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娄底2月22日讯(通讯员 刘超文)“有些时候,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困境和在生活中的困难是很需要国家拉他们一把的,司法救助就是扮演这样一个‘角色’,救人苦难、解人危困。”冷水江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刘立贤如是说。2021年以来,冷水江法院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秉持“应救尽救”努力向“应救早救”的新理念转变,司法救助路上先行一步,急当事人之所急、救当事人之所盼,受救助群众纷纷由衷地竖起了大拇指。
据该院发放司法救助的工作人员介绍,“2021年全年依法发放司法救助金89.2万元,涉及42个案件、惠及42个困难家庭,为当事人暂时摆脱了生活困境,重塑了生活信心。”
精准发力 救在“点”上
“法官,多亏您帮忙申请到3万元司法救助金,才让我伤残的生活又重新有了盼头啊。”吴先生在一起机动车交通事故中落下了七级精神障碍和七级伤残,原本经法院判决被执行人应赔偿吴先生伤残补助52.22万元,但因被执行人无偿还能力,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陷入了执行不能,而妻子离家出走近20年,至今未归,独子无业,他亦因伤残生活不能自理,生活极度困难。收到吴先生的救助申请后,承办执行法官立即核实情况,以最快速度成功帮助申请到3万元救助款。
针对因交通事故导致的生活特别困难,又无其他经济来源、尚在接受治疗的救助申请人,冷水江法院准确识别申请人类型,精准发力,以“保障基本生活、缓解生活压力、维持救治”的原则对其进行及时救助,向申请人真诚传递司法人文关怀与温暖。
主动作为 暖在“心”中
“法院真是活菩萨啊,做梦都没想到法院会主动对我进行救济的。”三年前,王女士被黄某某、谢某某、毕某某打伤致五级伤残,丧失劳动能力。经法院判决,三个被执行人共同赔偿申请执行人王女士各项经济损失37.05万元,执行法官多次走访被执行人居住地及村委会,了解被执行人财产线索,均无财产可供执行。执行期间,法官在王女士住所地村委会了解到其家庭困难,独自抚养三个不到14岁的小孩,其中最小的只有11个月,家庭生活极度贫困,只能靠政府救济方才能勉强维持生活。查实情况的执行法官第一时间与王女士取得联系,告知其可以申请司法救助,并“手把手”教他如何申请,在执行法官悉心帮助下,很快申请到3万元救助金。
这样因被告无力赔偿、无财产可供执行造成的赔偿不到位情况并不罕见,对穷尽执行措施仍不能执行的案件,冷水江法院坚持能动司法,发挥司法救助救急、救难、救危、救困的功能作用,先行探索“三主动”工作法:即主动发现特困家庭、主动调查案件情况、主动告知司法救助,使救助对象范围更广、案件调查识别更准、资金发放效率更高,成功打通司法救助的“最后一公里”。
司法回访 爱在“话”里
“我的孩子现只有两岁就落下了五级伤残,这让他以后的生活该怎么办啊。”这是8年前,小羽在一场意外交通事故中遭遇不幸后,小羽母亲向法官含泪哽咽的场景。为尽快帮助小羽拿到侵权赔偿款,缓解小羽家庭生活困境,能让其接受良好的康复治疗,冷水江法院坚持依法快执快结的原则,但无奈被执行人隐匿财产、逃避执行,短时间内难以执结。针对该案未成年人急需救治的特殊情况,该院迅速研究,采取强制执行和司法救助双管齐下的方法,小羽在案件承办法官的全力帮助下,成功申请司法救助金2万元,得以摆脱暂时的困境。
2021年5月,冷水江法院少年法庭干警一行人对小羽回访慰问,见其健康向上、阳光乐观,甚是欣慰,并寄予厚望,施以鼓励。
小羽的回访只是冷水江法院回访途中的一个缩影,该院副院长廖淑娴表示,“司法救助更多的是解燃眉之急、暂渡难关的作用,而司法持续跟进和适时回访就是延续关爱,帮助困难当事人重拾信心,扬帆远航。”冷水江法院秉持关爱不止的理念,“痴情”对待已结涉司法救助案件,正逐步构筑起关心关爱困难家庭的长效机制。
法是雷霆万钧,亦是春风十里。当前,冷水江法院经积极探索。已全面建立对“经济困难执行申请人、交通事故受害人、涉未成年人受害人”等弱势、困难群体因执行不能导致赔偿不到位的司法救助模式,使困难当事人切实得到司法关怀,迎来“柳暗花明”。
来源:红网
作者:刘超文
编辑:江昌法
本文为娄底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