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家在娄底:书生意气 纸短情长

触摸故乡的历史,一般从认识故乡的人物开始。在湖湘文化浸润的湘中,以“经世致用”为目标的读书人,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人,在润物无声中培根铸魂。在近代两百多年时间的轴线上,他们书生意气,尽显芳华;他们著书立说,纸短情长。

南村相聚 勾画草堂

2022年7月起,邓显鹤故居南村草堂修复工程如火如荼进行开来,附近村民无偿捐赠屋舍和土地,邓氏后人四处找寻旧物大力配合,故居原址除一栋老屋保留外,一整块土地已经清空平整,静待还原重建。唯一的问题是,没有人见过完整的南村草堂,重建没有参照物。

邓显鹤,字子立,号湘皋,晚号南村老人,清朝著名学者、文献家、编辑出版家,新化县曹家镇梓木冲人。他一生潜心著述,诗文创作都有很高的成就,撰写诗作8000余首,他更执着于湖南文献的搜集整理,极力提倡沅湘学派,被梁启超称为“湘学复兴之导师”。

张青松是研究邓显鹤的地方学者,2004至2007年,他遍查资料,拜访邓氏后人和历史学者,编写了硕士论文《邓显鹤湘皋先生年谱》。2013年,年谱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第一次全面完整介绍了邓显鹤的一生。这天,他第三次前往曹家镇梓木冲村,与他同行的,还有老友画家段皓。他们和邓氏后人邓新文、邓萍等人相约,去看看故居遗迹和地形环境,他们想尽力给段皓还原出200年前南村草堂及周边模样,以便他创作出一幅南村草堂图。

(南村草堂附近“桂庄”摩崖石刻,为宋代周昉手迹刻石,由邓显鹤拓刻于此,取桂花孤芳自洁美好寓意。刘智玲摄)

南村草堂附近“桂庄”摩崖石刻,为宋代周昉手迹刻石,由邓显鹤拓刻于此,取桂花孤芳自洁美好寓意。刘智玲摄

爬过草堂背靠的白岩岭;看过邓显鹤在草堂周边留下的“招隐”“桂庄”“捿真”三处摩崖石刻;走过左宗棠、左宗植兄弟,郭嵩焘、郭崑焘兄弟当年走过的草堂槽门和青石板甬道,当南村草堂的信息源源不断进入段皓的头脑,邓显鹤——这个鲜活的书生形象,从段皓的画笔下徐徐走来。

画家段皓绘就的南村草堂图(刘智玲摄)

画家段皓绘就的南村草堂图。刘智玲摄

他有着中国传统书生的浪漫,他的南村草堂有一间读书的小宅,名叫“听雨”,取东坡兄弟“对床听雨”之意。他最看重兄弟感情,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像东坡兄弟一样,和哥哥一起“连床听雨,南村耦耕”。他有着中国传统书生的热血,从小读书就痴迷先生长辈讲述先贤乡邦故事,年少时就以发掘、整理、出版湖湘优秀精神文化遗产,涵养楚地学风为己任。1843年,一部辑录湖湘先贤诗作及相关文献的诗歌总集——《沅湘耆旧集》刻成于南村草堂。当时的南村草堂成为湖南有名的刻书中心,邓显鹤和学生弟子编审点校,几十名雕版印刷工人生活工作于此,共刊刻出版各种学术、文献书刊四十多种、六百多卷。

邓显鹤诗集《南村草堂诗钞》(刘智玲摄)

邓显鹤诗集《南村草堂诗钞》。 刘智玲摄

他有着中国传统书生的担当,一生博览群书,近40年文献编辑,但从不读死书、认死理,肩上始终扛着读书人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感。他对“船山先生”王夫之这位湖南老乡青眼相加,最早把王船山提到“当与顾亭林、黄藜洲、李二曲诸先生相颉颃”的崇高地位,成为发现、推崇、宣传王夫之学术思想的第一人。

知音传承 同频共振

从南村草堂往南180公里,湘江中的东洲岛之上,一座书院静静矗立,在绿意葱茏下走过,耳畔仿佛仍回荡着百余年来湘江之上的朗朗读书声。书院因祭祀王夫之王船山而建立,传播船山思想而存,名为船山书院。

