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兵支书③|袁勇洪:白衬衫下的“乡村逐梦人”

编者按:

钢枪在手?他们是保家卫国的铁血长城。

锄头在手?他们是田野乡间的超级“尖兵”!

在娄底这片热土上,有一群“最强王者”切换了战场——从军营到村庄,ID没变:“兵支书”!军装虽脱,但BUFF满格:纪律性MAX!执行力MAX!奉献值MAX!

他们不搞“纸上谈兵”,玩的是实打实的“野区发育”!八一来临,红网记者深入娄底一线,看“兵支书”如何用军营智慧破解乡村难题!听乡亲们真情实感的点赞!拍下村庄肉眼可见的“颜值+实力”双升级!

这波报道,不唱赞歌,只讲故事!故事里,有泥土的芬芳,有奋斗的汗水,更有退役军人们那颗永远在线、永不掉线的赤子之心。他们正用行动证明:最硬核的“军魂”,在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照样能CARRY全场!

袁勇洪.jpg

坐标:新化县上渡街道天竺村

关键词:产业振兴 乡村逐梦人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响炮 刘丹艳 摄影 方祥文 实习生 汪娟 通讯员 常彬 张丰 娄底报道

白衬衫,西裤,皮鞋。袁勇洪站在田埂上,身后是连片的蔬菜大棚。盛夏的阳光照在他的脸上,衬得那身装束更加醒目。

“袁支书,没必要穿得这么正式。”记者向他打招呼。

他听见了,只是笑笑:“我平时也是穿这个,穿得体面些,谈生意更有底气。”

46岁的袁勇洪,是新化县上渡街道天竺村的党支部书记。和那些挽着裤腿、脚踩泥巴的传统村干部形象不一样,他更像一个商人。事实上,他也确实是——他经营着一家农业公司,目标是让全村人富起来。

“我当过兵,习惯雷厉风行。”袁勇洪说。

1995年,袁勇洪高中毕业,参军入伍。三年军旅生涯,把他锻造成一个果敢坚毅的人。退伍后,他跑过运输,卖过建材,干过保险,还开过水上乐园。2014年,村民推选他当村主任。2019年,袁勇洪当上天竺村党支部书记。

“既然大家相信我,我就得干出个样子。”

这一干,就是十年。

_DSC9961.jpg

从“靠天吃饭”到“科技种田”

天竺村离县城只有8公里,1700多口人,1600多亩耕地。

过去,这里种水稻、种蔬菜,但都是散户经营,效益低。

“必须改变。”袁勇洪说。

他带着村干部四处考察。山东寿光的无土栽培技术让他大开眼界。“原来种菜还能这么搞!”

回村后,他立刻行动。

第一步:扩大规模。

村里原本只有零星菜地,他组织村民流转土地,把蔬菜种植扩大到600多亩,建起327个大棚。

第二步:引进技术。

水肥一体化、智能温控、无人机打药……这些新鲜玩意儿,被他一一搬进农田。

第三步:打造品牌。

“天竺竹椒”“天竺贡椒”等品牌逐渐打响,蔬菜不仅卖到新化县城,还销往娄底、涟源、冷水江等地。

如今,天竺村成了新化县最大的蔬菜基地,年销售收入超600万元。

_DSC0026.jpg

35天建成的“奇迹”

2023年底,县里下达任务:建一个现代化育秧基地,确保来年早稻生产。

时间紧,任务重。

“干!”袁勇洪一拍桌子。

他带着村两委班子和退伍军人突击队,日夜赶工。

35天后,4万平方米的智能育秧大棚拔地而起。仅25天,2100平方米的育秧工厂投入使用。

“简直是奇迹!”县领导赞叹。

2024年春,基地育出25万盘秧苗,供应20个乡镇,保障了1万亩早稻种植。

“当兵的人,说到做到。”袁勇洪说。

先试先行村民才敢跟

新品种、新技术,村民不敢轻易尝试。

“我先来。”袁勇洪总是冲在前面。

2021年,他试种反季节辣椒。成功后再推广,现在全村种植户年收入超6万元的有100多户。

2022年,他自掏腰包,带人去山东学习。

2023年,他试种羊肚菌,虽然产量不高,但他不气馁。“明年改进技术,一定能成。”

“失败了我担着,成功了大家一起赚。”他说。

这种担当,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跟着袁书记干,有奔头!”一位种植户说。

袁勇洪很忙。

白天,他在大棚里查看作物长势。

晚上,他在办公室规划产业发展。

周末,他带着客户参观基地,洽谈合作。

“每天像打仗一样。”他笑着说。

但他乐在其中。

“看到村民收入增加,比什么都开心。”

他的办公室里,还摆一张特别的证书。

“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银奖”——他献血18次,总计7200毫升。

“军人不怕吃苦,就怕没干成事。”他说。

育秧大棚每年只用几个月,其余时间闲置。

“太浪费了!”袁勇洪琢磨着怎么利用起来。

种竹荪。

40亩大棚,亩产纯利1万元。

育蔬菜苗。

10亩大棚,供应周边农户。

“大棚不能闲着,土地不能荒着。”他说。

打造一个产业 致富一方群众

天竺村的未来,袁勇洪早已规划好。

发展食用菌产业。

赤松茸、草菇……他正与湖南省食用菌研究所专家合作,准备大干一场。

打造农产品品牌。

“要让天竺蔬菜走出娄底,走向全省。”

建立彩色采摘园。

9个颜色的圣女果,红的、黄的、紫的……像彩虹一样挂满枝头。

“城里人没见过这么多品种,带孩子来,既能玩又能学。”

大棚边上排水沟进行改造,小朋友可以捉鱼、捉泥鳅。再划块地,搞种植体验。

“自己种的菜,带回家,多有成就感。”

袁勇洪算过账:一个家庭来玩,采摘、吃饭、买农产品,至少消费两三百元。

“比单纯卖菜赚得多。”

“乡村振兴,就得这么干——既赚钱,又热闹。”

夕阳西下,袁勇洪站在田埂上,望着成片的大棚。他的眼神坚定而明亮。

“今年年底,你再来,保证大变样。”他笑着说。

来源: 红网

作者:李响炮 刘丹艳 方祥文 汪娟 常彬 张丰

编辑:罗子依

本文为娄底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rednet.cn/content/646942/97/15180941.html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重要新闻
  • 平安娄底
  • 乐游娄底
  • 公示公告
  • 时评
  • 专题
  • 国内
  • 区县(市)
  • 部门
  • 经济
  • 民生
  • 活动
  • 红视听
  • 汽车
  • 房产
  • 企业
  • 健康
  • 教育
  • 文化
  • 时政
  • 融媒体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娄底站首页