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婉莹 娄底报道
近期,娄底市受到不少媒体的关注。作为湖南的“湘中粮仓”,娄底大力推动抛荒治理,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为端稳中国的“肉盘子”,娄底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今年5月,娄底市在湖南省率先完成存量抛荒耕地动态清零目标。同时,娄底市打好畜禽育种核心技术攻坚战,品种独特的黑猪黑牛,为百姓餐桌端上一碗好肉。
外界关注的是,娄底市的做法到底有何过人之处?
找出吃饭问题“新路子”
芒种过后,湘中大地处处披绿,孕育丰收的希望。
不过,如今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水稻田,几年前却是另一番光景。
娄底市地处云贵高原与江南丘陵过渡地带,七山二水一分田,耕地细碎产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前几年土地抛荒严重。
为了让每一块耕地都能长出粮食,娄底下大力气整治抛荒。
丘陵山区的荒地排查,就像裁缝搜集散落的碎布料一样需要决心和耐心。娄底利用卫星遥感和无人机测绘,同时将任务分区责任到人,逐村逐户逐丘地排查,一亩不少地核定出了精准的“抛荒清单”。但这还只是第一步,整治耕地抛荒的关键,还是激活粮食种植的动力源。
对此,娄底市农业局局长杨萍表示:“我们的农户,他有地,但他没有能力种,而我们有些户呢,就有发展产业的意愿和要求,政府就起一个搭建平台的作用。”
在娄底市下属的涟源市湄江镇,村民大多进城务工,一千多亩农田已经抛荒了十多年,复垦难度特别大。在镇政府支持下,村里打开思路,从邻镇请来种粮大户,和留守的村民一起召开屋场会。
种粮大户刘秀波说:“当时,我也是在找地,要找一片水源、土壤各方面比较好的地。这里刚好抛荒这么多年,听说我有这个意向,然后就主动找了我。”
在这次面对面的“群聊”中,镇村干部“做媒”,大家一起上“政策课”,算“种粮账”,最后,村民们决定将荒田成片打包,集中流转给刘秀波。
据刘秀波介绍,总共是1200多亩,现在搞机耕,种完一季稻做一季油菜,他们家的米好卖,菜油也好卖。杨萍也表示,土地流转出去有回报,(村)集体经济也有收入。
像这样以“利益联结”为纽带,政府牵头搭建的“流转平台”,集约流转荒地复耕成效显著,三年来,娄底市累计新增种植规模30亩以上大户842户,新增流转耕地中,将近四成是抛荒地。在种粮大户带动下,越来越多农户开始垦荒复种。
对此,娄底市委书记邹文辉表示,“为了让有限的耕地能够种出更多的粮食,我们将稳面积、稳产量的措施落实到每一丘块,通过治抛荒、守红线、造良田、增产量、强科技、保丰收,自觉扛起丘陵山区粮食生产的政治责任。”
两年来,娄底市累计完成抛荒治理面积177600亩,增加粮食产量6.22万吨,复耕复种率达100%,在湖南全省率先完成存量抛荒耕地动态清零目标。
端稳中国的“肉盘子”
装满“米袋子”,还要端稳“肉盘子”。
据悉,畜牧业在娄底市农业产值中占据“半壁江山”。娄底拥有新化、涟源、双峰三个生猪百强县,保障了全省8%的猪肉供给,还拥有湖南唯一一个通过国家级审定的优良新品种——湘村黑猪。
对此,湘村股份董事长杨文莲说,湘村黑猪具有抗病力强、适应性好这样的特点,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好养好吃。
我国生猪种业长期处于大而不强,极大依赖国外白猪品种,导致本土猪品种市场占有率低,部分本土猪品种濒临灭绝。国产“猪芯片”,亟需打好一场自主知识产权的翻身仗。
多年来湘村高科致力于黑猪育种工作,不仅育成了优质本土猪品种,并建立了集种、养、加、销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模式。今年4月,在农业农村部印发的《2021年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等遴选核验结果》中,湘村黑猪入选国家级核心育种场,这是本土猪育种的又一大突破。
据悉,龙头企业湘村高科以娄底为中心搭建起了黑猪原种场、核心育种场、扩繁场等育种全产业链闭环体系,一年出栏黑猪达30万头,并被香港地区选定为内地唯一活猪供港黑猪企业,带动娄底生猪产值连续多年超过100亿元。
今年5月11日,上海市首批“直供猪肉”清单发布,湘村黑猪鲜肉气调包装5款产品组成的套餐包装入选,这也是市场端对于湘村黑猪和本土猪产业的一次认可。
湘村股份董事长杨文莲表示,湘村黑猪未来将持续推进本土猪育种工作与产业链建设,通过对本土猪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不断拓宽本土猪产业的发展道路,争取打一场本土猪的翻身仗。
通过品种改良,娄底市还建立了中国南方地区规模最大的安格斯原种牛群体,安格斯与本地黄牛杂交,产生的后代命名为“湘中黑牛”。
对此,天华牧业公司负责人彭繁昌表示,这个品种是非常好的,因为它的脂肪沉积比较好,肉质非常细腻。
娄底市委书记邹文辉情不自禁呼吁道,“湘村黑猪,湘中黑牛,品种独有、品质优良,可以说一碗好肉,名扬全国。欢迎大家都来品尝,娄底味好滋味,幸福生活甜如蜜。”
来源:红网
作者:婉莹
编辑:谭卫丰
本文为娄底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