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南发展的重要“加速器”,为何在“书架”与“货架”之间?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杨艳 吴公然 刘志雄 刘放明 报道

科研成果从校园走进企业,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从“书架”到“货架”,是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的“必修课”。

上周,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主持召开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题座谈会,了解全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情况,分析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加快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助力实现“三高四新”美好蓝图。

640.jpg

▲11月8日,沈晓明主持召开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题座谈会。(图源: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在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印发的《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里,就旗帜鲜明地提出高校“专利等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

那么,湖南高校科研成果从“书架”到“货架”的现状如何?是否还存在困境?又该如何突破?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得怎么样?

首先要肯定的是,湖南作为科教大省,科创实力并不弱。

湖南拥有137所高等院校,14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1175.3亿元,全国排名第9;湖南省区域创新综合实力全国排名第8。

640.png

▲湘江实验室。

近3年,湖南增选两院院士5人,在湘两院院士达43人,国家级高层次科技人才突破800人。

高校集中全省75%的重点实验室,产出全省75%的国家科技奖励,取得杂交水稻、新材料、超级计算等重大科研成果。因此,做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至关重要。

会议透露,湖南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近三年年均增长42.13%,在湘转化占比上升到49.47%。这意味着在本地转化的比率达到了近一半。

在会上,沈晓明要求,围绕推动“两个70%”等激励政策在高校落地下功夫,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机制。

“两个70%”,系中南大学首创。早在2000年,中南大学便出台《关于落实国家的高新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政策的实施办法》,率先在全国推出“两个70%”政策。生产力的解放,有力助推了当年岳麓山下院士等科研人员的创业潮。

如今,中南大学探索出了“现金+股权”“高校+平台”的成果转化“中南模式”,打通了“基础研究—核心技术—企业孵化—产业发展”成果转化全链条。

640 (1).jpg

▲中南大学与津市科技创新合作签约仪式。

湖南大学于2016年就提出了“811”制度,即专利转让、许可扣除前期费用的收益,以及作价投资形成的股份,80%奖励给发明人团队,10%归学院或机构,10%归学校。

据了解,近三年,湘潭大学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合同金额1.94亿元,技术合同额省内转化占比达74.53%。

湖南农业大学积极推进成果转移转化和技术推广,已推广转化科技成果1000余项。

湖南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上的探索和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也要看到,在连续几年的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50强榜单中,湖南高校的数量还比较少,还有很大的发力空间。

如何“扶上马、送一程”?

要想实现科技成果的成功转化,除了将科学家和科研人员“扶上马”,还需“送一程”。

记者这几天采访了湖南多所高校,发现加快科研成果转化,其实还存在一些障碍需要破除。

其中,几所高校说到困难都提到了一个共性问题——“中试平台”。

“学校的科技成果验证、中试放大的平台还较缺乏”“高校普遍缺乏开展成果转化的中试场地与经费”“概念验证与中试平台建设力度需加强”……

科技成果要想从实验品变成商品,必须经过中试。中试是产品在大规模量产前的小规模放大试验。建设中试平台,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

640 (1).png

▲岳麓山实验室集聚区农科院片区,该项目主体结构已封顶,预计年底可交付使用。(图源:湖南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北京中关村智造大街总经理程静说,缺乏科技公共中试服务平台是我国科技创新产业化率低下的重要瓶颈之一,尤其是构建社会资源整合的城市内中试公共服务平台尤为重要。

中南大学科技园平台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伍晓赞说,中试有时需要的资金动辄上千万元,仅靠高校自己难以承担。

湖南一家高校的技术转移中心主任告诉记者,没有固定中试平台的科研团队,往往依靠自身的实力去寻觅公司,“居无定所”。而如果找不到中试地点,那么就可能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小试”中放弃转化。

“高校、科研院所等科技成果拥有的主体,很难有独立力量和资源建起多个中试基地,社会资本介入建设是最好的策略。”在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郑自立看来,政府的经费支持毕竟有限,中试等转化平台更多要依靠企业投资。

640 (2).png

▲观众在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室内展区参观工程机械设备。(图源:新华社)

记者注意到,湖南正大力推进中试平台建设。

比如今年2月份,《湖南省新材料中试平台(基地)建设实施方案》等出台,计划到2025年,建成一批服务型和产业型中试平台(基地),在重点新材料产业细分领域,实现技术成果有承接、中试需求有供给的中试服务全覆盖。对通过认定授牌并投入运行的省级新材料中试平台,最高可补助500万元。

比如长沙市为打通研发产业化“最后一公里”,今年7月份又认定9家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如何培养更多“科技红娘”?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多所高校表达出了对一个新职业——技术经理人的期待。

有高校一连就此提了三个建议:建议出台技术经纪人专业职称评定办法;建议加大高水平技术经纪人培养力度;建议将技术经纪人纳入省市人才项目。

技术经纪人又被称为“科技红娘”,现在更新潮的称呼为技术经理人。

2022年9月,人社部将技术经理人列为新职业专业技术人员。不过,目前对于技术经理人缺乏权威的职业资格认定。

640 (3).png

▲万步炎(右二)在科考船上为“海牛Ⅱ号”团队讲解钻机设计原理(2021年5月1日摄)。(图源:新华社)

记者了解到,有一个现实是,能胜任技术经理人的人数严重不足,高校的技术经理人多为兼职。

“培养技术转移领域的高层次、高级化、专业化技术经理人已成为迫切需求。”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党工委书记罗予武说,一名好的技术经理人能从海量的科技成果中发现具有转化价值的成果,提高转化率。

640 (4).png

▲湖南省荷尖人才、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韶也(左一)与导师在田间开展研究。(图源:新华社)

在培养技术经理人方面,湖南也有不少动作。比如专门举办相关培训班,开展相关技能大赛等。

比如湖南农业大学,去年培养了一批技术经理人,他们既懂专业技术,又懂政策和市场。

还比如,岳麓山大科城三年来已培养439名初级技术经理人,还有41名中级技术经理人。

今年年初,湖南湘江新区通过奖励等政策红利来激活技术经理人市场活力。

除了“科技红娘”联姻,湖南高校还加强了“校地”“校企”联姻,一为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二为服务湖南本地发展。

比如中南大学以省内企业为主体,发起成立了10余家产学研联盟,加快将先进技术推向市场。

今年3月,常德津市(长沙)飞地孵化器在长沙启动建设,依托中南大学、长沙矿冶院的优势,助力地方产业发展。

早在2021年4月,株洲就携手国防科技大学在长沙打造了“株洲高新区离岸孵化器”。

湖南农业大学则先后在湘西州、益阳、湘潭、郴州、常德等地建立了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分中心,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还需要克服资金、机制等多个“拦路虎”,让此路变得更通畅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持久努力。

科技创新是百年大变局中的关键变量,而成果转化则是科技创新中的关键环节。

对湖南而言,加快科技成果从“书架”到“货架”,不仅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更重要的是,能助力全省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b5dcdd701ad04873aabea4bac95f5e87.gif


来源:红网 观潮的螃蟹

作者:杨艳 吴公然 刘志雄 刘放明

编辑:肖拓

本文为娄底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rednet.cn/content/646755/58/13260092.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万宝新区
  • 重要新闻
  • 平安娄底
  • 乐游娄底
  • 质量娄底
  • 治超
  • 公示公告
  • 时评
  • 专题
  • 国内
  • 区县(市)
  • 部门
  • 经济
  • 民生
  • 活动
  • 商圈
  • 红视听
  • 汽车
  • 房产
  • 企业
  • 健康
  • 教育
  • 发现娄底
  • 文化
  • 时政
  • 融媒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娄底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