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擘画乡村振兴新蓝图——新化县吉庆镇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陈泰铭 肖露梅 娄底报道

吉庆镇乡村一隅。

吉庆镇小籽花生喜获丰收。

龙琅高速吉庆互通。

惊险刺激的油溪河漂流景区。

不久前,湖南省乡村振兴局发布“十四五”期间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创建名单,新化县吉庆镇顺利入选,将在湖南省、娄底市和新化县的支持下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吉庆镇地处新化县东北部,距县城30公里,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耕地58323亩,林地154000亩,森林覆盖率55.4%。辖32个行政村,1个社区,5.4万人。2018年吉庆镇成功创建省级文明乡镇,全镇先后涌现出了1个全国文明村、4个市级文明村和27个县级以上文明村。近年来,该镇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绘就了一幅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画卷。

强化党建引领,筑牢乡村振兴“桥头堡”

油溪桥村积分制案例示范效应显著;陇山村生态旅游品牌效应初步显现;漆树坪村党员干部带头种植特色产业;全镇以“党建联盟”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上日程……春日的吉庆镇,各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活力迸发、生机涌动,一派蓬勃发展的气象。

近年来,吉庆镇坚持党建引领,积极推动党建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聚焦“四个精准”发力,努力走出一条力量聚、群众富、动力足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新路径。一是因村选人精准。该镇村级党组织第一书记全覆盖,根据全镇33个村级党组织情况,选派33名优秀党员干部到各村担任村级党组织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充实村级党组织力量,协助、指导各村党组织书记落实好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二是结构优化精准。2017年和2021年村级换届选举中,镇党委严格把关,坚持做到程序、领导、宣传、培训等“七到位”,选优配强村支两委班子,选出了群众公认、素质过硬的村委班子,其中 “一肩挑”、35岁以下年轻村干部配备均能按要求实现,两委班子成员知识结构、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是培训教育精准。充分利用油溪桥村在脱贫攻坚中的典型示范效应,在全镇广泛推广油溪桥村脱贫攻坚经验,多次组织各村党组织书记在油溪桥村进行专题学习,并邀请油溪桥村彭育晚支书到部分村党支部为党员、组长授课。四是“积分制”管理精准。通过在全镇范围内推行油溪桥村积分制制度,进一步转变了干部工作作风,提高了工作效率。

做实产业文章,点燃乡村振兴“新动能”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镇,吉庆镇农副产品资源丰富,李子、西瓜、穇子、小籽花生、辣椒等传统农产品历来备受市场欢迎。

要如何让丰富资源优势变成产业优势?吉庆镇实践的答案是: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立足本地特色、优势,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擦亮特色产业品牌,健全产业链,促进产业质量效益稳步提高,发挥特色产业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近年来,吉庆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土地流转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培育产业品牌,大力扶持青文生态等一批农业企业发展,集中连片发展西瓜、李子、小籽花生、茶叶、玉米、辣椒等传统特色农业产业上万亩,其中西瓜种植面积达3000余亩,产值达到2000万元以上,小籽花生种植面积达6000亩,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各村连片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新化红心李成功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小籽花生正在申请地理标志商标,逐步实现传统农业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特色产品立住脚、基础夯实后,吉庆镇聚焦“产业延链”,推动传统农业向种植、加工一体化的现代化农业发展,形成“企业+村集体+农户”联营发展模式。其标志性成果就是六华村六顺农业深加工厂投产运营。

走进吉庆镇六华村六顺农产品深加工厂生产车间,工人们戴着口罩和手套,正忙着将包装好的系列产品装进礼盒中,发往全国各地。而另一边农产品加工直播展销点,各种琳琅满目的农产品摆满货架,豆腐乳、红薯干、萝卜干等20余种农副产品让人目不暇接,一旁的主播正热情地向网友们介绍着产品。公司线上销售经理夏星星介绍:“我们现在两条生产线都在满负荷地运转,每月大概能生产1到2万件,预计年产值能达到800多万元。”

创新基层治理,夯实乡村振兴“基本盘”

如果说特色产业是吉庆镇实现乡村振兴的一大抓手,那么另一大抓手便是基层治理创新。

作为吉庆镇“远近闻名”的基层治理名片——油溪桥村“积分制”管理模式,以村民自治为基础,制定了详细的村级事务积分制:村民根据积分参与村集体收入分红,村里根据积分管理考核党员干部。以此激发内生动力,撬动乡村治理变革。多年来,油溪桥村积分制模式不断吸引着省内外众多观摩团前来学习乡村治理的“真经”,更是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治理典型案例”,并被中组部、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等单位专题推介。