王夫之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高峰,是湖湘学派思想文化遗产的集大成者,是湖湘学派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湖南省船山学社社长周迪光介绍,王夫之撰写了800多万字的著作,对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进行注释、评价、研究,用王夫之自己的话说就是“六经责我开生面”;同时他继承发展儒家的思想理论,创新性地提出知行并进的观点,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中华文化的汇聚者。

因为铁骨铮铮,王夫之的著作和思想在其生前乃至死后一个多世纪里,流传甚少、埋没不彰,仿佛在等待着一个知己。

1839年春夏,邓显鹤寓居在长沙城南书院,正在编辑《沅湘耆旧集》。一天,书院匆匆走来两个人。一个是邓显鹤的朋友欧阳兆熊,另一个人叫王世全,是王夫之的第六世孙,他献上了一叠书稿。邓显鹤一看,喜笑颜开,寻觅二十年,他终于等来了王夫之的遗作。而且更好的消息是,湘潭王夫之另一个六世孙王承佺家里,还藏有王夫之的全部遗书,邓显鹤更是大喜过望。

第二年,即1840年春天,由邓显鹤主持审阅,他的弟子邹汉勋等人编校的《船山遗书》开雕于长沙,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刊刻《船山遗书》。自此,船山学问开始得到广泛传播,深深影响了湖湘乃至全国的士子。湖南省梅研会会长陈志强评价,邓显鹤毕力躬行湘学的爱国忧民和经世致用传统,最突出的贡献是搜集、整理、校刊《船山遗书》,改变了王船山的著作“湮灭不传”和后学“不能举其名姓”的局面,而且他还教育和培养了一大批湖湘士子,不断继承和弘扬湖湘之学,开启湘学走向近代转型的先河。

盛夏的湖南,火热且潮湿。资水穿城而过,对于新化人来说,一天中最舒适的时候,是日落后,最凉爽的地方,是资江岸边。河边的茶院里,一群人因为一部县志而集结。

讨论中,讲话始终轻声细语的人是新化文史爱好者、收藏家陈中林,从2011年开始,他组织一帮热心地方文化的朋友,对明清五部《新化县志》进行点校整理工作,力求遵循原本,反映原貌。由民间力量全力推动和参与地方县志的整理、编撰工作,这是不常见的文化现象。

陈中林与朋友们点校整理《新化县志》(马驰摄)

陈中林与朋友们点校整理《新化县志》。 马驰摄

陈中林对于新化县志的兴趣来自于一位香港大学的朋友,这位朋友到新化调研梅山文化,手边带着一本从美国一个博物馆找到的明朝嘉靖年间的《新化县志》影印版。这让陈中林倍感惊喜,因为在此之前,《新化县志》只有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四个版本,嘉靖版的《新化县志》只存在听说中,谁也没见过。朋友离开的时候,将这本珍贵的县志影印版送给了陈中林作为告别礼物。

嘉靖28年是公元1549年,距今474年。这部明代的《新化县志》穿越时光而来,向现在的人们徐徐展示着宋、元、明三代的新化历史,回答着当时的县城范围如何?当时的四方城门名字叫什么?当时的街道布局是什么走向?等等所有关于新化的地理人文自然无数问题。

一部地方志肩负着记录传承历史、保存乡邦文化和精华的职责使命。好像冥冥中自有天意。当年的邓显鹤是200多年前籍籍无名的湖南老乡王夫之的铁杆粉丝,今天的陈中林也狂热崇拜着邓显鹤这位近200年前的同乡前辈。

从2007年以来,陈中林先后收集邓显鹤的相关文物遗珍多达百余件,其中大部分为来往书信。这些写在花笺上的文字,成为重要的文化媒介,记录着邓显鹤对子侄的切切关爱,传递着邓显鹤与学生、朋友间的拳拳真情。

千百年来,文化要发展,就需要一群不被世俗大潮裹挟的文化人,他们接续奋斗,用自己百十年的命运轨迹,完成着坚守梦想的接力,回应着时代的呼吸与脉动。

读书明理 清芬世守

在以荷叶为名的湘中小镇,一座乡间侯府静静矗立了157年,与背后的青山、古树,近处的荷塘、农田融为一体。

侯府的主人从一介书生进京赶考,28岁考上进士,进入翰林院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成为当时清朝湘籍官员里第一位37岁官至二品大元者。在他母亲去世期间,他回家守孝,然后组建了湘军,成为清朝第一位文官被封为武侯,功成名就之后,同治皇帝招封他为一等毅勇侯,这是汉人所能达到的最高级别。他就是曾国藩,这座中国最后的乡间侯府名为富厚堂。

