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改革开放40年|退休副厂长谈企业改革 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

12152616tfbt.jpg

DSC_3194_??.jpg

1985年,刘良知(右二)和娄底塑料厂的同事合影。

红网时刻 记者 李梅花 报道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今年65岁的原娄底塑料厂党支部书记兼副厂长的刘良知,对这场改革至今记忆犹新。在塑料厂,他经历了该厂从生产单一的塑料农膜发展到产品多样化;从淘汰落后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到引进国外的先进生产线;产品销售范围从娄底渐渐蔓延至省外各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转变……“20世纪80年代中期,塑料厂成为了娄底第一个年利润创百万的企业。”刘良知说,那些年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仅塑料厂拓展了市场,华达机械厂、娄底棉纺厂等国有工业企业也得到了发展。

时光荏苒,社会蜕变。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部分企业出现亏损,有的甚至已资不抵债,冗员包袱和债务包袱沉重,体制性障碍凸显等一系列问题,一场“抓大放小”(抓好大中型企业,放开搞活小企业)的国有企业改革顺势而行。

“1995年9月,中共中央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提出,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通过存量资产流动和重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搞好大的,放活小的。”聊起国企改革的话题,刘良知打开了话匣子,连当年中央出台相关文件的主要内容,他都能脱口而出。

DSC_3198_??.jpg

20世纪90年代初,刘良知(左二)带领塑料厂的同事到美国学习医药生产包装技术时,与美国授课老师合影。

当记者正疑惑刘良知对国企改革为何印象如此深刻时,便得知他在塑料厂改制前,被调至娄星区经信局工作,并于退休后为《娄星区志》编撰工业企业体制改革的章节。

至此,在采访中,他占据了主动,更有了话语权。

他回忆道,娄星区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989年--1995年,全面推行全员风险抵押承包,进行劳动、人事、工资三项制度改革;1996年--2001年,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2002年--2008年,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两个置换”(企业置换体制、职工置换身份)为基本手段,全面推进企业改革。

说起实行工业企业改革带来的好处,刘良知举例说,1993年,涟源钢铁总厂实行股份制改革,改组为涟源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当年,公司实现年产钢100万吨,进入全国21家大型钢铁企业行列。2002年,涟钢200万吨热轧薄板和150万吨冷扎薄板项目开工建设,该项目投资120亿元,是区内工业发展历史上最大的投资项目。2004年,涟钢热轧薄板投产,生铁、精钢、钢材分别比上年增长为76.4%、52.7%和51%,拉动了区内工业的快速增长。“为完成年产20万吨钢而奋斗!”刘良知清晰地记得1978年挂在涟钢厂房上的横幅如是写道,他随即又发出感慨说,涟钢发展至今,年产已达700多万吨钢。

90.jpg

刘良知,1975年在娄底塑料厂参加工作,2003年调至娄星区经信局,今年65岁。

只有经历过风雨,才能感受到阳光的灿烂!

经过艰苦细致的改革攻坚,至2007年区属工业企业改制工作全面完成。期间,剥离了部分企业债务,减轻了企业负担,淘汰了一些落后产能。同时,破产关闭了一批扭亏无望的企业,经济效益逐步好转。

2008年,区内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11510万元,利税总额202000万元。其中区属工业实现利税14500万元。

来源:红网

作者:李梅花

编辑:李梅花

本文为娄底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rednet.cn/content/318/2018/0712/139875.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万宝新区
  • 重要新闻
  • 平安娄底
  • 乐游娄底
  • 质量娄底
  • 治超
  • 公示公告
  • 时评
  • 专题
  • 国内
  • 区县(市)
  • 部门
  • 经济
  • 民生
  • 活动
  • 商圈
  • 红视听
  • 汽车
  • 房产
  • 企业
  • 健康
  • 教育
  • 发现娄底
  • 文化
  • 时政
  • 融媒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娄底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