成长带着鲜明的“涟钢”印记。远处厂区轰鸣声隐隐传来,风中偶尔飘来的钢铁气息沁入青春记忆。炽热的钢水、父辈们勤劳坚毅的身影,构成了童年最深刻的画面。“钢铁”二字所代表的坚韧、刚强与奉献精神,滋养着他年少的心灵。从小学到中学,在这片钢铁沃土上成长,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他骨子里的“钢性”。
军营里的“嘀嗒”淬炼
2006年冬天,这个在“钢铁摇篮”里长大的少年做出了人生第一个重要抉择——参军入伍,成为空军某地空导弹部队的通信兵。
“部队就像一座大熔炉,把涟钢赋予我的那份质朴坚韧,淬炼成了真正的钢铁意志。”曾伦回忆道。
军营岁月中最深刻的记忆,是报务室里不绝于耳的“嘀嗒”声。曾伦头戴耳机,全神贯注地捕捉每一个电波信号,那些长短不一的摩尔斯电码,考验着极致的耐心与专注。

当兵时候的曾伦(右一)和父亲。
“训练最艰苦时,一天要听十几个小时。”曾伦的手指不自觉地轻按太阳穴,“直到现在还会耳鸣。”
他垂手摩挲着指背,指尖在当年磨茧的地方轻轻划过,“有时候无意间碰到这儿,总像还能摸到当年的糙劲儿——那会儿血泡破了磨成茧,茧子薄了又磨出新的,明明早没了硬茧,可这触感的回忆,倒成了最实在的‘纪念’。”
“那时我常想,收发电报和炼钢竟有奇妙的相通之处。”曾伦微笑着说,“一个要千锤百炼方能成钢,一个需万次辨听才能传信。每一个‘嘀嗒’声,都要听得准、发得稳。”
这份执着让他在通信兵培训中脱颖而出,荣获“优秀学员”称号。更重要的是,军旅生涯在他身上烙下了深刻印记:不仅锻造了钢铁般的意志,更将“嘀嗒”声中蕴含的沉着与精准,内化为生命的恒久节拍。
扎根校园的温情守护
2008年底,曾伦退伍返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毅然选择回到父亲奉献了一辈子的娄底市第五中学。
“就像画了一个圆。”他这样形容这个决定,“起点是钢铁,终点是教育。父亲用粉笔书写人生,而我要用另一种方式延续他的事业。”

曾伦在学校的电脑教室检查运行情况。
初到学校电教中心,曾伦就以“兵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设备故障,他连夜检修;技术难题,他刻苦钻研。在部队培养的严谨作风和坚韧品格,被他运用到新的工作岗位上。
2016年,曾伦调任学校办公室,负责人事劳资管理。整理人事档案成为他面对的一个“硬骨头”——3000多份零散材料需要逐一清理、审核、归档。
那段时间,他的办公室常常亮灯至深夜。一本本泛黄的档案在他手中被小心翻阅、整理。透过那些发黄的纸页,他仿佛触摸到了老教师们奉献的青春年华。
“一些退休老教师的教龄津贴、工资基数等问题,积压了多年未能解决。”曾伦说。
最让他难忘的,是几位退休多年的老教师,对自己的工资有疑问:“小曾啊,我这工资数,好像有点不太对……”
“别着急,坐下慢慢说。”曾伦扶老人坐下,“您放心,我一定帮您弄个明白。”
随后的日子里,他辗转于人社局、教育局、档案馆,翻阅了大量泛黄的旧档案。“他们把一辈子都献给了讲台,我怎能让他们失望?”
当补发的工资终于到账,老教师专程来到学校,紧紧握住曾伦的手:“谢谢你,这是对我这一辈子工作的认可啊。”
多年来,曾伦陆续处理了多起历史遗留问题,从教龄津贴、优异待遇到遗属补助的审批与发放。每当看到老教师们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权益得到切实保障,他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曾伦正在办公室细致地处理工作。
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曾伦先后荣获“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先进工作者”“工会积极分子”“年度考核优秀个人”“年度考核记功”等多项荣誉。这些荣誉见证着他在平凡岗位上的不凡坚守——每一本证书都像一枚勋章,镌刻着他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忱。
2021年考取教师资格证的他,因行政工作需要,至今未站上讲台。问及是否遗憾,他摇摇头:“教育不只在课堂。每一次公平的考核,每一笔准确的工资,每一份被尊重的诉求,都是在守护教育的温度。”
如今的曾伦,依然每天早早到校。那些曾经让他耳鸣的“嘀嗒”声,早已化作校园里最动人的乐章;那些为老教师奔波的日夜,都成了他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涟钢给了我钢铁的筋骨,部队淬炼了我钢铁的意志,而教育,让我懂得了钢铁也可以有温度。”曾伦说。
望着操场上奔跑的学生,他的目光温柔而坚定。那些年轻的身影,让他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也看到了未来的希望。
从钢花与军营中走来的他,谱写了一曲独特的“钢火之歌”。这首歌无需站在讲台中央,却将钢铁的坚韧,化作校园里最温暖的守护,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静静回响。
来源:红网
作者:刘丹艳 方祥文 易晴
编辑:罗子依
本文为娄底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