无独有偶,曾经山多地少的省级贫困村——张家岭村,如今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发展兴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而在这样的转变中,“乡贤”功不可没。近年来,张家岭村积极探索‘乡贤+’社会治理模式,大力支持乡贤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产业发展、乡村建设和公益事业,目前该村乡贤已累计投入乡村振兴资金100余万元,助力初心产业园投产运营,村级文化广场硬化,4个院落文化广场建设,篮球场、羽毛球场升级改造,助力大豆、辣椒、小籽花生产业规模化发展、现代化,为村民直接增收30余万元,村集体增收5万余元,成功实现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户增收互惠互赢;积极筹措资金50余万元,资助学生180余名,奖励学生60余名;引领村民自治,呈现出民风淳朴、尊老爱幼、团结和谐,互帮互助的祥和景象。

“近几年,吉庆镇在现有‘模式’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深入挖掘‘积分制’和‘乡贤理事会’两大模式的内在潜力,进一步吸纳有益经验,植入各村组本地元素,加快推进‘积分制’和‘乡贤参事’与当前各项重点工作相融合,进一步挖掘和释放基层治理现代的内生动力。”吉庆镇党委书记伍祎娜介绍。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吉庆镇通过探索乡村善治之路,推动乡村运转有序、和谐稳定。

厚植文明乡风,培育乡村振兴“精气神”

从省级文明乡镇到入选省级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吉庆镇在文明创建的路上也从未停歇……

主次干道和背街小巷,环境整洁干净;主题鲜明、通俗易懂的各类文明创建公益广告随处可见;村民群众积极参加志愿活动,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文明乡风扑面而来……如今,行走在吉庆镇的大街小巷,一步一景,都让人感受到文明新风尚的魅力。

目前该镇33个村已完成了村规民约的修订,通过大力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倡导崇尚科学、移风易俗,有效遏制封建迷信、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现象,实现了家禽圈养、禁燃禁炮和操办酒席零浪费及对移风易俗和城乡环境整洁的自我管理,营造提升村级文明、共建和谐家园的良好氛围;各村都建设了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并设置了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老年和少儿活动室等功能室,村民业余活动内容不断丰富,适龄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填补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空缺,实现了“幼有所养、少有所学、老有所依”;多次开展“好人家”系列、“脱贫致富带头人”等评选活动,组织业余文艺宣传队开展“送戏下乡”文艺汇演,通过强化先进典型示范引领,把扶贫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激发和增强脱贫户内生动力、造血功能。

目前,该镇共有32个村成功创建县级及以上文明村,文明村创建率已达近97%。其中油溪桥村为全国文明村,大门坳村、大安山村、六华村为市级文明村,在全镇范围形成移风易俗良好家风民风。

立足绿色生态,擦亮乡村振兴“新底色”

“现在村里的环境是一年比一年好,门前屋后干净卫生又整洁,出门遛个弯感觉整个人心情舒畅。”吉庆镇大门坳村民鄢晋乐呵呵地说。

放眼大门坳村,整洁干净的道路,清澈见底的池塘、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种植基地里工人抢抓农时,远处万亩李树含苞待放,构成一幅田园如画生态浓,乡村振兴入画来的生态绿色图景。

而像大门坳村这样美丽宜居的人居环境只是吉庆镇乡村面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扎实开展环境整治、厕所改造、民居提升、联村绿化、河流治理等工作,修建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设施,积极开展生态环境创建评比活动,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付费服务制度和人居环境整治积分制管理制度,不断加强环保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同时,吉庆镇立足生态优势,做活生态文章,做强生态经济,通过以油溪桥景区为依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了陇山白茶基地、吉庆厚皮岭李花基地、油溪桥村生态农庄、百花谷精品农旅线路,年均游客达100万人次,创造经济效益30万元以上,切实将绿色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将乡村振兴的丰硕成果转化为创建省级示范乡镇的底气。在用好优势基础的同时,谋求乡村振兴创新升级。”吉庆镇党委书记伍祎娜表示,下一步,吉庆镇将结合自身特点、科学高位谋划,深挖人文底蕴、生态禀赋、产业特色,以点带面,形成“产、城、人、文”相结合的融合式、组团式发展格局,全力建设油溪桥乡村振兴示范片、农旅融合发展片、农业产业集聚片,全力打造“书香吉庆,和美乡村”。

来源: 红网

作者:陈泰铭 肖露梅

编辑:罗子依

本文为娄底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rednet.cn/content/646746/61/12383209.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万宝新区
  • 重要新闻
  • 平安娄底
  • 乐游娄底
  • 质量娄底
  • 治超
  • 公示公告
  • 时评
  • 专题
  • 国内
  • 区县(市)
  • 部门
  • 经济
  • 民生
  • 活动
  • 商圈
  • 红视听
  • 汽车
  • 房产
  • 企业
  • 健康
  • 教育
  • 发现娄底
  • 文化
  • 时政
  • 融媒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娄底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