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江是新化资江第二大支流,发源于新化县第二高峰奉家风车巷,金凤、古台山均有河流汇入,在天门长丰流至溆浦,到达安化敷溪村流入资江。渠江源——千里渠江的源头,介于紫鹊界与桃花源之间,天气晴朗时,能够远远地看到大熊山。
从水车到奉家、从梯田到茶山,穿过紫鹊界八万亩梯田后便是另一番境地,风车巷四面簇集会聚的,是高险的青绿山峰;眼前曲折回绕的,是潺湲的山涧小溪。在山峦间,所产的奇茶也很幽寒。渠江源所在的村叫大桥村,村名因村内的风雨桥而得名。这里种茶的传统很远久了,在《新化怀古》中有一句“茶长家家客,溪流处处通”的描述,表明在宋代,种茶、制茶就已经成为了老百姓的主要农活,而且茶叶均产自渠江源一带溪流密布的高山。渠江源茶园的名字叫无二冲,与其他茶园相比,茶叶的“山场环境”确实与众不同,峭石林立,少阳光直射,迷雾笼罩,泉水长流不息,茶园就在錾字岩的中腰,传说中的张果老留恋这片茶园,担心遗忘而錾一个“茶”字于峰尖。仙人如此,更况凡人,如今,站在无二冲仰头望去,“茶”字依稀可见。
张果老终究归于传说。渠江薄片是贡茶却是有据可查,五代十国毛文锡所著《茶谱》是这样说明两县交界之地的渠江位置的:“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渠江薄片,其色如铁,且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又云“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明末哲学家方以智所著《通雅》中有载:“渠江之薄片……此唐宋时产茶地及名也”,说明唐、宋、明乃至清朝时期,渠江薄片一直是社会公认的茶之名品;《新化县志》载,新化贡奉给朝庭的贡品有三:紫鹊界贡米,龙牙百合,渠江薄片。由此可想而知,渠江源的茶是多么的珍贵。
有人说:渠江源的水是最好的泡茶用水。这句话也不无道理,古人云:山厚者泉厚,山奇者泉奇,山清者泉清,山幽者泉幽,皆佳品也。不厚则薄,不奇则蠢,不清则浊,不幽则喧,必无佳泉。在渠江源,用"厚、奇、清、幽"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以当地水烹当地茶肯定为上品,也许是一个地方的水土含有的物质元素对茶叶的生长起到很大的影响,不会发生意料之外的反应,导致茶味的流失。水土相合,茶水交融,自然甘香可口。
渠江源与紫鹊界一山之隔,水是紫鹊界的神奇,水同样是渠江源的传奇。紫鹊界的神奇,大家往往惊叹于这里山有多高,田有多高,水有多高;渠江源的传奇,大家讶异于这里山的无界,水的无境,茶的无域。谁也说不清山脉有多远,谁也说不清水流有多长,谁也说不清茶园到底有多少?一株株、一丛丛、一团团、一片片,林中有茶,茶中有林,亦茶亦林,林茶相倚。如果说瑶人遗址在诉说着茶园的沧桑,那么,斑驳的茶树则浸润着古代的香风遗韵。奉家少有连片的茶园,但有山的地方有水,有水的地方有茶,有茶的地方亦有故事。
明代洪武年间,江西人萧岐担任新化县令,他教导百姓种植茶树,努力在渠江、资江流域开辟茶园惠利百姓;1935年,战事十分艰难,王震、贺龙带领部队长征经过于此,渠江源的百姓提着茶壶远远前来迎接,茶水传递着浓浓军民情谊,上世纪80年代,王震时任国家付主席,视察茶博会时在湖南展馆再次品味渠江茶味;如今,渠江溪美,盛世茶香,更是引得大师莫言题字渠江源。煮一杯好茶,其色如铁,芳香异常,煮之无滓,邀子瞻尝尽溪茶与山茗;祭一场茶事,百味安然,其心如镜,祭之以礼,与鸿渐悟澈道行与茶香。 渠江源不再仅仅是茶,更是一处茶旅的美景,沿着茶溪谷的栈道,悬崖、深潭、飞瀑成为匆匆过客;渠江源不仅仅是旅游景区,更是一处茶修的妙境。登上藉云阁,凭栏远眺:沉香、古道、老茶、……,已然入住心底……
来源:梅山情
作者:本网综合
编辑:谭卫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