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扶贫日记】遗憾!90多岁的贫困老人先于我的筹款而去

  两老婆媳送出门来,见其满怀期盼的样子,我说为她们拍张照片。

  人道卧龙岗,有诗有画,双江乡下,河间有鱼虾。访贫苦,走农家,几番烈日追晚霞,遥梦习大大。

  举国“脱贫攻坚”,万没想到自己也有机会成为万宝新区扶贫工作的队员。从农村走出来的我,现还是一个类似农民的角色,见到贫困弱小者,总有一份怜悯之心,返而求之,似有正气生焉!

  作为帮扶大军中的一员,我结对帮扶的对象是一对高龄夫妇,男的九十多岁了,女的也快九十了,身体均不好,儿子去世了,只一个儿媳,还有三个孙子。第一次去入户走访,穿过错落民居间的泥土路,到达那间老屋前,门闭不见人,周边打听,得知两位老人去到其儿媳那边了,就在可以望见的田垅那一边。与同事又穿过田垅,两位老妇人搀扶一老者已迎出来,老者与年龄大的妇人正是我的帮扶对象,稍小的则是他们的儿媳。将我们接到一处看似尚未完工的一层砖房,屋旁还杂乱地堆了些建筑用的零星材料。进屋,赶快让九十多岁的男老人入座厅屋桌旁,并迅速让两位老婆媳也一入座,如此可免了客套。按例询问了与帮扶相关的情况,男老人很木讷的样子,其老伴说两人的身体均不好,无人照顾,每月要花去不少药费,不堪重负,老人身上的一些衣服,要么是人捐赠的,要么是从别处拣来的,然后就是夸当下的政策好,尽是些感谢的话。儿媳妇一动口,眼泪就在眼眶里打转,请我们多帮忙,说自己也六十多岁了,无劳动能力,更无经济来源,三个儿子也都不太关心她,更不要说爷爷、奶奶了。我们跟她解释,没有被识别为贫困户,应是有三个儿子的缘故,他们可以、也应该尽赡养义务的。

  走出那间砖房,我内心涌出一股扶危济困、劫富济贫的正义感。儿子如不孝,固当谴责,但老人的生活,给我们的感觉是实实在在存在问题的。这样的情况在农村,可能也不是少数,缺什么?我认为是缺教育,改善乡村文化教育环境与条件,应是一个帮扶方向;我的帮扶对象,那对高龄夫妇,政策上能享受、解决的,可以到位,但要从根本解决问题,还是不够的,又有什么办法呢?我想,能不能想其他办法为其筹点经费。

  此念头一直在我的心里折腾,待诸多事务工作都基本理顺后,我开始通过网络及其他途径,默默地找自己认为经济条件比较宽裕,且可能有善心的主,与他们沟通,想以自己的书作作为回报,以获得他们的一些资助。此前,虽然多多少少在省内外也销过一些作品,但从来没有主动找任何人销过任何作品,更不要说自己的,那样,感觉是求人怜悯一样,无异于乞讨,与自己的艺术理念的不合,也不愿为,但为了贫困老人,我却似乎变得毫无顾虑……有委婉者,还安慰之。

  最近获息,我结对帮扶的那个户主,男老人在清理屋后砖头时,砸了脚,叫医生上门看了,但解决不了什么问题……又一次走访,是晚上,男老人卧病不起,女老人单薄、矮小的身影,蹒跚、紧张地来回招呼,我们除说些安慰及建议性的话外,感觉无能为力,不忍耽搁太久,遂告辞出门。

  于是,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加紧实施我的筹款计划。告诫自己不需要任何名头,只是买作品的人实施的一种捐助,且一有机会即须扬其善行。在我还未筹到任何款的今天,村里就传来九十多岁的男老人已于下午走了……

  闻讯后,心中有一种想吐诉的压抑,沉重的悲伤感充斥其间,撒落指尖,变为文字,顿觉我很渺小。

  (作者:个三,原名,李哲,万宝新区扶贫工作队员  编辑整理:李梅花)

来源:红网娄底站

作者:个三

编辑:谭卫丰

本文为娄底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rednet.cn/content/315/2018/0529/130848.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万宝新区
  • 重要新闻
  • 平安娄底
  • 乐游娄底
  • 质量娄底
  • 治超
  • 公示公告
  • 时评
  • 专题
  • 国内
  • 区县(市)
  • 部门
  • 经济
  • 民生
  • 活动
  • 商圈
  • 红视听
  • 汽车
  • 房产
  • 企业
  • 健康
  • 教育
  • 发现娄底
  • 文化
  • 时政
  • 融媒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娄底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