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野放茶的生命力

3月27日.jpg

小鸟在野放茶树上筑巢生蛋。

文/戴赣林

小时候,茶树是家里赖以生存的一种作物,父亲把卖茶叶得来的钱用来买大米、交学费。所以,一年四季,一家子人都奔走在茶园里,埋头照顾那些茶树也就成了生活日常,给它们松土、除草、施肥、剪枝,到了冬天还要给它们盖草被。

后来,某个阶段里,村民们把大面积的茶园都毁了,改成了林地。正好也是我去了外地上学的那些年。一晃,二十几年过去了,我再次回到家乡时,小时候记忆里的茶园都不复存在,放眼望去,是青山绵绵。当年因为要打理茶园而走的很宽敞的林间小路现在也已不见踪影,当我们拨开荆棘,一头钻进这深山之中时,却发现,当年退耕还林的时候被砍掉而未被挖掉根系的茶树却依旧郁郁葱葱地在山林之中生长,没有了村民们当年那种无微不至的照顾,这些茶树也已不再像当年的茶园一样整齐,有的地方紧密地挤着好几簇,有的地方却是隔了好几米远才能看到一株。有的长到了一两米高,有的却又矮树冠又宽,但这些茶树都长得十分茂盛,叶片厚实油亮,芽叶肥壮。虽然有些枝杆上偶有挂满青苔,但那种生命的张力让人很是感概。历经了这二十余年的无人问津后,这些茶树早已与共同生活在这山崖溪涧的各种动、植物融入了同一个生态系统。

微信图片_20240328180831.jpg

记得第一次去笋芽山的那片茶园时,看到那些茶树都生机勃勃地长在乱石和岩石之中,新长出来的肥硕的芽叶迎着清风自由摇摆,我当时差点流泪了,是那种莫名的感动。2022年大旱,从新闻中看到很多地方的茶树都成片成片地死掉了,我当时也非常担心自己公司的茶园基地,总是隔三差五地去看看,结果却让我再一次惊讶到了,那些原本荒芜了几十年的长在乱石之中的茶树居然都活得好好的,依然是正绿的叶片泛着油光,在太阳的照耀下散发出诱人的明亮感,那种生命的张力特别能给人积极向上的能量。

后来,有一位让我非常敬佩的前辈提出了“自然出好茶、好茶生自然”的理念,说好茶是长出来的,不是产出来的,我非常认同。其实决定一款好茶的因素有很多,硬性条件包括:好的生态环境、好的制茶工艺、好的制茶环境、好的冲泡方式、好的冲泡水源。但在这些条件中,后四项都是可以人为去改变,而只有第一项“好的生态环境”却是先天条件。好的生态环境才能赋予茶树健康的生命力,也只有健康的茶叶原料,才能生产出健康的好茶。但好的生态环境要如何去保护?也许,越少的人为干预,生态环境就越不会被破坏吧?记得世界粮农组织的闵庆文老师讲过一句话:“创造和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生物的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生命的强大从来都不是独立,而是共生。为什么大面积的茶园茶更需要做一些病虫害的防护,而在那些山林之中不种自生的野放茶却很少有见病虫害的发生?就是因为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因为“共生”的道理。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句用来形容我们大梅山地区的源生茶树品种的话:山崖水畔,不种自生。这句话不仅讲述了我们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能给予茶树一个良好的生长条件,同时,也表达了本地源生茶树那股顽强的生命力,因为共生,所以我们生生不息。

作者简介:

戴赣林,湖南新化人,本科学历,毕业于湖南农业大学。娄底市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茶艺师、评茶员、高级研学导师、助理农艺师。现任湖南无边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无边茶院大掌柜、新化县茶叶产业协会秘书长。

戴赣林生长于新化县金凤乡原竹林茶场,是土生土长的茶二代。毕业后曾在电视传媒行业及行政机构工作多年,后返乡继承父辈的老本行,从事茶行业。对茶叶制作、冲泡、审评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于2019年创办湖南无边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2021年开设了新化县内第一家以茶书结合的无边茶书院(简称无边茶院),创立了高端红茶品牌“岩山湾”,与公司团队一起致力于推广新化红茶产品及新化悠久的茶文化。

来源: 红网

作者:戴赣林

编辑:李响炮

本文为娄底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rednet.cn/content/646847/62/13682566.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万宝新区
  • 重要新闻
  • 平安娄底
  • 乐游娄底
  • 质量娄底
  • 治超
  • 公示公告
  • 时评
  • 专题
  • 国内
  • 区县(市)
  • 部门
  • 经济
  • 民生
  • 活动
  • 商圈
  • 红视听
  • 汽车
  • 房产
  • 企业
  • 健康
  • 教育
  • 发现娄底
  • 文化
  • 时政
  • 融媒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娄底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