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新时期催生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明确了途径,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按照十九大要求,围绕“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奋力建设城乡和谐、均衡发展、保障民生、富饶美丽的新湖南。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十八大以来,我省大力践行“六个精准”、“五个一批”,全省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767万人,降到2016年底的356万人,减少了41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3.43%降至6.3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8370元、较2012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4367元有大幅提升。但是,我们仍然要认识到,只要还有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人口存在,脱贫攻坚的战争就没有结束。行百里者半九十,必须坚持“双管齐下”:一是“脱真贫”,聚焦我省深度贫困地区全面脱贫攻坚。通过“六个加大”:加大财政投入、加大产业扶持、加大教育扶贫、加大医疗救助、加大生态扶贫、加大社会帮扶,坚决攻克深度贫困堡垒。二是“真脱贫”,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紧密结合,真正提升贫困地区自身发展基础和内生发展动力。对口帮扶干部应教会贫困人口脱贫技能,通过采用技术培训、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方式,教育、引导、推动广大贫困群众,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实现真正脱贫致富,真正兑现我党“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

  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十八大以来,我省始终把“社会政策要兜底”作为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思路,持续改善公共服务供给,发布了74项本公共服务清单。但各地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不协调的基本省情还没从根本上改变,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仍是我省面临的民生短板。必须坚持“多措并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一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民生。强化创新驱动,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将我省建成中部区域创新中心,让湖南成为长江中下游创新引领发展大潮的桥头堡,提升我省经济总量和人均均量。二是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让发展成果更加普惠于民。完善“营改增”服务体系,为企业增活力;全面降低居民用水、用电、用气价格,为人民谋福利;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做到“老有所养”;完善农村地区、偏远地区教学设施、教育水平,建立幼儿园“督学”制度,做到“幼有所教”。三是严格规范房地产市场,坚决落实“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政策,因城施策,对于省会长沙,连续出台三次限购政策,保证刚需,打击投机客;对于库存偏大的市州和县市区,实行购房鼓励政策,引导农民工进城购房,缩短城乡差别,确保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进而推进全省经济平稳发展,补齐发展中的这块短板。

  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振兴乡村经济。过去五年,我们不断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0.9%,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但我省城乡二元结构仍然较为固化,城乡协调互动的局面仍未形成,城市“虹吸效应”仍然大于“辐射效应”。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需要通过实施振兴乡村战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重在做好“三变”:一是变黄土为“黄金”。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实实在在告诉农民土地不仅可以用来生产,还可以产生用来承包、租赁,推动土地流转,产生财产性收入,解放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变农业为工业、服务业,持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合作联动,促进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充分利用国家、省、市三级引导资金的指向作用,引导社会投资投入一二三产融合企业与项目。三是变土产品为金品牌。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打造特色品牌。因地制宜扶持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农业、旅游业等产业,建设特色产业园区,打响特色招牌。抓住“湘品网上行”、开放崛起战略时机,推动洞庭湖银鱼、安化黑茶、新化白溪豆腐等特色产品大规模走出去,真金白银带回来。

  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续。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一是要聚焦绿色发展精准发力。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环境需要。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发展理念,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要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彻底告别“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做到“不靠山吃水也能致富”。二要聚焦生态治理精准发力。重在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以湘江保护和治理“一号重点工程”为突破口,把治水与治山、治林、治田、治湖有机结合起来,“四水”协同、“江湖”联动,筑牢“一湖三山四水”生态屏障。要建立长效机制,严厉打击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三是聚焦美丽湖南精准发力。要抓好三件事:一是建设魅力乡村,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住水留得住乡愁的特色农村;二是以“天蓝地绿水净”工程为抓手,从根本上改善我省生态环境。三是树立全民爱绿护绿意识。大力宣传绿色理念,弘扬爱护环境的正能量,根植爱绿护绿意识于,做到爱护生态环境,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

  “来而不可失者,时也;蹈而不可失者,机也。”今天身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决胜阶段这个千载难逢的时期,在习近平同志新思想的指引下,我们青年大有作为,大有可为。我们将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把每一件工作做到最精、最好、最细,让每一件事都完美无瑕,无懈可击,不辜负工作,不辜负人民的期盼。(作者/娄底市发改委 邹献 编辑/吴娜君)

来源:红网娄底站

作者:邹献

编辑:谭卫丰

本文为娄底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rednet.cn/content/312/2017/1226/13312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万宝新区
  • 重要新闻
  • 平安娄底
  • 乐游娄底
  • 质量娄底
  • 治超
  • 公示公告
  • 时评
  • 专题
  • 国内
  • 区县(市)
  • 部门
  • 经济
  • 民生
  • 活动
  • 商圈
  • 红视听
  • 汽车
  • 房产
  • 企业
  • 健康
  • 教育
  • 发现娄底
  • 文化
  • 时政
  • 融媒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娄底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