廖静是富厚堂的金牌讲解员,她自称为“宅女”,17岁高中毕业后留在家乡,宅在这座乡间侯府长达14年时间,共接待中外游客近100万人次。廖静很勤奋,通过自学考到了本科文凭、导游证,《曾国藩家书》、唐浩明的系列长篇小说等,都是她常翻常新的工具书。

白玉堂,曾国藩在此出生(马驰摄)

白玉堂,曾国藩在此出生。马驰摄

每次带着游客参观富厚堂,廖静总会浓墨重彩地介绍其中最为精华的建筑——藏书楼。她说,曾国藩的思想不仅是在字里行间,也在这里的砖瓦之间。富厚堂的正厅是土砖砌成,而藏书楼则里外上下全是青砖,足可见书籍在主人心中的地位。当年藏书楼收藏有30万卷书籍,是我国清代最大的私人藏书楼之一。

(富厚堂藏书楼 李炎林摄)

富厚堂藏书楼。李炎林摄

时间回溯到205年前,即使身处湘中腹地,绵延群山也没有阻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学要义传播。时年6岁的曾国藩进入家塾“利见斋”读书,“利见”是读书的好处显而易见的意思。此后,无论走得多远,官职多大,曾国藩无一日不读书,所有的成就都和读书分不开,成为真正把书读透,并运用到事业和生活中的智者。

传承给下一代的,不只是血脉,更多的是言传身教。作为家中长辈,曾国藩一生不谈过高之理,不做架空之事,都是从日常的小事出发,随时随地根据具体的情况,对兄弟、子侄做出教导。

曾国藩研究会办公室主任刘建海介绍,曾国藩每日修身必做的三件事是记茶余偶谈,读史十页和写日记楷本,从他立下这项课程起,一辈子坚持,从未间断。同时他还专门写信给弟弟,分享这一学习和修身方法,希望兄弟俩共同坚持、共同成长。

一百多年日升月落、云卷云舒,富厚堂古朴依旧,严谨、俭朴、清廉的八本家风浸润到家族后辈和更多社会人群之中:

曾家后人中均有贤人,他们在各自所置身的领域均有卓越的建树——曾国藩的两个儿子:曾纪泽是著名外交家,曾纪鸿是著名数学家;孙辈中曾广均,二十三岁即中进士;第四代孙曾约农、曾宝荪均是大学校长、著名教育家;第五代、第六代遍布海内外,大都学有所成。

由曾国藩1500多封家书整理出版的《曾国藩家书》成为很多人的枕边书、案头书,让生于斯长于斯的湖湘子弟代代传承着耕读文化和家国情怀的基因,走向更宽广的世界。

(《曾国藩家书》线装书版)

《曾国藩家书》线装书版。

历史源于一代代人的书写。50岁才做了训导小官,但这并不影响一生致力于对湖南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使得湖湘之学成为晚清之后的显学,“著作甚勤,四海声名今北斗;风流顿尽,百年文献老南村”,这是书生邓显鹤。

出身于偏僻乡村的世代农家,奋斗成为扶危定倾的国家肱骨,成为所有平民子弟的励志榜样和儒家宗师,“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这是书生曾国藩。

今天,段皓的南村草堂图已经完工,陈中林在水落石出的资江边又拓下了一座古碑的铭文,廖静在新一天的日出中迎来了新一批游客。行而不辍的日常中,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告诉我们,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作者:刘智玲)

来源: 红网

作者:刘智玲

编辑:罗子依

本文为娄底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rednet.cn/content/646746/94/12280943.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万宝新区
  • 重要新闻
  • 平安娄底
  • 乐游娄底
  • 质量娄底
  • 治超
  • 公示公告
  • 时评
  • 专题
  • 国内
  • 区县(市)
  • 部门
  • 经济
  • 民生
  • 活动
  • 商圈
  • 红视听
  • 汽车
  • 房产
  • 企业
  • 健康
  • 教育
  • 发现娄底
  • 文化
  • 时政
  • 融媒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娄底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